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兴信心,发菩提心难。既发菩提心,无修无证难。」
这一章是以果报的差别,举出九难,再度勤勉学人,应把握因缘为善修道,不可坐失良机。
众生受业力的牵引,根据生前所作所为而转生受报,这是三界轮回的律则。《无常经》云:「胜因生善道,恶业堕犁泥。」犁泥就是地狱,如果生前烦恼炽盛,造杀盗淫等种种恶业,将来的果报就是堕入三涂恶道受苦;反之,若是有幸得到善法的熏习,了解因缘果报的道理而努力修善,来生便能远离地狱、饿鬼、畜生的恶果而获得人身,享受善法的果食。
然而,想要远离恶道获得人身,真是难乎其难。譬如在大海中有一只盲眼的海龟,每一百年才把头伸出海面一次。大海中有一段枯木,枯木当中有一个洞,盲龟每百年浮出海面之时,又恰好穿过浮木中的洞,这样的机缘简直是微乎其微。人身难得,就好比盲龟穿孔一样。经典中,佛陀也经常警示弟子:「得人身如爪上土,失人身如大地土。」以此告诫弟子:想得到人身,有如手指上那一点点尘土,与大地的尘土相较之下,机会实在很渺茫。
为什么要强调人身的殊胜难得呢?因为在六道的果报中,以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道最苦,由于业障深重、愚痴暗钝,生灵涂炭,命运尚且堪虞,遑论其他。而在天界又有种种的享乐,胜境当前,也难以生起出离心。唯有在人道当中,苦乐参半,障碍较轻,面对堪忍的娑婆世界,一旦发起想要修行的心,其心猛利,即能转除惑业,成就道果。因此,今生能离开恶道,生而为人,实是累劫修善的因缘所致,我们应该善加珍惜,努力修行,才不枉费生而为人的最佳机缘。
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2 展转增胜
于自由时报90.12.8(六)刊载
「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。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。」生而为人,又得男身,更为不易。女众报弱,有经期、生产之苦,加以体力较弱,不便远行,独处又怕受欺凌,这些都是修行的障碍。而男众却没有这些困扰,较之女众更易于修行。既得男身,并且六根完具,就更难得。佛制出家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六根具足,换句话说,就是身心健全才许出家修道,为人天师范,这是最大的福报。
「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。」中国,是指国土中央,亦即物资丰富、人文荟萃,有文明、有佛法的地处。得生中国是说明依报的殊胜,依靠殊胜的自然与人文环境,佛法的开展才能有辉煌的成就,在如此的环境下接受佛法的熏陶,更易于成就伟大的僧格。三千多年前的迦毗罗卫国、摩揭陀国,就是一个文明古国,那里孕育了世界的导师;而历代的祖师大德,莫不是在文化高度发展的大时代里,接受佛法的洗礼,或是成道证果,或于其中养成气度恢宏的伟大僧格而流芳千古,一再地写下佛教史的新页。由此可知,生于中国,是很殊胜的果报。
「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。」亲见世尊,或是生活在有佛法的地方,都可称为「值佛世」。既然生在有佛法的国度,何以说「值佛世难」呢?众生若无善根福德因缘,就算生在有佛法的地方,一样有眼不见,有耳不闻,所以说「值佛世难」。
「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。」所谓「遇道」,究竟而言,是指见到当下这一念菩提心,若是见不到这个,就必须仰赖善知识的引导,待时节因缘成熟,给予临门一脚,便得明心见性。若无善知识化导,则易落于盲修瞎练,或是错遇邪师,不但可能因此造下恶业而堕入恶道,其所种下的邪知见,更不知道要等到何时才能值遇正法,接受善知识的开导而转邪归正。
台湾是个经济发达、信仰自由的国家,各种教法众说纷纭,因此欲得明师指引,也是不容易。虽然如此,能够在这里闻法修行,算是具足了正报与依报,既有如此殊胜的福德因缘,理应落实修行,为成道证果种下正因缘;否则徒拥胜报而坐失修行的良机,等到因缘过去了,再生追悔,已经来不及了。
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3 胜无能胜
于自由时报90.12.11(二)刊载
一般人对于有为善法功德较易接受,但是听闻到佛法中无为的至理,能够不生怖畏、怀疑,则非有宿世善根因缘不能信受,所以生信心难。
「佛法大海,信为能入。」修行的初步在于信心,信有深有浅,要靠不断的培植、熏习与磨炼,方能将法深植于心地,扎稳生根。一般人初初开始修行对法的信心很浅薄,例如礼佛、拜佛最初可能只想祈求佛菩萨护佑,慢慢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的道理,善根增长,即由初信转为正信,了解礼佛除了祈求福报之外,还有理上的意义:第一是惭愧忏悔;第二是恭敬佛菩萨的愿行及修证;第三是向佛菩萨学习。更进一步在礼佛过程中,体悟能礼、所礼皆不离当下这念心,最后能礼、所礼皆不执着,一切归于这念清净不动的菩提心,由有修有证而达于无修无证。无修无证是不执着能修和所修、能证和所证;了达一切法皆是自己本具的心性所生,本来就不生不灭、不去不来、内外一如,就能达到究竟。这些都是心性的细微之处,非得累劫不断的努力精进,才超越凡夫众生的有为,入于圣者的究竟无为。
