..续本文上一页么地方去啊?」
沩山老人云,「你从前放到什么地方,就到什么地方去找。」裴休走到草堆里看,发觉银子原封不动仍在那里。裴休又打了一个妄想,「这位老修行真是懒得要命,给他钱他也不会用。为什么愈修愈愚痴呢?」这时沩山老人告诉他,「你既然以为我不会用钱,你还是拿回去做旁的用途了。我不想造有形相的庙。」
裴休始知这位禅师有来历,乃发心为他建庙;虽然造了庙,但不知培养自心智慧,不如沩山老人在里头造智慧庙。人能够不动妄念,不打五欲妄想,这才是真修道。坐禅人应该学习沩山老人,对着银子不动心。
老僧一打坐,能消万两金
沩山老人曾说过,「老僧一打坐,能消万两金。」唐裴休丞相虽然知道出家是好,但自己身为丞相不能出家,遂造了一间大庙,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时办道。当时有很多出家人,听说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场,纷至沓来参学亲近沩山老人,天天坐禅习定,讲演戒律。
裴休看自己出家无分,乃送儿子到庙上出家。这位儿子是翰林学士,即是国立最高学院的毕业生。沩山老人见到这位翰林出家,命名为法海,叫去挑水。当时常住有数千人,这分工作也不轻松。那时没有自来水,要从井里挑水,从早到晚无一刻闲暇。法海一早三点起来,大众去做早课,他就已经开始挑水。如是挑水挑了几年,没做过旁的工作,甚至诵经打坐都未参加。以一位翰林的身分为大众挑水,本来好象受委曲,但法海也不抱怨,尽量去做。
有一天,他碰巧有一点空闲,他从来不知道出家人究竟做什么功课,于是趁机会溜到禅堂,偷偷往里看。一看,在禅堂里有些出家人是端然正坐;有一些则头低低正在睡觉打呼;另有一些则睁着眼睛东张西望。法海自忖,「我天天挑水,做得很疲倦,你们原来坐着睡觉,或睁大眼睛到处看。你们这些出家人,怎值得我供养呢!」于是心里抱怨。
法海这样想,虽然没说出口,但沩山老人已知道了,把他召入方丈室,说,「你在本寺住了几年,现在抱怨,谓出家人不够资格接受你的供养。现在山上不留你住,你收拾行装好了,庙上迁你单啦!」
法海既被寺撵走,便向其师父灵佑禅师告假,「师父,我也没有钱,应该到哪里去呢?」灵佑禅师就给他八个半钱,告之,「你愿意到哪处都可以,总之,把八个半钱用完后则止;若未用完则不要停留。」当时八个半钱,相等于现在的八十五块钱,也不是很多。
法海一路上也不敢用钱,沿途托钵乞食从湖南走到江苏,后来经过镇江,看见长江上有一小岛,岛上有山。法海欲往观山,摇手把船夫叫来,问他要多少钱。船夫也不要多,也不要少,偏偏要八个半钱!法海到了那山上,发觉山不高,很幽静,于是住下来。后来在山上找到一个洞,洞里有几缸金子,故将山名改为「金山」,拿了金子造庙,仍旧专心禅宗。
从当时到现在,金山的道风特别好,历代祖师辈出。中国有名的白蛇传,记载法海方丈的故事,就是这一位。他当时还未受具足戒,仍是沙弥,但他已经是一位开山祖师。
沩山老人的名言,「老僧一打坐,能消万两金」,这是对法海而说的。法海妄想出家人不够资格受他供养,其实不然。为什么?
因为人若能静坐,静极光通达。又云「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」,所以万两黄金也消得,因此,我们坐禅人不要把习禅看轻。学佛人欲成佛,必要参禅打坐;要用功,不怕腿痛腰酸,才有成就。故古人云「不受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」
不要执着境界
用功时,地、水、火、风,都可以入定,可以入空定,又可以入非非想定。在定中不要执着境界,不要生起无明烦恼,否则,障碍开悟的良机。现在我讲个公案,来作为借镜。
从前有个老修行,欲生到非非想处天去(无色界最高天﹚,故修非非想处定。他在海边修定,将要入非非想处定时,鱼在海边嬉水弄得潺潺的水声,使老修行无法入定。他睁开眼睛鱼立即游到别处。他继续打坐,快到入定时鱼又游来了,如是者多次使老修行感到不胜烦扰,遂生出瞋恨心,想,「我最好能变成一只鹰,把水中的鱼吃掉!」他生出这种瞋恨心吓得鱼也不敢来了,老修行终于证入非非想处定,而生非非想处天去,享受八万大劫的天福。
他曾经生瞋恨心,欲变为鹰,把鱼吃掉,等他天福享尽时堕落于畜牲道,身为鱼鹰天天吃鱼。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为他说法,才脱离鹰身转生为人,随佛修道后证阿罗汉果。所以修道人不可以随意生瞋恨心,打妄想必会受果报。
《楞严经》中有一位尊者,名叫月光童子专修水定,观想水而入水光定,他的身体也变成水。一次,月光童子尊者正入水光定时,他的小徒弟欲谒见师父,于是到他的房间去,只见屋中有一滩水。顽皮的小徒弟便拿起一块小石头,投入室内的水里去。月光童子尊者出定后,感觉肚里不舒服,观察自己肚里有一块小石头,乃叫小徒弟来查询原因。得知小徒弟在他入定时,投入石头于水中,便吩咐小徒弟等他再入定时,到室内把水中石头取出。从此可见修行者,只要专心致志的修行,必得成就。修行要专一则灵,若有坚固恳切的心,必能与法相应。
参禅﹣﹣难耶!易耶!
