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之後生到忉利天,已經先你一步來見過我了。」爲了不殺生持戒而死,是一種大慈大悲的菩薩心懷,果報不可思議。所以,唯有持戒才能真正得到解脫。
「戒」有粗、有細。譬如,持守不淫欲戒,以粗的方面而言,若已婚男女對自己配偶以外者産生了暧昧的行爲,或是情書往來、寫字條、打電話,就是犯戒。就細的方面而言,只要念頭一起,想入非非,或對某個人産生貪愛,就是不清淨。若能立刻覺察,馬上照住妄想,明白起貪愛的念頭是生,念頭過去了是滅,知道貪色、貪財、貪吃、貪睡的念頭,原來是生滅、虛妄的,如此,慢慢地就能回歸到這念心,以心來持戒。
這念心迷了,就是萬惡之源;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功德之母。這念心要時時刻刻返照,念頭一動,馬上把它照破,如此就是在心上持戒,最後達到沒有妄想、顛倒,安住在正念,時時刻刻定慧等持。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就是定;保持清楚明白、作主,就是慧。這念心具足智慧、定力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無住生心」;也就是禅宗所說的「本來面目」、淨土宗的「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」;本師釋迦牟尼佛之「能仁寂滅」;亦即十方諸佛的法身。所以,悟到這念心性的道理,時時安住這念心,就與十方諸佛同一個鼻孔出氣。達到這一個境界,就是戒體。
戒體是根本:念佛,念的是自性佛;誦經,誦的是無字經──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在诠釋這個道理。有念是方便,無念是究竟。所謂「念無念念」,無念就是戒體,想達到究竟,必須先從方便入門,最後會歸于戒體,就能成道、證果。因此,若能徹底實踐方便法,最後就能到達究竟,這一生就能得解脫。
(五)981213
每個人都想見佛、成道、證果,但爲何始終不見道?因爲不知道佛在何處。其實,佛就是指這念不生不滅心。淨土宗講: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「花」就是指這念心花,以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」形容這念心。未開悟的人,心是一朵鐵蓮花,長滿鐵鏽、渣滓,盡是煩惱、無明。用念佛的法門,念到心開意解,開悟了,就是「花開」。「阿彌陀佛」就是無量壽佛,念佛是以名昭德,悟到原來念佛就是指這念覺心,悟到當下這個戒體,就是契悟無生。這念心不起心、不動念,具足定慧,這就是「阿彌陀佛」,就是無生。
悟到「誰在念佛?」這念本具的心,就是戒體,也就是自己的清淨法身佛。這念能觀、能念的心,就是圓滿報身佛。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,就成了千百億化身佛。明白這些道理,修行用功就是法法平等,就是條條大路通長安。
由于衆生有煩惱、妄想,所以用持戒的方法,依著一條條的戒法,把自己歸到一個定點,時時刻刻保持心清淨、持心戒;口清淨、持口戒;身清淨、持身戒。先從事上用功,然後入理,契悟戒體,也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念心。最後「持而無持」,由持戒達到沒有能持、所持,沒有能修、所修,就能得道。
所以,持戒分事上持戒及心上持戒。事上的持戒,例如:口說了錯話、身做了錯事,就要慚愧、忏悔。心上的持戒,即:念頭一動立刻就覺察、覺照、覺悟。禅宗就是在這念心性上持戒,只要念頭一動馬上就照破,所謂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。」覺照之後,使這念心時時安住在實相。所以,萬法歸宗,無論是禅、淨、密、律、教,統統都要歸于這念心體、戒體;假使不會歸戒體,各持己見,執一非他,就不容易成就道果。
每個宗教都有戒條,然而以佛法的觀點而言,許多戒都不是正知正見。佛經記載,有些外道持狗戒、牛戒、雞戒,其中,雞戒的由來,是因爲有個外道在山上用功修行,看到雞用一只腳站著不動,死後生天了,他不知道雞是由于過去生的善業成熟而生天,而認爲雞生天的原因是用一只腳站著不動,所以他就學雞用一只腳站立,認爲這樣就是持戒、修道。然而,堅持錯誤的邪見,終究無法成道、證果。
道教有叁厭,所謂「叁厭」就是有叁種動物不能吃:天上的雁、地上的狗、水裏的鳢魚。道教認爲不吃雁、狗、鳢魚是持戒,因爲雁有夫妻之義,假使公雁死了,母雁會自殺;母雁死了,公雁也會自殺。認爲雁有靈性,懂得夫妻之義,所以不吃雁。
佛法中也有種種關于雁的公案,如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道時,曾經是只雁王,一日,雁王被獵人射中,墜落下來,母雁隨後跟著飛下來,圍在公雁身旁,悲切地哀鳴。
狗有忠主之義,不嫌主人家貧,不會棄主而去。不像世人,貧在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;貧賤的糟糠夫妻,假使不能同甘共苦,最後就分道揚镳。而狗有忠義之情,即使主人貧窮到無食可吃,依舊忠心耿耿不忍離去。
