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十二章經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食蜜,中邊皆甜,吾經亦爾。」 

  佛告訴弟子,修行學道之人,對于佛所說的教誨,皆應信受奉行。有了信心,無論依大乘或小乘的法門而修,都能得到好處。好比吃蜜糖一樣,選擇中間或旁邊來吃,它都是甜的。

  

  修行學道,必須先了解:什麼是佛道?受持五戒屬于人道,修十善屬天道,修四谛得聲聞道,修六波羅蜜即是菩薩道,而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則是直契法身的無上大道。法門雖多,終究不離菩提涅槃之道;依之修行,皆能成道證果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雲:「信滿成佛」,信心達到圓滿的境界,即能成佛道。然而,信心不會憑空而來,仍然要靠平時的熏修,使信生根,根基穩固,就能産生實踐的力量。反之,假使對于佛的教法心存的懷疑,非但始終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,反而離道愈來愈遠。《大智度論》譬喻沒有信心,如同無手之人,雖入寶山而不能有所取;對佛法沒有信心的人亦然,即使進入佛法的寶山,依舊是空無所得。佛陀時代,很多弟子在聽佛開示的當下,即能開悟證果;然而現代的人,甚至有人懷疑:是否真的有羅漢、菩薩存在?假使連信心都沒有,又怎能超凡入聖,得解脫呢?

  

  佛陀應機施教,開示了種種的教門,目的是爲了接引不同根機的衆生,因病與藥,給予衆生最適合他自己的法門。小乘講斷煩惱,大乘是轉煩惱,無上乘則是「煩惱即菩提」,都不離這一念心,最後都是要使令一切衆生成就無上佛果。若能通達這些道理,就不會因爲法門的差異而心生質疑。《金剛經》雲: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。」只要遵循佛的教示,隨個人的根器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用功修學,使當下這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即能契入佛智,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20(四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沙門行道,無如磨牛,身雖行道,心道不行。心道若行,何用行道。」 

  這一章的主旨在說明:行道在心不在外形。心不入道,徒事外儀,與磨牛何異?

  

  行道,必須以心行爲本,譬如繞佛、經行、念佛,都是一種對佛的虔誠、恭敬,由事上的憶佛、念佛,以至于在理上,這念心與佛心相應,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即是繞佛、經行、念佛的目的。若是不懂得這個道理,身體雖然在繞佛、經行,口頭也在念佛,可是心裏卻在打妄想,並沒有真實的對佛陀發起虔誠的恭敬心,在法上沒有契悟,這樣的行動,與一頭轉磨車的牛有何不同。相反的,這念心始終保持對佛的恭敬,乃至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不動,一念不生,這念心契入無爲的心性,就是最高的道行。

  

  非唯修行,讀書、做事也是一樣,要先把心擺正。好比讀書,有的人是爲父母而讀,有的人是爲了求得功名、爲了拿文憑而讀,都只是利益自己,這樣求知,功德只限于一己。宋代大儒張載先生有句銘言:「爲天地立心,爲生民立命﹔爲往聖繼絕學,爲萬世開太平。」知識份子讀書、求知識,目的是爲了利益他人,爲了提升大衆精神生活,爲國家社會貢獻所學而求正知正見,這個功德就能擴及天地、貫徹古今,一切生民皆能受益,就佛法而言,即是自利利他的菩薩道,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

  由此可知,同樣一件事,由于發心不同,果報也完全不一樣。經雲:「心不離道,道不離心。」修行應事事提起覺性,修了一切善法,不執著能修之人、所修之事,時時回歸自性,才是依心起修,這就是行道的正因。行道之人,如果不懂得回歸自性,無論行什麼道,終究是一個心遊道外的「外道」;相反的,若是懂得在心性上用功,事事銷歸自性,那麼無論行道或不行道,道始終存乎一心,處處圓滿無缺,自在無礙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22(六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夫爲道者,如牛負重,行深泥中,疲極不敢左右顧視,出離淤泥,乃可蘇息。沙門當觀情欲,甚于淤泥。直心念道,可免苦矣!」 

  行道之人,如同身負重擔的牛行走在泥淖裏一樣,步步維艱,深怕一不小心,舉身仆跌于淤泥中,不知要費多少功夫才能再爬起來。因此就算在最疲憊的時刻,仍然不敢左右顧視,一直到走出了泥沼,才敢放松喘口氣。出家沙門應時時思惟累劫的業力纏身,猶如背負無形的重物;居處世間又如同身陷泥淖;而情欲的牽累纏縛更甚于淤泥,只有直心念道,才有可能出離輪回之苦!