「难!难!难!十担芝麻树上摊。」这是庞公说的话。他觉得用功是很不容易的,不是腰痛就是腿酸,种种疾病缠扰,所以不易打成一片,很困难的才能有点进步,然而一旦稍为放逸,就前功尽弃。所以他说,「难!难!难!十担芝麻树上摊。」然而,到底难到甚么程度呢?就如拿十担芝麻摊在树上一样。十担芝麻不是小数目,而将之摊在树上不掉下来,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他有个亲戚闻此便说,「既然这样难,那就无法修行了?」
但是庞婆却说,「易!易!易!百草头上西来意。」很容易的,所有的一切山河大地、花草树木,皆是祖师西来大意。所以说很容易的,有何困难呢?
这时,有人问其女觉得修行用功如何?庞女说,「也不难!也不易!饥来食,困而眠。」这三个人所说的都不同,可是根本道理是一样的。
庞公、庞婆、庞女是同一家庭的人,但其所见不同。现在各方面来打七的人皆有,亦各有各见地,唯应少讲话,好好用功才是。
不来亦不去
我在中国东北时有一位同参道友,他本来是一个打家劫舍的土匪。有一次,抢劫人家的财宝被打伤胳臂,受伤半年多也不痊愈。此时他生忏悔心,觉悟前非,改恶向善,于是发愿,「如果我的伤在一个星期内复原,我便到父母墓前守孝。」一个星期后他的伤果然复原了,他便遵守愿力的诺言,到父母墓前守孝三年。因为他能改过自新,所以他的师父为他取名为尤孝子。
尤孝子在未守孝以前,拜宗一法师为师。这位法师很有德行,得人景仰,也有神通。尤孝子开始学习打坐用功,魔障化为火龙紧缠在他的腰间,烧得他又赤又痛。在他被魔扰之际他师父立刻把火龙降伏,火龙皈依其座下,并为尤孝子当护法。
尤孝子守孝有两年半的时候,遇着雨灾淹没禾田,庄稼失收。尤孝子即发愿,「若三天内天晴,便割自身肉祭天。」果然天从人愿,不到三天天已转晴,尤孝子便割肉祭天。附近居民及县官,闻说尤孝子割肉祭天的消息,纷纷而至,赞叹不已。
此时有只小鸟飞来叫着,「多作德!多作德!作德多好!」这只小鸟陪伴尤孝子有三周左右才飞走。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呀!
