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好,而看不到別人的優點;總是習于膨脹自我,而貶損他人。因此,這個世界到處充斥著不平,産生種種的煩惱與痛苦:總是行善者少,造惡者多,富貴者少,貧賤者多,因而衆生在六道中輪回,備萦萬苦。《楞嚴經》雲:「當平心地,則世界地一切皆平。」隨喜功德是以平等、歡喜的心,隨順一切衆生行隨喜行:見一切聖賢所成就的廣大功行,能以至誠心宣揚贊歎;乃至見一切衆生做一切功德,或發一念好心,都要隨喜贊歎。如此,將習于造惡的身口意,轉爲積極行善的身口意;把握每一時每一刻,與每一個衆生緣下善緣。我們的心就能轉利己爲利他,我們的生命,將會越來越有意義;而我們的世界,也將越來越趨向平等、喜悅的佛國淨土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五)
五者隨喜功德3──隨自意喜與隨他意喜
于自由時報90.05.10(四)刊載
「隨喜功德」,就能修隨喜的人而言,包含主動的「隨自意喜」及被動的「隨他意喜」兩類。「隨自意喜」,就是自己發心,主動、積極地修善,令衆生歡喜;「隨他意喜」,則是見到他人行善,乃至起一念善心,都以同等歡喜的心,隨順成就他人的功德,肯定他人的成就,增加他人的歡喜。無論是主動的隨自意喜,或是被動的隨他意喜,其目的都是要長養自他心中的善根、福德與智慧。
佛世時,釋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,極爲崇敬、信仰佛法。經典記載:釋提桓因過去生曾爲商人,某次,在經商的旅途中,經過一座傾頹的佛寺,由于不忍見到寺院敗壞,于是發心重整寺院。當時,他的叁十二位夥伴,見他如此發心,深受感動,都紛紛出錢、出力隨喜幫忙,共同修建這一座寺廟。由于共同建寺的功德,他們後世一同感得生天的福報,釋提桓因爲忉利天宮的天主,其余叁十二位則成爲他的輔弼。
釋提桓因主動發心建寺,屬于「隨自意喜」,其余的叁十二位夥伴,幫助他完成這個功德,屬于「隨他意喜」,雖有主動與被動的不同,然而這念發心,同是出自內心信敬佛法、護念衆生,希求成佛的善根所起的歡喜。所以,無論隨自意喜或隨他意喜,一旦發起隨喜的心,這一念心即具有一切諸佛因地發心的善根與功德。
「隨喜」之所以爲「功德」,就是因爲這分隨喜的發心,稱合了萬法仗因托緣、待緣而起的原理,不論是主動或被動,大衆能隨喜發心就是「功」,衆緣和合成就了善法,就是「德」。由于深契一切法是因緣和合而生,所以對人、我的分別,就越發的淡然,對于佛法的信心,就更堅定與清淨。這一分清淨的信心,即是成就菩提涅槃的種子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六)
五者隨喜功德4──隨喜的方式
于自由時報90.05.12(六)刊載
一般人的觀念中,布施財物是最易行,也是最普遍的隨喜方式。然而,除了錢財的布施以外,藉由其他方式,也能夠修隨喜功德。譬如:運用自身的體力,以勞動去幫助別人;在道場聽聞佛法,回到家庭、社會、工作單位,隨緣爲人解說;或是以口贊歎、以手鼓掌,乃至見人行善,發起了一念歡喜、贊歎的心,這些都是修隨喜的方式。
佛在世時,在祇園精舍旁,有一戶非常貧窮的人家,經常看人們到精舍供佛、齋僧,作種種布施,自己也想布施。但是,家裏一貧如洗,無法布施錢財,于是發心每天去打掃精舍。一日,有一位大富長者,得知貧者因爲無錢布施,而日日至心不倦地打掃精舍,于是也發起歡喜心,布施貧者五百兩黃金,幫助他圓滿供佛齋僧的心願。
貧者雖然沒有錢財,但是他運用自身的體力,打掃精舍,也能使他圓滿了布施的心願。打掃精舍,是力的隨喜;長者發歡喜心贊助他完成布施金錢、供佛齋僧的心願,則同時包含了錢財與心念的隨喜。
其實,在道場中經常有這樣的人,他們也許沒有充足的錢財隨喜供養叁寶,建設道場,但是也能運用其他的方式隨喜發心:或是到精舍打掃環境,或幫忙接電話,或隨喜爲來到精舍的人服務,或是贊歎功德主的發心,或與人分享自己對佛法的領悟等等,藉由這些發心,擴展生活的領域,與更多的人結善緣,使他們的內心,總是充滿法的喜悅。
《金剛經》雲:「一切法皆是佛法。」因爲一切法都是佛法,所以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法門;因爲衆生皆有佛性,所以不能放棄任何一個衆生。行者在廣修隨喜功德的過程中,一方面攝受、度化了衆生;同時,藉由一切有爲的方便法門,消弭自心的種種障礙,啓開智慧之眼,而契入衆生本具、平等的心性,了達一切法乃是因心所生。于是十方法界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法門,都成了廣修隨喜功德的菩薩行處,心量也就開展向無量無邊的法界。
《華嚴經》雲:「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,八難叁途共入毗盧性海。」這是道場中,每日必發的大願。菩薩在隨喜發心,與衆生共同成就功德善法的因緣中,施者與受者互相熏陶、互相含攝,終能達成最初所發的大願:與一切衆生同登平等法界,共入諸佛清淨本具的毗盧性海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七)
