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果,生重怖畏,起大慚愧,並且忏悔改過,就能消除業障、增長福德、離苦得樂,乃至契悟佛法妙義,證菩提涅槃,功德實不可思議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一)
四者忏悔業障5──忏悔的方式-事忏
于自由時報90.05.01(二)刊載
佛法中,忏悔的方式很多,大體上可分爲「事忏」與「理忏」。
所謂「事忏」,即是指于事相上或以身體禮拜瞻敬佛菩薩聖像,口贊誦諸佛聖德,意念觀想聖容,或隨著忏文入觀、反省檢討……,以身口意叁業懇切地忏悔過去及現在所造的罪業,此即爲「事忏」。
《佛名經》言:「夫欲禮忏,必須先敬叁寶。……若能歸向者,則滅無量罪,長無量福,能令行者,離生死苦、得解脫樂。」行者欲行事忏,首先應當齋戒沐浴、潔淨自身,並以香、花、燈、燭等物供養叁寶,藉此引發對叁寶的敬慎之心。其次,于佛菩薩前虔誠禮拜,隨著瞻仰佛菩薩莊嚴圓滿的聖容身儀,觀想諸佛菩薩誓願拔濟衆生大慈大悲,如此藉由叁寶的慈悲、清淨、光明,而激發生起殷重慚愧之心,竭誠忏悔己身過惡,誓不再造,並且請佛菩薩爲自己的忏悔做證明,因此而使自己心地也得以回複清淨光明。忏悔之後,更要發大願心,學習佛菩薩的願行,令衆生皆能離苦得樂;不僅自己的身口意叁業從今以後不再毀犯衆生,更進一步願代衆生忏悔,並發願弘揚正法,廣度衆生同入菩提之路,盡未來際無有疲厭。如此念念至誠,有忏悔、有願行,就能感得叁寶慈光加被,而消除業障,增長福慧。
叁國時代,吳王孫皓不信正法,經常想借機毀寺滅佛。一日,其園丁在花園掘得一尊佛像,便將佛像呈給孫皓。孫皓一時心起惡念,遂將佛像棄置于汙臭之處,以糞尿淋灌佛像頭頂,並與大臣們拍手大笑,以此爲樂。倏忽間,孫皓莫名其妙地全身腫脹,下體劇痛,呼天喊地,痛得在地上翻滾,群醫束手無策。太史爲他占蔔之後,知是犯了大神所致,孫皓于是派大臣到全國各個神廟禱告祈求,但仍然無法痊愈。此時,有一位虔信佛法的宮女向他谏言:「陛下爲什麼不向佛菩薩求福呢?」孫皓即令宮女將先前亵渎的佛像,用香湯清洗之後,迎置殿上,至誠焚香禮拜,發露忏悔;並請當時的高僧康僧會入宮,爲他宣說罪福之理。孫皓聆聽甘露法要之後,頓時心開意解,因而求受五戒,其惡疾竟不藥而愈!自此,孫皓痛改前非,發心修建佛寺廟宇,並恭請康僧會入宮說法,大臣們也因而開始崇信佛法。
《念佛叁昧寶王論》雲:「衆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至誠發露忏悔,就能回複清淨;這念心清淨了,就能與佛菩薩清淨的法界相感應,或得身心舒泰,或見佛菩薩聖像現前,這些都是因爲心地虔敬、清淨所得的感應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能淨即釋迦」、「慈悲即是觀音」只要心存忏悔,知過能改,更發願學習佛菩薩的慈悲、平等,就能滅罪消愆,處處與佛同在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二)
四者忏悔業障6──忏悔的方式-理忏
于自由時報90.05.03(四)刊載
所謂「理忏」,就是觀察業性本空的道理,了達一切罪福皆由心起,而心性本自空寂,則一切罪福之業無所依付;自心既是空寂,則業性無由而生。
《華嚴經》言:「菩薩知諸業不從東方來,不從南西北方、四維上下來,而共積集,止住于心;但從顛倒生,無有住處。」意思是說,業障不從外來,也不從東西南北、四維上下而來,而是由衆生的顛倒、妄想心所生。這念顛倒、妄想心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沒有任何住著之處,所以這念心是空性。罪由心生,這念心既然是空,則罪業無由而生。了達這個道理,行者于忏悔之後,這念心保持了了分明,不起心、不動念,如如不動,就稱爲「無生忏」,是爲最究竟的忏悔。
禅宗叁祖僧璨大師出家之前曾患風疾,當他參禮二祖慧可禅師時,便懇求慧可禅師爲他忏除罪業,以除病苦。慧可禅師對他說:「把你的『罪』拿來,我就給你忏罪。」他想了很久,回答:「想要找個『罪』出來,卻是了不可得啊!」慧可禅師立即說:「你的罪已經忏除了。」叁祖豁然頓悟:罪性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,其性本空,于是罪業當下銷融盡淨。
爲什麼不起心、不動念,才是最究竟的忏悔呢?所謂有善必有惡、有正必有邪、有佛必有魔,這些還是落入相對的境界,尚未達到絕對的清淨。唯有善惡雙亡,沒有取舍、沒有愛憎,這念心保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,才是最高的中道善。禅宗言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。」一燈,指的就是無生,也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的這念心,此心就像一盞明燈。當點亮了這盞燈,則無始來的黑暗,都變成光明。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言:「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,衆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」真正的忏悔,必須修般若智慧,了達罪性空寂之理,最後安住在實相般若,這念心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,回歸到心之體。當忏悔達到無生的境界,則無始以來的罪業,都能于銷融于無生亦無滅的本具自性中。
