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念戒近道
(一)981115
修行要想成道证果,必须从持戒着手。持戒清净就能成道、证果;相反地,持戒不清净,就不能成道、证果。小乘讲戒、定、慧,大乘六波罗蜜中亦有持戒波罗蜜,《楞严经》云:「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」所以,无论大、小乘,都是以戒为根本。
许多人认为禅宗不持戒、不重视戒法,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,禅宗是非常重视持戒的,诚如祖师所说:「持戒第一,参禅为先。」参禅的目的是在破除执着,以达到明心见性;而参禅之首要条件,必须持戒清净。经云:「尸罗不清净,三昧不现前。」「尸罗」就是戒,持戒不清净,三昧、正定就不容易现前;即使得到了定,也不是正定。大乘讲这一念心,即戒、即定、即慧;小乘则是戒、定、慧,依次第修持。所以,不论大小乘,持戒都是修行中一门重要的课题。
佛法以戒为根本,戒又称为别解脱──每持一条戒,就能得一解脱,烦恼就一分一分地断除。戒如渡海浮囊,持戒清净就能度脱生死之流,成道证果。如果持戒清净,同时又修定、修慧,这念心具足戒定慧,不必等到来世,当下就能解脱。相反地,持戒不清净,心就不清净;心不清净,所说的话、所做之事就不清净;身口意不清净就是烦恼、就是生死。
佛法和其他宗教最显著的不同,就在于戒。其他宗教虽然也有戒法,但多数不究竟,不能让众生得到解脱。佛法所说的戒,不受时间、空间的影响,适用于一切众生,只要持守清净,就能得解脱。例如五戒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不论任何人、任何地点都适用,亦不受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时间影响,所以佛法中的戒是通一切时间、空间。其他的宗教则无如此全方位的教法,如基督教说:「信我者得救」,即局限于特定的对象,不及佛法的包容和普及。
(二)981122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第三十七章「念戒近道」:「佛言:佛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,在吾左右,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」
「佛」是指释迦牟尼佛,「佛子」就是佛的弟子,从事相上而言,佛的弟子分为在家、出家二众,在家众有优婆塞、优婆夷;出家众有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、沙弥尼。从理上讲,凡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之人,能够继承佛陀教法,都可以称为佛子。
佛法当中,有事、有理。事,指外相之事;理,以事显理。所谓「以名昭德」,譬如念一句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」,念佛是事,「能仁寂灭」就是理;利用这句佛号使这念心具足慈悲、禅定,「能仁寂灭」的理就现前了。又如念「阿弥陀佛」,念佛是事,借着念佛达到一心不乱,当下具足无量智慧、神通,就是无量寿、无量光,这就是理。所以,佛法中的一字一句,乃至一段经文,都具足事理,皆可从事上和理上来诠释。
「佛子」,理上约可分为二种:一、始觉佛子,二、本觉佛子。
一、始觉佛子
指初初发心,开始走向修行之路,想要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,就称为始觉佛子,乃至于受三皈依、听经闻法者,皆可称为始觉佛子,意即开始觉悟的佛子。始觉佛子又可分成三个层次:
(一) 名字觉佛子:「初解法门名相、义理,名名字觉佛子。」初初开始了解佛法的一些名相、义理,或刚开始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,知道自己可以成道、成佛,就称为名字觉佛子。
(二) 相似觉佛子:「次与观行相应,名相似觉佛子。」继续用功,修戒、定、慧、六波罗蜜、三十七助道品,乃至打坐、忏悔,以这念心时时刻刻起观照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恶念一起,马上知道改正。藉由觉察、觉照、觉悟来检查自己的烦恼,对治自己的烦恼、无明。觉察之后,把烦恼照破,称之为觉照;照破烦恼以后,将这念觉性安住在正念、正定。慢慢地,这一念心就与清净心、与实相相应,称为相似觉佛子。到达这个阶段,就会产生一些感应与瑞相。
(三) 随分觉佛子:「后破无明,分证法身,名随分觉佛子。」继续再用功,照破无明烦恼,分证法身,达到烦恼分分断,真如分分证,就称为随分觉佛子。如此,就是真正的佛子,才能荷担如来家业。
二、本觉佛子
「本觉」就是人人本具的觉性、佛性。虽然人人都有本具的觉性,可是没有遇到启发本具觉性的因缘,始终是在无明黑暗中。因此,在理上虽然人人都可以成道、成佛,但是这念心如果没有觉悟,在事相上始终是属于众生,不能成就圆满的佛果。
「佛子」是指佛的弟子,其意有深浅之别,如同学校中的学生,虽然同样都是老师的弟子,当中还是有差别,有的是为了求学问而读书,有的学生却是为了混文凭。佛子也是一样,虽然出家与在家修行都称为佛子,但是要成为真佛子,就要持戒清净。如古德所说:「静则一念不生,动则万善圆彰。」这就是一个标准,身口意三业一动,都是善法,心无善念不起,口无善言不说,身无善事不行,这样就是真佛子。
