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普贤十大行愿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因果,生重怖畏,起大惭愧,并且忏悔改过,就能消除业障、增长福德、离苦得乐,乃至契悟佛法妙义,证菩提涅槃,功德实不可思议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二十一)

  四者忏悔业障5──忏悔的方式-事忏

  于自由时报90.05.01(二)刊载

  

  佛法中,忏悔的方式很多,大体上可分为「事忏」与「理忏」。

  

  所谓「事忏」,即是指于事相上或以身体礼拜瞻敬佛菩萨圣像,口赞诵诸佛圣德,意念观想圣容,或随着忏文入观、反省检讨……,以身口意三业恳切地忏悔过去及现在所造的罪业,此即为「事忏」。

  

  《佛名经》言:「夫欲礼忏,必须先敬三宝。……若能归向者,则灭无量罪,长无量福,能令行者,离生死苦、得解脱乐。」行者欲行事忏,首先应当斋戒沐浴、洁净自身,并以香、花、灯、烛等物供养三宝,藉此引发对三宝的敬慎之心。其次,于佛菩萨前虔诚礼拜,随着瞻仰佛菩萨庄严圆满的圣容身仪,观想诸佛菩萨誓愿拔济众生大慈大悲,如此藉由三宝的慈悲、清净、光明,而激发生起殷重惭愧之心,竭诚忏悔己身过恶,誓不再造,并且请佛菩萨为自己的忏悔做证明,因此而使自己心地也得以回复清净光明。忏悔之后,更要发大愿心,学习佛菩萨的愿行,令众生皆能离苦得乐;不仅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从今以后不再毁犯众生,更进一步愿代众生忏悔,并发愿弘扬正法,广度众生同入菩提之路,尽未来际无有疲厌。如此念念至诚,有忏悔、有愿行,就能感得三宝慈光加被,而消除业障,增长福慧。

  

  三国时代,吴王孙皓不信正法,经常想借机毁寺灭佛。一日,其园丁在花园掘得一尊佛像,便将佛像呈给孙皓。孙皓一时心起恶念,遂将佛像弃置于污臭之处,以粪尿淋灌佛像头顶,并与大臣们拍手大笑,以此为乐。倏忽间,孙皓莫名其妙地全身肿胀,下体剧痛,呼天喊地,痛得在地上翻滚,群医束手无策。太史为他占卜之后,知是犯了大神所致,孙皓于是派大臣到全国各个神庙祷告祈求,但仍然无法痊愈。此时,有一位虔信佛法的宫女向他谏言:「陛下为什么不向佛菩萨求福呢?」孙皓即令宫女将先前亵渎的佛像,用香汤清洗之后,迎置殿上,至诚焚香礼拜,发露忏悔;并请当时的高僧康僧会入宫,为他宣说罪福之理。孙皓聆听甘露法要之后,顿时心开意解,因而求受五戒,其恶疾竟不药而愈!自此,孙皓痛改前非,发心修建佛寺庙宇,并恭请康僧会入宫说法,大臣们也因而开始崇信佛法。

  

  《念佛三昧宝王论》云:「众生心水净,菩提影现中。」至诚发露忏悔,就能回复清净;这念心清净了,就能与佛菩萨清净的法界相感应,或得身心舒泰,或见佛菩萨圣像现前,这些都是因为心地虔敬、清净所得的感应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能净即释迦」、「慈悲即是观音」只要心存忏悔,知过能改,更发愿学习佛菩萨的慈悲、平等,就能灭罪消愆,处处与佛同在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二十二)

  四者忏悔业障6──忏悔的方式-理忏

  于自由时报90.05.03(四)刊载

  

  所谓「理忏」,就是观察业性本空的道理,了达一切罪福皆由心起,而心性本自空寂,则一切罪福之业无所依付;自心既是空寂,则业性无由而生。

  

  《华严经》言:「菩萨知诸业不从东方来,不从南西北方、四维上下来,而共积集,止住于心;但从颠倒生,无有住处。」意思是说,业障不从外来,也不从东西南北、四维上下而来,而是由众生的颠倒、妄想心所生。这念颠倒、妄想心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,没有任何住着之处,所以这念心是空性。罪由心生,这念心既然是空,则罪业无由而生。了达这个道理,行者于忏悔之后,这念心保持了了分明,不起心、不动念,如如不动,就称为「无生忏」,是为最究竟的忏悔。

  

 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出家之前曾患风疾,当他参礼二祖慧可禅师时,便恳求慧可禅师为他忏除罪业,以除病苦。慧可禅师对他说:「把你的『罪』拿来,我就给你忏罪。」他想了很久,回答:「想要找个『罪』出来,却是了不可得啊!」慧可禅师立即说:「你的罪已经忏除了。」三祖豁然顿悟:罪性不在内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间,其性本空,于是罪业当下销融尽净。

  

  为什么不起心、不动念,才是最究竟的忏悔呢?所谓有善必有恶、有正必有邪、有佛必有魔,这些还是落入相对的境界,尚未达到绝对的清净。唯有善恶双亡,没有取舍、没有爱憎,这念心保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,才是最高的中道善。禅宗言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。」一灯,指的就是无生,也就是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的这念心,此心就像一盏明灯。当点亮了这盏灯,则无始来的黑暗,都变成光明。《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》言:「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」真正的忏悔,必须修般若智慧,了达罪性空寂之理,最后安住在实相般若,这念心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,回归到心之体。当忏悔达到无生的境界,则无始以来的罪业,都能于销融于无生亦无灭的本具自性中。

