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念戒近道

  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念戒近道

  

  

  (一)981115

  

  

  修行要想成道證果,必須從持戒著手。持戒清淨就能成道、證果;相反地,持戒不清淨,就不能成道、證果。小乘講戒、定、慧,大乘六波羅蜜中亦有持戒波羅蜜,《楞嚴經》雲:「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爲叁無漏學。」所以,無論大、小乘,都是以戒爲根本。

  

  許多人認爲禅宗不持戒、不重視戒法,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,禅宗是非常重視持戒的,誠如祖師所說:「持戒第一,參禅爲先。」參禅的目的是在破除執著,以達到明心見性;而參禅之首要條件,必須持戒清淨。經雲:「屍羅不清淨,叁昧不現前。」「屍羅」就是戒,持戒不清淨,叁昧、正定就不容易現前;即使得到了定,也不是正定。大乘講這一念心,即戒、即定、即慧;小乘則是戒、定、慧,依次第修持。所以,不論大小乘,持戒都是修行中一門重要的課題。

  

  佛法以戒爲根本,戒又稱爲別解脫──每持一條戒,就能得一解脫,煩惱就一分一分地斷除。戒如渡海浮囊,持戒清淨就能度脫生死之流,成道證果。如果持戒清淨,同時又修定、修慧,這念心具足戒定慧,不必等到來世,當下就能解脫。相反地,持戒不清淨,心就不清淨;心不清淨,所說的話、所做之事就不清淨;身口意不清淨就是煩惱、就是生死。

  

  佛法和其他宗教最顯著的不同,就在于戒。其他宗教雖然也有戒法,但多數不究竟,不能讓衆生得到解脫。佛法所說的戒,不受時間、空間的影響,適用于一切衆生,只要持守清淨,就能得解脫。例如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不論任何人、任何地點都適用,亦不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時間影響,所以佛法中的戒是通一切時間、空間。其他的宗教則無如此全方位的教法,如基督教說:「信我者得救」,即局限于特定的對象,不及佛法的包容和普及。

  

  

  

  (二)981122

  

  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第叁十七章「念戒近道」:「佛言:佛子離吾數千裏,憶念吾戒,必得道果,在吾左右,雖常見吾,不順吾戒,終不得道。」

  

    「佛」是指釋迦牟尼佛,「佛子」就是佛的弟子,從事相上而言,佛的弟子分爲在家、出家二衆,在家衆有優婆塞、優婆夷;出家衆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。從理上講,凡是皈依佛法僧叁寶之人,能夠繼承佛陀教法,都可以稱爲佛子。

  

  佛法當中,有事、有理。事,指外相之事;理,以事顯理。所謂「以名昭德」,譬如念一句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念佛是事,「能仁寂滅」就是理;利用這句佛號使這念心具足慈悲、禅定,「能仁寂滅」的理就現前了。又如念「阿彌陀佛」,念佛是事,借著念佛達到一心不亂,當下具足無量智慧、神通,就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這就是理。所以,佛法中的一字一句,乃至一段經文,都具足事理,皆可從事上和理上來诠釋。

  

  「佛子」,理上約可分爲二種:一、始覺佛子,二、本覺佛子。

  

  一、始覺佛子

  

  指初初發心,開始走向修行之路,想要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就稱爲始覺佛子,乃至于受叁皈依、聽經聞法者,皆可稱爲始覺佛子,意即開始覺悟的佛子。始覺佛子又可分成叁個層次:

  

  (一) 名字覺佛子:「初解法門名相、義理,名名字覺佛子。」初初開始了解佛法的一些名相、義理,或剛開始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,知道自己可以成道、成佛,就稱爲名字覺佛子。

  

  (二) 相似覺佛子:「次與觀行相應,名相似覺佛子。」繼續用功,修戒、定、慧、六波羅蜜、叁十七助道品,乃至打坐、忏悔,以這念心時時刻刻起觀照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惡念一起,馬上知道改正。藉由覺察、覺照、覺悟來檢查自己的煩惱,對治自己的煩惱、無明。覺察之後,把煩惱照破,稱之爲覺照;照破煩惱以後,將這念覺性安住在正念、正定。慢慢地,這一念心就與清淨心、與實相相應,稱爲相似覺佛子。到達這個階段,就會産生一些感應與瑞相。

  

  (叁) 隨分覺佛子:「後破無明,分證法身,名隨分覺佛子。」繼續再用功,照破無明煩惱,分證法身,達到煩惱分分斷,真如分分證,就稱爲隨分覺佛子。如此,就是真正的佛子,才能荷擔如來家業。

  

  二、本覺佛子

  

  「本覺」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、佛性。雖然人人都有本具的覺性,可是沒有遇到啓發本具覺性的因緣,始終是在無明黑暗中。因此,在理上雖然人人都可以成道、成佛,但是這念心如果沒有覺悟,在事相上始終是屬于衆生,不能成就圓滿的佛果。

  

  「佛子」是指佛的弟子,其意有深淺之別,如同學校中的學生,雖然同樣都是老師的弟子,當中還是有差別,有的是爲了求學問而讀書,有的學生卻是爲了混文憑。佛子也是一樣,雖然出家與在家修行都稱爲佛子,但是要成爲真佛子,就要持戒清淨。如古德所說: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」這就是一個標准,身口意叁業一動,都是善法,心無善念不起,口無善言不說,身無善事不行,這樣就是真佛子。