尤孝子守墓三年圆满,便在当地道德会讲道理,教化众生行菩萨道。尤孝子二十一岁时,发心为父母守孝。当时我十多岁,同时也在母坟庐墓,所以互相慕名。
有一天刚巧我们相遇,互相默视良久,尤孝子问,「你是谁呢?」我答,「你大概知道你是谁,但我却不知道我是谁。」尤孝子又问,「你从哪里来?」我答,「我从来的地方来。」我反问他,「你到哪里去?」他只答,「没有什么地方去。」尤孝子可给我问倒了。
没有地方来,也没有地方去,乃不来不去;不来不去,也来也去,来是从来的地方来,去亦从去的地方去。佛十号之一是如来,《金刚经》云,「如来者,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故名如来。」
三车祖师
坐禅主要目的乃消除以往恶业,恢复本有智慧,成就善业,所以坐禅必须有忍耐力,就是不怕苦。古人坐禅,一坐就坐了几千年。讲一个公案,作为参考。
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,于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,小鸟在他头上筑巢,衣服都已破,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。老修行问,「你从何处来?」玄奘法师答,「我从唐朝来,现在去印度取经。你在这里做什么呢?」老修行说,「我在等待释迦牟尼佛出世,帮助佛弘扬佛法。」玄奘法师说,「怎么你还在等佛出世,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一千多年了。」老修行说,「真的吗?既然这样,我只好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降世吧!」
老修行准备再入定,玄奘法师对他说,「我有事跟你商量。」老修行回答,「你不要再打我闲岔,我不要管闲事。」玄奘法师说,「这不是我私人的事情。虽然释迦牟尼佛入涅槃,但佛法仍然住世,我要你帮助弘扬佛法,续佛慧命。你现在到大唐国去等候我取经回来,一同弘扬佛法。你从这里向东行,托生到有黄琉璃瓦的人家去吧!」
唐玄奘法师于出发往印度取经之前,曾对唐太宗预言,「松树的树枝,现在朝向西方长,等朝向东方时我便取经回来。」有一天,唐太宗看见所有的树枝都朝向东方长,便知玄奘法师将要回国。玄奘法师回到长安时,太宗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门欢迎,仪式非常隆重,可说车水马龙万人空巷。玄奘法师见到唐太宗,便立刻对太宗说,「恭喜陛下,添了一位皇子。」太宗说,「我没有多添儿子,仍然只有一个太子。」
玄奘法师立刻观察究竟怎样一回事?原来他叫老修行托生到皇宫,老修行走错门,跑到尉迟敬宗家中,作为尉迟公的侄儿(出家法名为窥基﹚。玄奘法师乃令尉迟公的侄儿出家,但被他拒绝,于是要求唐太宗下诏书命令他出家,并且对唐太宗说,「只要他出家,无论要求什么条件,皆可答应。」唐太宗即时下圣旨命令尉迟公侄儿出家。
他奉旨出家便向皇帝要求三个条件,「第一个条件,本来佛教不允许喝酒,可是我不愿戒酒,我希望不管到哪里,要有一车酒跟着我。」皇帝知道佛教五戒中有一戒不饮酒,但玄奘法师曾说,他有任何条件的要求,都要答应。于是皇帝准许第一个要求。「第二个条件,我生在武将之家,习惯吃肉,以后每天要有新鲜肉供我吃。」本来出家人不吃肉,但玄奘法师声明在先,请皇上答应他所提出的任何条件,于是唐太宗答应他第二个要求。「第三个条件,我有生以来,便喜欢美女,不论到哪里也要有一车美女陪同。」唐太宗满他的愿,答应他第三个要求。
尉迟公侄儿出家时,朝廷文武百官送他到长安大兴善寺出家。是日,寺中钟鼓齐鸣,他听到钟鼓声,顿然开悟,记起他原来是老修行,为了帮助玄奘法师弘扬佛法而来的。自证得宿命通后他便放弃醇酒、鲜肉、美女三车,所以窥基祖师(法相宗第二祖﹚又名三车祖师。
这位祖师可以目下十行字,耳听百人声。窥基祖师帮助玄奘法师翻译法相宗诸论,功不可没,有「百论疏主」之称。
老修行一坐就坐几千年,而我们每天只不过坐二十一小时,根本算不了一回事。所以凡事也要视作等闲,无所执着,忍苦忍痛,忍一时之痛,才能得到永远的快乐。各人要勇猛精进,努力修行,一切的障碍,都必定迎刃而解。
生死要置之度外
在从前有一位老修行很用功的,用功用得有一点成就了,这个境界就来考验他了,看他定力怎么样。什么境界呢?他每逢一打坐,坐着将要入定的时候,他这个境界就来了,在他头上有一块大石头,用一条绳子在那吊着,如果这个绳子一断,就会把他砸成一个肉饼子。那么他知这是个境界,就不管它,每一天都是这样子这大石头在他头上,他就豁着很小心不敢睡觉,也不能入定。
那么过了几天,这境界又变化了。在这个石头上面那绳子上又来一个老鼠,这老鼠就在咬这个绳子。这绳子本来就很细的,吊着这个石头就很危险,再有一个老鼠在这咬,那更危险,于是乎这老修行,再也不敢在那打坐了。
其实这种境界都是一种幻化的境界。修道的人遇到什么境界,都不要管他,你要把生死置之度外。活就活,死就死,我宁可因为修道死,也不愿不修道而生。你要能把死都不怕了,都放下了,你一定会开悟的。那么他就怕死,以就不敢打坐;不敢打坐,他功夫也就没有进步了,也就没有什么成就了。所以说「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。」我们修道无论遇到什么境界,都要很有定力不要管它,就会有一点成就,就会打破这个难关;你把这个难关打破了,就会得一点好消息。
《虚空打破明心地 禅的公案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