  

  《永嘉证道歌》言:「了即业障本来空,未了应须还夙债。」虽然业障是缘起法,自性空寂。但是,修行若没有功夫,仍脱离不了因果法则,造了恶,还是要受苦报。所以,要达到无生忏,要先从事忏做起,事上圆满了,这念心就容易与理相应;然后再归于无生的理忏,这念心不再念念追悔,善念不起、恶念不生,安住于空性。如此,就能契入《普贤行愿品》中所说的「入不可思议境界」。此时,一切罪业尽皆消除,达到最究竟的忏悔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二十三)

  五者随喜功德1──随喜的意义

  于自由时报90.05.05(六)刊载

  

  「随」是随顺、不违背;「喜」是欢喜、无瞋。「随喜功德」,就是随着所见所闻,凡是有人做了善事,不论大事或小事,都能以欢喜的心随顺应和、称扬赞叹。譬如有人敬顺师长、慈化弟幼、待人和善、处事认真,乃至于读诵经典、宣说正法、布施供养、持戒严谨、精进用功等,便点头赞许、合掌恭敬、欢喜赞叹,进而向他学习,这些都是「随喜功德」。

  

  一般众生对于喜的感受,是建立于人我的分别对待之上,故有喜亦有瞋:对于自己成就的功德,便感到欢喜;但是见到别人成就善法功德,却往往不耐他荣,因而产生嫉妒、瞋恨。轻者,于人背后说风凉话;重者,则无所不用其极地加以毁谤、破坏。

  

  《菩萨本生经》中记载:佛于过去生与阿弥陀佛是同学,世尊名为首达,阿弥陀佛名叫维先。首达年高腊长,却不如年少智深、辩才无碍的维先,由于弟子们都想依止维先,首达因此心生嫉妒,而对弟子说:「维先年幼慧浅,不可依崇。」维先得知此事,即默然离去。首达虽然又重获大众的尊崇,但是因为不能降伏自心瞋恨、嫉妒烦恼,以致无法随喜他人的善法功德,而毁谤贤者,死后堕于地狱。

  

  此外,众生因为心中有分别对待,对于重大的善法能欢喜应和;但对于小善,却未必能随顺欢喜。《普贤行愿品》云:「所有世间一毫之善,我皆随喜」,就是教示我们,即使是面对任何众生所行的一丝一毫善法,都要以平等、无瞋嫉的心,全然地随顺欢喜。

  

  随喜功德的「喜」,是平等、欢喜、无瞋的表现。「平等」,即泯除人我及一切的分别对待;「无瞋、欢喜」,则能够对治众生心中的瞋恨、嫉妒。唯有泯除人我、顺逆的差别对待,方能超越瞋、喜的对立,无条件地随顺欢喜,修习种种功德利益众生。

  

  《大般涅槃经》云:「于诸众生心生欢喜,是名大喜。」菩萨从初发心,皆是以清净、平等心修一切善法,志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目的。当菩萨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,则能得无量大欢喜。修习「随喜功德」,能帮助我们以平等心,随顺因缘利乐一切众生,也能藉此扩大心量,包容万物,荡涤心中的瞋恼与不平等,一步步趣向诸佛清净、平等、慈悲的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普贤十大行愿(二十四)

  五者随喜功德2──随喜的对象

  于自由时报90.05.08(二)刊载

  

  「随喜功德」是以平等无瞋的心,不分时间、空间,乃至对于一切众生所有功德,皆以平等心随顺欢喜。《普贤行愿品》说:菩萨修随喜功德的对象,乃是普及所有十方一切法界。也就是说,上自诸佛、菩萨、声闻缘觉,下至六道一切众生,皆是菩萨勤修随喜功德的对象。

  

  佛陀过去生修菩萨行时,曾发下誓愿:「三千大千世界,无有一芥子许地,不是我舍身埋骨的地方。」世尊过去生为尸毗王时,为救一只小鸽子而自愿割肉喂鹰;为雪山童子时,为求半句偈,宁舍全身等菩萨行。声闻、缘觉行者为求解脱、断烦恼,而矢志不移地勤修习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,完成出世的因果。对于这些志求出世圣者,我们应当欢喜赞叹。若于听闻的当下,发心欢喜称叹、随行效法,即是随喜功德;倘若不但不随喜,反而毁谤,说这不是事实,不是佛所说、所行等等,说出这些话来,就是造业。

  

  除了大小乘圣者的广大功德值得我们称扬赞叹,其实,一切众生都有值得我们随喜称叹、学习之处。凡夫众生虽有种种类形的不同,随着所受业感的不同,福报亦有高低差别。然而,上自人天、下至六道一切众生,皆有其功德、善根。如狗有忠主之义、慈乌反哺报恩、羔羊跪地吸乳等忠、孝的表现。此外,佛门四威仪偈曰:「诵经行道雁行游」,这是说明行进时,要学习空中飞行的雁群,成行成列有秩序。其实,只要细心观察,一切众生皆有值得我们学习、随喜的特点。

  

  在这个如梦如幻的世界里,众生颠颠倒倒地过日子,总是看到自己…

《普贤十大行愿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八关斋戒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