  

  

  

  

  (叁)981129

  

  「佛子離吾數千裏,憶念吾戒,必得道果。」佛子雖然不在佛的身邊,離佛千萬裏之遙,但是只要憶持佛所製定的戒法,就能夠成道,如同在佛身邊一樣。因爲這念心無遠弗屆,法界亦是無邊際、無障礙,只要持戒清淨,整個法界就是清淨的,如此用功,必得道果。

  

  所以,能夠行佛所行、言佛所言、思佛所思,雖然去佛甚遠,就如同在佛左右;相反地,所思、所言、所行皆與佛戒相違背,雖然經常在佛左右,也等于離佛十萬八千裏。

  

  持戒清淨就是對佛最大的供養。供養佛菩薩,不是供養美食佳肴、花果,而是要以佛的言行爲自己的言行,以佛的心願爲自己的心願,如此才是真正的供養,就能與道相應。

  

  「憶念吾戒,必得道果」,「憶」就是想念,經常想念佛及佛所製的戒。「念」,就是把心念歸一。譬如念佛,就是思惟佛的相好莊嚴、佛的功德、佛的慈悲,這就是念;想佛過去在因地勤修六波羅蜜,自己現在也要從因地上努力修行,這也是念。如此,每分、每秒,乃至每天都在念佛,念念都是正念,妄念自然就沒有了。

  

  所謂「口而誦,心而惟,身而行」,除了心中細密地思惟、想念以外,口還必須要能依理而言,更要親身去實踐力行,如此由事到理,最後達到事理不二。如果心中散亂、顛倒,就要發個慚愧心,思惟佛法的道理,例如:受持五戒,必須持守五戒──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一條條地思惟;受持八關齋戒,就思惟八關齋戒的道理;出了家,就時時刻刻思惟沙彌(尼)、比丘(尼)戒,檢視自己行住坐臥四威儀是否合乎戒法?若稍有違犯,馬上忏悔、改過,使身口意叁業清淨。

  

  「憶念佛戒」,即是以佛戒作爲座右銘,時時刻刻依戒而行,若有違犯則慚愧忏悔。戒有戒相、戒法、戒行、戒體,念戒屬于有爲,把心靠在戒法上,使心不散亂、不顛倒,藉由持戒達到身口意叁業清淨,與空性相應,契悟戒體,就是無爲法。所以事上持戒清淨,理就現前,時時刻刻依戒而行,最後必得道果。

  

  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,付囑佛弟子當以戒爲師,依四念處而住。戒就是佛弟子的導師,四念處就是心安住之所,念就是思念、想念這些道理。例如貪著男、女的假相,心生妄想、顛倒,就修觀身不淨,思惟男、女相皆是不清淨,轉化貪著的心念;或是念戒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心專注一境,自然沒有妄想,就能馬上停止欲愛的念頭。

  

  所以,想成道證果就必須「以戒爲師」,安住在戒法上,時時刻刻思惟自己身口意叁業是否與佛法的戒定慧叁無漏學相應;若不相應,就要馬上慚愧、忏悔、改過。所以古德說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

  

  如此用功修行,時間一久,心念歸一,心自然就清淨了。明白這些道理,修行就如四兩撥千斤。否則,一味地逃境安心,始終是這山望向那山高,心只知向外看,不知向內返照,整日向外尋尋覓覓,與道就無法相應。所以,修行學佛就是要向內看。向內看就是念,時時刻刻修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,這些觀行就是念。

  

  

  

  

  (四)981206

  

  「在吾左右,雖常見吾,不順吾戒,終不得道。」如何順佛戒?就是:身,離欲寂靜、修善斷惡;口,保持清淨、不犯口四過;心,戒除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,如此就是順佛戒。

  

  相反地,雖然在佛左右,卻時時刻刻心起貪、瞋、癡;口犯惡口、绮語、兩舌、妄言;身造殺、盜、淫,如此身、口、意叁業不安于道,背道而馳,就是「不順吾戒」。雖然擁有本具的覺性,卻得不到真實的受用,始終停留在凡夫位,終究不能成就道果。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,曾爲佛的侍者,卻對佛起惡心,因而身墮阿鼻地獄;又如提婆達多,惡心出佛身血,至今仍在地獄受苦。因此,即使經常在佛身邊,若不信順佛戒,終不能成道證果。

  

  佛經記載,有兩位比丘結伴而行,准備去聽佛說法,中途感到十分口渴,便想尋找水源。結果,找到一灘水,卻發現水中有蟲,甲比丘爲了持守不殺生戒,堅持不喝,最後喪失性命。而乙比丘心想:「我必須保全性命,才能聽佛說法,所以無論水中有沒有蟲,我都得喝。」乙比丘喝了有蟲的水後,繼續前行,最後終于見到了佛陀。

  

  佛一見到他,便問:「你們有多少人前來聽經聞法?」比丘即將事情的始末禀告佛陀,佛說:「雖然你保全了性命,來到這裏聽佛說法,但是你並沒有真正見到佛;那位持戒喪身的比丘,由于持戒清淨的功德,命終…

《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念戒近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普賢十大行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