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之后生到忉利天,已经先你一步来见过我了。」为了不杀生持戒而死,是一种大慈大悲的菩萨心怀,果报不可思议。所以,唯有持戒才能真正得到解脱。
「戒」有粗、有细。譬如,持守不淫欲戒,以粗的方面而言,若已婚男女对自己配偶以外者产生了暧昧的行为,或是情书往来、写字条、打电话,就是犯戒。就细的方面而言,只要念头一起,想入非非,或对某个人产生贪爱,就是不清净。若能立刻觉察,马上照住妄想,明白起贪爱的念头是生,念头过去了是灭,知道贪色、贪财、贪吃、贪睡的念头,原来是生灭、虚妄的,如此,慢慢地就能回归到这念心,以心来持戒。
这念心迷了,就是万恶之源;这念心觉悟了,就是功德之母。这念心要时时刻刻返照,念头一动,马上把它照破,如此就是在心上持戒,最后达到没有妄想、颠倒,安住在正念,时时刻刻定慧等持。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就是定;保持清楚明白、作主,就是慧。这念心具足智慧、定力,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无住生心」;也就是禅宗所说的「本来面目」、净土宗的「无量寿佛、无量光佛」;本师释迦牟尼佛之「能仁寂灭」;亦即十方诸佛的法身。所以,悟到这念心性的道理,时时安住这念心,就与十方诸佛同一个鼻孔出气。达到这一个境界,就是戒体。
戒体是根本:念佛,念的是自性佛;诵经,诵的是无字经──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在诠释这个道理。有念是方便,无念是究竟。所谓「念无念念」,无念就是戒体,想达到究竟,必须先从方便入门,最后会归于戒体,就能成道、证果。因此,若能彻底实践方便法,最后就能到达究竟,这一生就能得解脱。
(五)981213
每个人都想见佛、成道、证果,但为何始终不见道?因为不知道佛在何处。其实,佛就是指这念不生不灭心。净土宗讲:「花开见佛悟无生」,「花」就是指这念心花,以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」形容这念心。未开悟的人,心是一朵铁莲花,长满铁锈、渣滓,尽是烦恼、无明。用念佛的法门,念到心开意解,开悟了,就是「花开」。「阿弥陀佛」就是无量寿佛,念佛是以名昭德,悟到原来念佛就是指这念觉心,悟到当下这个戒体,就是契悟无生。这念心不起心、不动念,具足定慧,这就是「阿弥陀佛」,就是无生。
悟到「谁在念佛?」这念本具的心,就是戒体,也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佛。这念能观、能念的心,就是圆满报身佛。修一切善,无善不修,就成了千百亿化身佛。明白这些道理,修行用功就是法法平等,就是条条大路通长安。
由于众生有烦恼、妄想,所以用持戒的方法,依着一条条的戒法,把自己归到一个定点,时时刻刻保持心清净、持心戒;口清净、持口戒;身清净、持身戒。先从事上用功,然后入理,契悟戒体,也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念心。最后「持而无持」,由持戒达到没有能持、所持,没有能修、所修,就能得道。
所以,持戒分事上持戒及心上持戒。事上的持戒,例如:口说了错话、身做了错事,就要惭愧、忏悔。心上的持戒,即:念头一动立刻就觉察、觉照、觉悟。禅宗就是在这念心性上持戒,只要念头一动马上就照破,所谓:「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」觉照之后,使这念心时时安住在实相。所以,万法归宗,无论是禅、净、密、律、教,统统都要归于这念心体、戒体;假使不会归戒体,各持己见,执一非他,就不容易成就道果。
每个宗教都有戒条,然而以佛法的观点而言,许多戒都不是正知正见。佛经记载,有些外道持狗戒、牛戒、鸡戒,其中,鸡戒的由来,是因为有个外道在山上用功修行,看到鸡用一只脚站着不动,死后生天了,他不知道鸡是由于过去生的善业成熟而生天,而认为鸡生天的原因是用一只脚站着不动,所以他就学鸡用一只脚站立,认为这样就是持戒、修道。然而,坚持错误的邪见,终究无法成道、证果。
道教有三厌,所谓「三厌」就是有三种动物不能吃:天上的雁、地上的狗、水里的鳢鱼。道教认为不吃雁、狗、鳢鱼是持戒,因为雁有夫妻之义,假使公雁死了,母雁会自杀;母雁死了,公雁也会自杀。认为雁有灵性,懂得夫妻之义,所以不吃雁。
佛法中也有种种关于雁的公案,如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道时,曾经是只雁王,一日,雁王被猎人射中,坠落下来,母雁随后跟着飞下来,围在公雁身旁,悲切地哀鸣。
狗有忠主之义,不嫌主人家贫,不会弃主而去。不像世人,贫在闹市无人问,富在深山有远亲;贫贱的糟糠夫妻,假使不能同甘共苦,最后就分道扬镳。而狗有忠义之情,即使主人贫穷到无食可吃,依旧忠心耿耿不忍离去。