  

  直心,就是平直、不拐彎抹角的心,念念系心在道法上時時與道相應,就能了生死,成道證果。一般人心不平直,總是在世間的財富、情欲、飲食及名利上做活計,拐彎抹角,爾虞我詐;總是觸境生心,一時喜、一時憂、一時愛、一時憎,時而想東、時而想西,心猿意馬,不清不楚、不明不白,難以安住正念。因此,佛陀教示我們要系心念道。念就是想念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念念如在刀口,不可稍有縱意,最後連善念也不執著,安住正念,正念就是直心,直心能遠離惑業的纏縛。

  

  譬如一位死刑犯,讓他捧一缽油走過市街,執刑的劊子手跟隨其後,只要有一渧油自缽中落地,劊子手便會毫不留情地拔刀斬斷其頭。死刑犯爲了要保全性命,即使街上擠滿了圍觀的群衆,以及種種歌舞伎樂,他卻是一步一步如履薄冰,不敢環顧左右,直到安全地通過市街爲止。

  

  世間人如果真能體會世間的無常危脆,人生的生老病死乃至六道輪回之苦,自然會發心想要修行求解脫。然而,解脫何嘗是一件輕舉易得之事,凡夫俗子,有幾個能逃過美色及五欲之樂的羅網呢?必須看清楚:五欲之樂稍縱即逝,隨之而來的便是衰敗、痛苦與淒涼,因而精勤努力地系心念道,時時刻刻提起正念,如同那位死刑犯一樣,爲求活命而不敢稍有失念,直到解除了情欲的纏縛,通過五欲的考驗,卸下業力的重擔,了生死、斷煩惱了,才是究竟安樂的寶所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1-世事如幻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25(二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吾視王侯之位,如過隙塵。視金玉之寶,如瓦礫。視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視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視阿耨池水,如塗足油。」 

  一般世間人所向往、追求的高官爵祿、黃金白玉、錦衣華服,修行人當視之如雨過天晴,一道道清朗光線中晃動的灰塵,漂浮不定,亦如土石瓦礫、破敝衣物般一文不值,乃至整個山河大地,就如同一粒小小芥子、芝麻般的微不足道。如此,即能去除心中的貪愛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言:「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。」衆生的心,由于貪愛世間的財色名利,所以將這些原本虛妄不存在的事物,強加賦予絢麗的外表與價值,而讓自己迷失其中。就如善于彩繪的畫師,沈浸在自己所描畫的虛妄世界。然而,這些看似真實的世界,畢竟還是虛妄不實。所以古人言:「昔日座上客,今日階下囚。」一語道盡仕途的虛幻無常。珍貴的鑽石,亦不過是與煤炭、鉛筆心相同的物質。莊嚴的華服,幾經穿著、浣洗,終成敝帛。看來壯麗的山河大地,一經地震即成滿目瘡痍。《無常經》言:「假使妙高山,劫盡皆壞散。」世間的一切皆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,一旦緣滅即歸于無。

  

  所以,修行要親近大善知識,聽經聞法,了達世事如幻,即如《金剛經》所言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知世間實無一物是真實可得,就能破除對世間名利的貪愛與束縛,得大自在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2-以假修真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27(四)刊載

  

  《大智度論》記載:沙漠中有一旅人,在日出時見到一座莊嚴的城堡,于是急忙向著城堡前進。隨著太陽愈升愈高,眼前的城堡卻漸漸地消失不見。又饑又渴的旅人,走到山谷中,不禁大聲啼哭,耳際突然傳來一陣回聲,他高興地以爲有人在此居住,于是到處尋找,卻無所獲。此時他突然大悟,原來這一切猶如海市蜃樓,全是自己心中妄想所生。心若不執取,就能明白原來世間的一切皆是虛妄的假相。

  

  既然如此,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,就要馬上覺察、覺照。如看到水,便思惟水的清澈相也是假的。因爲在一般人眼中的水,天人看來卻是琉璃,餓鬼見了則成膿血。所以水並無一定的相貌,隨著衆生不同的業力,所看到水的相貌也有所差異。由此可知,水的形相原是因緣和合所生的假相,是虛妄不實的。依此類推,則宇宙森羅萬象,皆是如空中花、水中月、鏡中像。如是不斷思惟,重慮緣真,到真正深信此理時,就能到達竺遷和尚所說:「本自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。」的自在境界。

  