五者隨喜功德5──隨喜的功德
于自由時報90.05.15(二)刊載
隨喜功德有隨喜功德的果報。例如富貴豪門今生享受榮華富貴,是過去修來的福報,這個福報,使那些與他有關系的人也受到好處。好比家裏的傭人、隨從等,這些人雖然自己沒有修這麼大的福報,但是由于沾了老板的光,使他們也能住住好、吃得好、穿得好。從因果的角度來看,這是由于過去隨喜修福,所以現在感這樣的果報。
《百緣經》記載:佛住世時,舍衛國有一位大富須達長者,曾以黃金鋪地,建立了祇洹精舍;更以無數的錢財布施、護持叁寶。然而,卻不以此爲滿足。他想:我一個人修布施是一個人的功德,這分功德能使我享盡天福。但是一切衆生有苦,單以個人的福報,並不能使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于是,他親自騎著白象到城裏化緣,勸化大衆隨喜功德,同他一齊隨喜修福。許多人因此心生歡喜,紛紛把自己上好的璎珞、金銀財物等,都拿出來布施。有一位貧女聽聞此事,心想:由于我前世沒有修布施,致使今生窮苦潦倒,全身上下只剩這張遮體用的毛布,我甯可把握這個良機布施,否則以後恐怕再也沒有機會了。于是回到住處,將身上僅有的毛布自窗口拋出。須達長者得知此事,非常感動,立即卸下身上的寶飾回贈給她。數日後,貧女往生成爲忉利天上的天人。由于自知是過去隨喜供佛的因緣,而得此勝報。爲了感恩,他以天上的香花供養佛陀及須達長者,又聽聞佛說四谛的道理,心開意解,證得須陀洹果。
須達長者,由于悲愍一切衆生有苦,所以將自己布施修福的機會,分享給大衆,令一切有緣的人,只要願意發心,皆有隨喜修福的機會。貧女即是因須達長者的勸化,發心隨喜布施,而感得生天證果的果報。其實,除了貧女之外,一切發心隨喜功德的人,都分享了這一分隨喜的功德。
隨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。法華經「隨喜功德品」說:如來滅後,若有人因聽經而發菩提心,隨緣、隨處、隨力爲人演說。聽聞者,又輾轉爲人演說,此人所得功德,大過于以一切資具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道衆生,又使他們修道證果的功德。
爲什麼隨喜功德有這麼大呢?因爲,一個人聞法而發歡喜心,是一個人的功德。由于他的發心,隨緣、隨處、隨喜地爲人演說;這些聽聞者,又繼續輾轉不斷地對與他們有緣的人演說,令聞者皆發菩提心,信樂佛道。因爲衆生無盡,隨喜發心的願行亦無窮盡,所以這分隨喜的功德就如一燈傳千燈,燈燈相傳,光光相照,永遠不會斷絕。
《大智度論》雲:「菩薩隨喜福德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持是功德爲調伏一切衆生,爲淨一切衆生,爲度一切衆生故起。」菩薩隨喜功德的無盡願行,乃是由于悲愍一切衆生;爲調伏、淨化、救度一切衆生而起,志令一切衆生皆得出離生死苦海,回歸清淨的自心。所以修了一切功德,仍須回向無上菩提,銷歸于清淨本然的自性。因爲,只有這一念清淨本然的自性,才是菩薩隨喜功德的本懷,也是究竟解脫的無上大道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八)
六者請轉*輪1──*輪的意義
于自由時報90.05.17(四)刊載
「*輪」是對佛法的譬喻,以如車輪的圖象代表佛陀的教法。「輪」具有四種意義:一、運載義,意指佛法能運載衆生出離生死苦海,直登佛國淨土。二、摧碾義,佛法如巨輪,能摧毀、碾碎衆生的無明、煩惱,令超凡入聖,成就出世間的道果。叁、輾轉義,佛陀的教法,猶如車輪輾轉不停,能遍及一切法界。四、圓滿義,佛陀說法圓融無礙,猶如大輪,圓滿無缺。因爲佛法猶如大輪,能遍及一切法界,令一切衆生去除煩惱、無明,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,所以稱爲「*輪」。
爲了順應衆生各各不同的根機,佛即宣說大、小、頓、漸等種種法門。所以「*輪」也有幾種不同的形式,輪中不同的輻數,即代表各種不同的修行法門。例如六輻代表六波羅蜜,八輻代表八正道,十二輻代表十二因緣;輪中若無任何輻條,則象征頓超空有,清淨圓滿的大圓鏡智。所以,不同的*輪,代表不同的方便與智慧:聲聞、緣覺道是轉四谛、十二因緣的*輪;菩薩道是轉六波羅密的*輪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只是爲了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種煩惱,幫助衆生掃除自心的種種執著、無明,自見人人本具的佛性。因此,最終目的還是要轉實相*輪,歸向圓滿無礙的佛智──大圓鏡智。
由此可知,「轉*輪」,就是宣說佛法,度化衆生的意思。例如,釋迦牟尼…
《普賢十大行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