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与困难,大致不离以上九种,第一是得人身不易,能得人身又要六根具足更为困难,想要发心修行必须要有值遇佛世的因缘及善知识的化导,有了善知识的引导,还必须要对法有信心,以信心为开导,法渐入心才能启开菩提自性,最后由有修有证归于无修无证。这就是由凡夫位一直到达圣位的过程,其中越细微处越困难,但是只要发长远心、精进心,依照佛法的道理,事上磨炼、理上契悟,就能突破种种的困难与障碍,在世、出世间的果报上逐渐增胜,直达胜无能胜的无为圣果。
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
于自由时报90.12.13(四)刊载
佛言:「佛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。在吾左右,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」
佛子,就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人。佛子虽离佛千万里之遥,但只要忆持佛所制定的戒法,则如同在佛身边受教化,必能成道证果。相反地,虽然经常在佛左右,若所言、所行、所思皆与佛戒相违,则无异离佛十万八千里。
忆念佛戒,即是以佛戒作为生活言行的准则,时时依戒而行。在家居士须持守五戒、八关斋戒,乃至在家菩萨戒;出家众持沙弥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、菩萨戒。无论在家、出家,均应学习──身离欲寂静,修善断恶;口保持清净,不犯妄语;心戒贪瞋痴,不散乱颠倒。
《首楞严经》二十五圆通中,优波离尊者即是恪遵佛戒的最佳典范。尊者持戒修身,于事、于理皆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,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悉皆清净,甚至最微细的心念,也都能时时刻刻清明地觉照,故能漏尽烦恼,得证阿罗汉果;在佛的弟子中,更受大众尊推为「持戒第一」。
人人都想见佛成道,但因为不知道佛在何处而始终不见道。其实,佛就是这念不生不灭的心,也就是戒体。禅宗就是在这念心性上持戒,只要念头一动,立刻觉照,时时安住实相,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。我们这念心无远弗届,法界亦然;若能严持净戒,整个法界就得以清净。所以持戒清净,也是对佛最大的供养。
经云:「戒为无上菩提本,应当一心持净戒。」无论大、小乘佛法都是以戒为根本,行者每持一条戒,就断除一分烦恼,心便得层层解脱。因此,持戒不是约束,而是解脱生死、成道证果的津筏。
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灭
于自由时报90.12.15(六)刊载
佛问沙门:「人命在几间?」对曰:「数日间。」佛言:「子未知道。」 复问一沙门:「人命在几间?」对曰:「饭食间。」佛言:「子未知道。」 复问一沙门:「人命在几间?」对曰:「呼吸间。」佛言:「善哉!子知道矣。 」
佛问:「人的寿命长短如何?」第一位沙门回答:「数日之间!」第二位沙门的领会胜过前者但还未真正悟道,回答:「一顿饭之间!」第三位沙门观照到人命在出入息的剎那,回答:「呼吸之间!」遂得到佛的肯定。
欲脱离生死,首先须明白无常的道理。今朝健在,明日大病忽至,一口气不来已成后世。世间人认为过生日是长了一岁,庆生时希望得到祝福,殊不知生命是过一秒就少一秒,不断地缩减,如渐渐缺水的鱼,有何可乐?仔细观察,世界有成、住、坏、空;世界上没有一个人、事、物是永远存在的,每一分、每一秒都有无数众生出生,也有许多众生死亡。无论贫富贵贱,皆不免一死。即使家财万贯,忽遇水、火、风灾,则财产尽失。明白无常之理,并非消极地及时行乐、纵情恣意,应当更珍惜寸阴,广修福慧。
所谓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」,一般人认为黑、白无常是两个鬼;其实,白天是白无常,晚上就是黑无常;众生的心从早到晚总是妄想不断,念起念灭,更是无常。如何脱离无常呢?小乘依风大修数息观,先对治散乱心,进一步掌握出入息,渐渐地性命就不在呼吸间了。大乘法门则一切不依,只是保持当前这一念觉性,动静闲忙都能作主,日久功深,则生灭心转为不生灭心、无常变成有常,就能脱离无常之苦。
《法句经》云:「若人生百岁,不解生灭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」若能了达无常之理,便不会执着一切生灭的假相,更能积极修行,契悟不生灭的真理,则「生灭灭矣,寂灭为乐」,即得成就无量光、无量寿。
第三十九章 教诲无差
于自由时报90.12.18(二)刊载
佛言:「学佛道者,佛所言说,皆应信顺。譬如…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