曆史上亦記載種種義犬救主的故事,例如晉朝有一個人飼養了一條狗,主人對狗疼愛有加,狗兒與主人終日形影不離。一日,主人到鎮上喝得酩酊大醉,醉倒在回家的路上,此時正巧遇到獵人圍獵燒山,狗兒眼見火就要燒到主人,馬上跳到旁邊的水塘裏,把全身的毛打濕,然後在主人的周圍滾來滾去,把主人身體附近的草都弄濕,如此來來回回地取水,最後體力耗盡而死在主人的身旁。
災後,居民上山探勘災情,發現附近山林都被燒毀,唯獨這個人和狗兒未被燒及,大衆正覺得不可思議之際,趨前一看,發現這個人和狗的附近一圈都是濕的,才知道是這只狗舍命救主,于是將它就地埋藏,並立一個碑,稱爲義冢。
在唐朝,有一位修道人孫思邈,一日在市場看見一條鯉魚長得很奇異,魚身光亮,不同凡響。他看到這條鯉魚好象在流淚,覺得這條鯉魚很有靈性,就把它買下,帶到河邊放生。當天晚上,孫思邈在夢寐之中,看見四個人擡了一頂轎子走進房中,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推進轎子,接到龍宮去。
龍王說:「今日把您請到龍宮,是爲了報答您的救命之恩,孫道人今日在市場買了一條鯉魚放生,這條鯉魚正是我龍王的兒子。爲了報答您,龍宮裏有美女、財寶,任您選取。」孫思邈回答說:「修道之人,不用這些身外之物。」龍王見他不愛美色、富貴,便叫兒子取出龍宮藥方贈送給他,並告訴他說:「這是真方,可以濟世救人。」孫思邈認爲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,而一個處方能救人性命,價值更勝千金,因而編寫醫書,並且將此書名爲《千金要方》。
道教認爲狗、雁、鳢魚有德行,所以不吃它們,其他的肉還是可以吃,卻不知道一切動物都有靈性。佛教認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一切衆生都有生命,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所以不忍心吃它。基于這些道理,所以,我們持不殺生戒。
(六)981220
佛法中的戒法是正確的、清淨的、超然的,只要持戒清淨,心清淨了,就能與菩提心相應,口業、身業清淨了,就不會造作種種惡業,沒有業障就能得解脫。
所謂「業障」,如同石頭掉進水裏會往下沈;假若沒有業障,就好比油滴進水裏,就會自動往上升。消業障的方法很多,最重要的是持戒,持戒清淨,業障自然消除。持戒清淨,就連走起路來都會感覺到安詳自在,身輕如雲。
經雲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「有此則有彼」,以持戒爲例,持戒清淨,有清淨的因,將來就能感得清淨的果。「無此則無彼」,現在不起貪瞋癡、不作殺盜淫,沒有造作惡因,將來就不會感得惡報,就能得解脫。
佛所言說皆是真實不虛,不受任何空間、時間的限製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能夠適用。舉例來說,無論是信仰任何宗教,只要受持不殺生戒,就能得無量的福報。不論世界各國,不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任何人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;假使違背了這個原則,就會造作種種惡業,國家就會亂,社會就會開倒車。佛法以持戒爲根本,佛法講的戒是清淨戒、無上戒、解脫戒,持戒清淨就能夠成道、證果。
佛法就是在契悟這念心,依據這念心來用功、學習,就是真正得到佛的心地法要。假使不依據這些道理來用功、來契悟,雖然持戒有功德、福報,但知見不正確,得到的福報就成了偏福。什麼是偏福?例如,出了家不知道要在佛法上用功,心又不清淨,不知道要持戒、要斷煩惱、要保持正念,只喜歡修福德,這樣的觀念就偏到一邊去了。因爲心不清淨又不持戒,只知道修福報,雖然所修的福報還是存在,將來就會墮落。
現代社會中,有些小狗福報很大,主人每天抱著它一起睡覺,幫它洗澡、噴香水、穿衣服,吃的東西甚至比人還要好。可是福報再大,還是一只小狗。今生成爲小狗,因爲前世沒有戒行、犯了過失,所以墮入了畜生道。
佛法是福慧雙修,修戒定慧、六波羅蜜……一切佛法都是以戒爲根本。戒有身戒、口戒、心戒。心戒,就是戒除貪瞋癡。有了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馬上要革除,這就是持守心戒。口戒,戒除口四過──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。身戒,就是戒除殺、盜、淫叁種惡行。持戒,就是該做的要擇善固執,不該做的、不該說的、不該想的,就絕對不去做。經常用五戒、十善等所受持的戒法來返照,更進一步由戒法、戒相回歸到戒體,這就是無上戒。依此方向用功修行,就是一條菩提大道,就是真正的持戒,就能得解脫、成道證果。
《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念戒近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