  社會上有些人觀念偏差,以爲佛法說「空」,所以修行人什麼都不要。其實佛法闡明諸法緣起、性空之理,目的非教令衆生無端舍離一切,而是令其了達世間一切有爲法皆如鏡中像、水中月,本不真實,而能放下對世間五欲的執著,得到真正的解脫。然而在假有中,亦不妨「宴坐水月道場,大作夢中佛事。」積極運用一切假有,例如:修建道場、啓建消災祈福法會、舉辦禅七……等,廣行菩薩道,引領衆生成就一切善法、功德。若能如是見解,如是行持,就能真正落實修行,這也就是真實的佛法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3-知幻離幻 契無上覺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29(六)刊載

  

  

  佛教敕弟子不僅世間名利財色虛妄、短暫如黃粱一夢,乃至從利他的菩薩行,到完成自利成就佛道的過程中,一切出世法亦是虛幻,不可執著。如六波羅蜜,乃至種種神通力,皆是度衆的方便法門,猶如聚寶盆中暫現之寶,若心生執取則成法執,必障聖道。無上乘,就是清淨的自心,這念心人人本具,不假外求。所以契悟了無上乘,要將它視如夢中之黃金白銀,得而無得。佛陀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隨佛滅度後,世人即不複見,如同眼前盛開的花朵,雖美好卻不長存。四禅八定,雖如須彌柱般不可動搖,但是只有定而無慧,所以要舍離。小乘證得涅槃,雖能出叁界、了生死,但卻只是一處化城,只能得到如從白天到晚上般短暫的歇息。所以,從衆生執著五欲之樂,乃至小乘所耽著之涅槃寂靜,在佛的境界而言,皆是顛倒,有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玩把戲一樣,唯有回歸到這念人人本具的佛性,才是一真地,才是真實的「正」。證悟這念心性,繼而要行菩薩道,弘揚佛法,廣度有情。明了世間一切法都是有生有滅,佛法亦不例外。好比四時之木,逢春夏則茂密,遇秋冬即雕零。故能隨著時節因緣、衆生根機而隨緣度化,並且度了一切衆生,又不執著所度的衆生。

  

  修行要入佛智海,不外乎從文字般若,起觀照般若,最後證到實相般若。此章即是屬于觀照般若,目的在令衆生觀照世間、出世間諸法皆是不實,而能舍一切世間名利財富,廣修功德,進一步了達功德、善法亦是虛妄而心不執取。使這念心時時安住在正念,如此就能達到實相般若,成就佛的無上智慧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二章 結語   

  于自由時報91/01/01(二)刊載

  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乃是集輯佛陀教示弟子,從如何解脫世俗五欲束縛,至出家修行、證得究竟解脫的修行法要。內容言簡意赅,含攝人天乘、聲聞緣覺乘、菩薩乘,乃至無上乘之義理,從事至理,從體至用,次第分明。讓修行學佛者,無論在家、出家,無論根機深淺,皆能有所依循;倘能如法修行,最後必得身心的解脫與自在。

  

  經序中,佛陀開宗明義教敕弟子:離欲寂靜,爲最殊勝。爲讓弟子明了五欲危害之甚,所以佛言:「人隨情欲,求于聲名,聲名顯著,身已故矣。」「財色招苦,譬如刀刃有蜜。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」說明五欲乃是衆苦之本,所以亟當舍離。佛繼而開示舍離之法,首先即是明因果,知因果如形影相隨,終無漏失,故佛言:「猶響應聲,影之隨形,終無免離。」因此,如來慈悲再叁叮囑弟子,不可輕毀叁寶及一切賢聖,以免自招惡報。進而能持五戒、修十善、布施等福事,乃至出家爲沙門,修習無爲法,漸次修行,漸獲解脫。最後了達一切法皆是虛妄不實;人天福報乍現即滅,乃至小乘涅槃亦是此心所現之境,唯有佛菩提才是究竟真實。

  

  欲成就菩提佛果,則須回小向大,轉人天果報、小乘涅槃自利之心,行大乘菩薩利他之行,廣修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事。自行善法之外,亦當勸發一切衆生皆能行善、修福,故要「睹人施道,助之歡喜。」最後,行一切善,又能「行無行行,修無修修。」不執著一切善,就能回歸到這念清淨的自性,達到「一真地」,也就是究竟的無上乘──佛的境界。

  

  《四十二章經》中,佛言:「人離惡道,得爲人難。」細觀水、陸、空行之畜生道衆生,其數較之人類,猶如恒河沙之多,故知人身難得,實非虛诳。人身難得,今已得;佛法難聞,今已聞。今世得生爲人,當善加珍惜,更要親近道場,依止大善知識,遠離五欲,修習五戒、十善、布施、忍辱、精進諸行,如此就能讓有限的生命得以超越、延伸,獲得大自在。

  

  
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