(三)981129
「佛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。」佛子虽然不在佛的身边,离佛千万里之遥,但是只要忆持佛所制定的戒法,就能够成道,如同在佛身边一样。因为这念心无远弗届,法界亦是无边际、无障碍,只要持戒清净,整个法界就是清净的,如此用功,必得道果。
所以,能够行佛所行、言佛所言、思佛所思,虽然去佛甚远,就如同在佛左右;相反地,所思、所言、所行皆与佛戒相违背,虽然经常在佛左右,也等于离佛十万八千里。
持戒清净就是对佛最大的供养。供养佛菩萨,不是供养美食佳肴、花果,而是要以佛的言行为自己的言行,以佛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,如此才是真正的供养,就能与道相应。
「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」,「忆」就是想念,经常想念佛及佛所制的戒。「念」,就是把心念归一。譬如念佛,就是思惟佛的相好庄严、佛的功德、佛的慈悲,这就是念;想佛过去在因地勤修六波罗蜜,自己现在也要从因地上努力修行,这也是念。如此,每分、每秒,乃至每天都在念佛,念念都是正念,妄念自然就没有了。
所谓「口而诵,心而惟,身而行」,除了心中细密地思惟、想念以外,口还必须要能依理而言,更要亲身去实践力行,如此由事到理,最后达到事理不二。如果心中散乱、颠倒,就要发个惭愧心,思惟佛法的道理,例如:受持五戒,必须持守五戒──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一条条地思惟;受持八关斋戒,就思惟八关斋戒的道理;出了家,就时时刻刻思惟沙弥(尼)、比丘(尼)戒,检视自己行住坐卧四威仪是否合乎戒法?若稍有违犯,马上忏悔、改过,使身口意三业清净。
「忆念佛戒」,即是以佛戒作为座右铭,时时刻刻依戒而行,若有违犯则惭愧忏悔。戒有戒相、戒法、戒行、戒体,念戒属于有为,把心靠在戒法上,使心不散乱、不颠倒,藉由持戒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,与空性相应,契悟戒体,就是无为法。所以事上持戒清净,理就现前,时时刻刻依戒而行,最后必得道果。
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,付嘱佛弟子当以戒为师,依四念处而住。戒就是佛弟子的导师,四念处就是心安住之所,念就是思念、想念这些道理。例如贪着男、女的假相,心生妄想、颠倒,就修观身不净,思惟男、女相皆是不清净,转化贪着的心念;或是念戒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心专注一境,自然没有妄想,就能马上停止欲爱的念头。
所以,想成道证果就必须「以戒为师」,安住在戒法上,时时刻刻思惟自己身口意三业是否与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相应;若不相应,就要马上惭愧、忏悔、改过。所以古德说: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」
如此用功修行,时间一久,心念归一,心自然就清净了。明白这些道理,修行就如四两拨千斤。否则,一味地逃境安心,始终是这山望向那山高,心只知向外看,不知向内返照,整日向外寻寻觅觅,与道就无法相应。所以,修行学佛就是要向内看。向内看就是念,时时刻刻修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,这些观行就是念。
(四)981206
「在吾左右,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」如何顺佛戒?就是:身,离欲寂静、修善断恶;口,保持清净、不犯口四过;心,戒除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,如此就是顺佛戒。
相反地,虽然在佛左右,却时时刻刻心起贪、瞋、痴;口犯恶口、绮语、两舌、妄言;身造杀、盗、淫,如此身、口、意三业不安于道,背道而驰,就是「不顺吾戒」。虽然拥有本具的觉性,却得不到真实的受用,始终停留在凡夫位,终究不能成就道果。例如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,曾为佛的侍者,却对佛起恶心,因而身堕阿鼻地狱;又如提婆达多,恶心出佛身血,至今仍在地狱受苦。因此,即使经常在佛身边,若不信顺佛戒,终不能成道证果。
佛经记载,有两位比丘结伴而行,准备去听佛说法,中途感到十分口渴,便想寻找水源。结果,找到一滩水,却发现水中有虫,甲比丘为了持守不杀生戒,坚持不喝,最后丧失性命。而乙比丘心想:「我必须保全性命,才能听佛说法,所以无论水中有没有虫,我都得喝。」乙比丘喝了有虫的水后,继续前行,最后终于见到了佛陀。
佛一见到他,便问:「你们有多少人前来听经闻法?」比丘即将事情的始末禀告佛陀,佛说:「虽然你保全了性命,来到这里听佛说法,但是你并没有真正见到佛;那位持戒丧身的比丘,由于持戒清净的功德,命终…
《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念戒近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