历史上亦记载种种义犬救主的故事,例如晋朝有一个人饲养了一条狗,主人对狗疼爱有加,狗儿与主人终日形影不离。一日,主人到镇上喝得酩酊大醉,醉倒在回家的路上,此时正巧遇到猎人围猎烧山,狗儿眼见火就要烧到主人,马上跳到旁边的水塘里,把全身的毛打湿,然后在主人的周围滚来滚去,把主人身体附近的草都弄湿,如此来来回回地取水,最后体力耗尽而死在主人的身旁。
灾后,居民上山探勘灾情,发现附近山林都被烧毁,唯独这个人和狗儿未被烧及,大众正觉得不可思议之际,趋前一看,发现这个人和狗的附近一圈都是湿的,才知道是这只狗舍命救主,于是将它就地埋藏,并立一个碑,称为义冢。
在唐朝,有一位修道人孙思邈,一日在市场看见一条鲤鱼长得很奇异,鱼身光亮,不同凡响。他看到这条鲤鱼好象在流泪,觉得这条鲤鱼很有灵性,就把它买下,带到河边放生。当天晚上,孙思邈在梦寐之中,看见四个人抬了一顶轿子走进房中,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他推进轿子,接到龙宫去。
龙王说:「今日把您请到龙宫,是为了报答您的救命之恩,孙道人今日在市场买了一条鲤鱼放生,这条鲤鱼正是我龙王的儿子。为了报答您,龙宫里有美女、财宝,任您选取。」孙思邈回答说:「修道之人,不用这些身外之物。」龙王见他不爱美色、富贵,便叫儿子取出龙宫药方赠送给他,并告诉他说:「这是真方,可以济世救人。」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值贵于千金,而一个处方能救人性命,价值更胜千金,因而编写医书,并且将此书名为《千金要方》。
道教认为狗、雁、鳢鱼有德行,所以不吃它们,其他的肉还是可以吃,却不知道一切动物都有灵性。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一切众生都有生命,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,所以不忍心吃它。基于这些道理,所以,我们持不杀生戒。
(六)981220
佛法中的戒法是正确的、清净的、超然的,只要持戒清净,心清净了,就能与菩提心相应,口业、身业清净了,就不会造作种种恶业,没有业障就能得解脱。
所谓「业障」,如同石头掉进水里会往下沉;假若没有业障,就好比油滴进水里,就会自动往上升。消业障的方法很多,最重要的是持戒,持戒清净,业障自然消除。持戒清净,就连走起路来都会感觉到安详自在,身轻如云。
经云:「有此则有彼,无此则无彼;此生则彼生,此灭则彼灭。」「有此则有彼」,以持戒为例,持戒清净,有清净的因,将来就能感得清净的果。「无此则无彼」,现在不起贪瞋痴、不作杀盗淫,没有造作恶因,将来就不会感得恶报,就能得解脱。
佛所言说皆是真实不虚,不受任何空间、时间的限制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能够适用。举例来说,无论是信仰任何宗教,只要受持不杀生戒,就能得无量的福报。不论世界各国,不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任何人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;假使违背了这个原则,就会造作种种恶业,国家就会乱,社会就会开倒车。佛法以持戒为根本,佛法讲的戒是清净戒、无上戒、解脱戒,持戒清净就能够成道、证果。
佛法就是在契悟这念心,依据这念心来用功、学习,就是真正得到佛的心地法要。假使不依据这些道理来用功、来契悟,虽然持戒有功德、福报,但知见不正确,得到的福报就成了偏福。什么是偏福?例如,出了家不知道要在佛法上用功,心又不清净,不知道要持戒、要断烦恼、要保持正念,只喜欢修福德,这样的观念就偏到一边去了。因为心不清净又不持戒,只知道修福报,虽然所修的福报还是存在,将来就会堕落。
现代社会中,有些小狗福报很大,主人每天抱着它一起睡觉,帮它洗澡、喷香水、穿衣服,吃的东西甚至比人还要好。可是福报再大,还是一只小狗。今生成为小狗,因为前世没有戒行、犯了过失,所以堕入了畜生道。
佛法是福慧双修,修戒定慧、六波罗蜜……一切佛法都是以戒为根本。戒有身戒、口戒、心戒。心戒,就是戒除贪瞋痴。有了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马上要革除,这就是持守心戒。口戒,戒除口四过──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身戒,就是戒除杀、盗、淫三种恶行。持戒,就是该做的要择善固执,不该做的、不该说的、不该想的,就绝对不去做。经常用五戒、十善等所受持的戒法来返照,更进一步由戒法、戒相回归到戒体,这就是无上戒。依此方向用功修行,就是一条菩提大道,就是真正的持戒,就能得解脱、成道证果。
《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念戒近道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