《永嘉證道歌》言:「了即業障本來空,未了應須還夙債。」雖然業障是緣起法,自性空寂。但是,修行若沒有功夫,仍脫離不了因果法則,造了惡,還是要受苦報。所以,要達到無生忏,要先從事忏做起,事上圓滿了,這念心就容易與理相應;然後再歸于無生的理忏,這念心不再念念追悔,善念不起、惡念不生,安住于空性。如此,就能契入《普賢行願品》中所說的「入不可思議境界」。此時,一切罪業盡皆消除,達到最究竟的忏悔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叁)
五者隨喜功德1──隨喜的意義
于自由時報90.05.05(六)刊載
「隨」是隨順、不違背;「喜」是歡喜、無瞋。「隨喜功德」,就是隨著所見所聞,凡是有人做了善事,不論大事或小事,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、稱揚贊歎。譬如有人敬順師長、慈化弟幼、待人和善、處事認真,乃至于讀誦經典、宣說正法、布施供養、持戒嚴謹、精進用功等,便點頭贊許、合掌恭敬、歡喜贊歎,進而向他學習,這些都是「隨喜功德」。
一般衆生對于喜的感受,是建立于人我的分別對待之上,故有喜亦有瞋:對于自己成就的功德,便感到歡喜;但是見到別人成就善法功德,卻往往不耐他榮,因而産生嫉妒、瞋恨。輕者,于人背後說風涼話;重者,則無所不用其極地加以毀謗、破壞。
《菩薩本生經》中記載:佛于過去生與阿彌陀佛是同學,世尊名爲首達,阿彌陀佛名叫維先。首達年高臘長,卻不如年少智深、辯才無礙的維先,由于弟子們都想依止維先,首達因此心生嫉妒,而對弟子說:「維先年幼慧淺,不可依崇。」維先得知此事,即默然離去。首達雖然又重獲大衆的尊崇,但是因爲不能降伏自心瞋恨、嫉妒煩惱,以致無法隨喜他人的善法功德,而毀謗賢者,死後墮于地獄。
此外,衆生因爲心中有分別對待,對于重大的善法能歡喜應和;但對于小善,卻未必能隨順歡喜。《普賢行願品》雲:「所有世間一毫之善,我皆隨喜」,就是教示我們,即使是面對任何衆生所行的一絲一毫善法,都要以平等、無瞋嫉的心,全然地隨順歡喜。
隨喜功德的「喜」,是平等、歡喜、無瞋的表現。「平等」,即泯除人我及一切的分別對待;「無瞋、歡喜」,則能夠對治衆生心中的瞋恨、嫉妒。唯有泯除人我、順逆的差別對待,方能超越瞋、喜的對立,無條件地隨順歡喜,修習種種功德利益衆生。
《大般涅槃經》雲:「于諸衆生心生歡喜,是名大喜。」菩薩從初發心,皆是以清淨、平等心修一切善法,志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爲目的。當菩薩見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則能得無量大歡喜。修習「隨喜功德」,能幫助我們以平等心,隨順因緣利樂一切衆生,也能藉此擴大心量,包容萬物,蕩滌心中的瞋惱與不平等,一步步趣向諸佛清淨、平等、慈悲的境界。
普賢十大行願(二十四)
五者隨喜功德2──隨喜的對象
于自由時報90.05.08(二)刊載
「隨喜功德」是以平等無瞋的心,不分時間、空間,乃至對于一切衆生所有功德,皆以平等心隨順歡喜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說:菩薩修隨喜功德的對象,乃是普及所有十方一切法界。也就是說,上自諸佛、菩薩、聲聞緣覺,下至六道一切衆生,皆是菩薩勤修隨喜功德的對象。
佛陀過去生修菩薩行時,曾發下誓願:「叁千大千世界,無有一芥子許地,不是我舍身埋骨的地方。」世尊過去生爲屍毗王時,爲救一只小鴿子而自願割肉喂鷹;爲雪山童子時,爲求半句偈,甯舍全身等菩薩行。聲聞、緣覺行者爲求解脫、斷煩惱,而矢志不移地勤修習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,完成出世的因果。對于這些志求出世聖者,我們應當歡喜贊歎。若于聽聞的當下,發心歡喜稱歎、隨行效法,即是隨喜功德;倘若不但不隨喜,反而毀謗,說這不是事實,不是佛所說、所行等等,說出這些話來,就是造業。
除了大小乘聖者的廣大功德值得我們稱揚贊歎,其實,一切衆生都有值得我們隨喜稱歎、學習之處。凡夫衆生雖有種種類形的不同,隨著所受業感的不同,福報亦有高低差別。然而,上自人天、下至六道一切衆生,皆有其功德、善根。如狗有忠主之義、慈烏反哺報恩、羔羊跪地吸乳等忠、孝的表現。此外,佛門四威儀偈曰:「誦經行道雁行遊」,這是說明行進時,要學習空中飛行的雁群,成行成列有秩序。其實,只要細心觀察,一切衆生皆有值得我們學習、隨喜的特點。
在這個如夢如幻的世界裏,衆生顛顛倒倒地過日子,總是看到自己…
《普賢十大行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