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十二章經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興信心,發菩提心難。既發菩提心,無修無證難。」 

  這一章是以果報的差別,舉出九難,再度勤勉學人,應把握因緣爲善修道,不可坐失良機。

  

  衆生受業力的牽引,根據生前所作所爲而轉生受報,這是叁界輪回的律則。《無常經》雲:「勝因生善道,惡業墮犁泥。」犁泥就是地獄,如果生前煩惱熾盛,造殺盜淫等種種惡業,將來的果報就是墮入叁塗惡道受苦;反之,若是有幸得到善法的熏習,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而努力修善,來生便能遠離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的惡果而獲得人身,享受善法的果食。  

  

  然而,想要遠離惡道獲得人身,真是難乎其難。譬如在大海中有一只盲眼的海龜,每一百年才把頭伸出海面一次。大海中有一段枯木,枯木當中有一個洞,盲龜每百年浮出海面之時,又恰好穿過浮木中的洞,這樣的機緣簡直是微乎其微。人身難得,就好比盲龜穿孔一樣。經典中,佛陀也經常警示弟子:「得人身如爪上土,失人身如大地土。」以此告誡弟子:想得到人身,有如手指上那一點點塵土,與大地的塵土相較之下,機會實在很渺茫。

  

  爲什麼要強調人身的殊勝難得呢?因爲在六道的果報中,以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叁道最苦,由于業障深重、愚癡暗鈍,生靈塗炭,命運尚且堪虞,遑論其他。而在天界又有種種的享樂,勝境當前,也難以生起出離心。唯有在人道當中,苦樂參半,障礙較輕,面對堪忍的娑婆世界,一旦發起想要修行的心,其心猛利,即能轉除惑業,成就道果。因此,今生能離開惡道,生而爲人,實是累劫修善的因緣所致,我們應該善加珍惜,努力修行,才不枉費生而爲人的最佳機緣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叁十六章 展轉獲勝2 展轉增勝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8(六)刊載

  

  

  「既得爲人,去女即男難。既得爲男,六根完具難。」生而爲人,又得男身,更爲不易。女衆報弱,有經期、生産之苦,加以體力較弱,不便遠行,獨處又怕受欺淩,這些都是修行的障礙。而男衆卻沒有這些困擾,較之女衆更易于修行。既得男身,並且六根完具,就更難得。佛製出家最基本的條件就是六根具足,換句話說,就是身心健全才許出家修道,爲人天師範,這是最大的福報。

  

  「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。」中國,是指國土中央,亦即物資豐富、人文荟萃,有文明、有佛法的地處。得生中國是說明依報的殊勝,依靠殊勝的自然與人文環境,佛法的開展才能有輝煌的成就,在如此的環境下接受佛法的熏陶,更易于成就偉大的僧格。叁千多年前的迦毗羅衛國、摩揭陀國,就是一個文明古國,那裏孕育了世界的導師;而曆代的祖師大德,莫不是在文化高度發展的大時代裏,接受佛法的洗禮,或是成道證果,或于其中養成氣度恢宏的偉大僧格而流芳千古,一再地寫下佛教史的新頁。由此可知,生于中國,是很殊勝的果報。  

  

  「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。」親見世尊,或是生活在有佛法的地方,都可稱爲「值佛世」。既然生在有佛法的國度,何以說「值佛世難」呢?衆生若無善根福德因緣,就算生在有佛法的地方,一樣有眼不見,有耳不聞,所以說「值佛世難」。

  

  「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。」所謂「遇道」,究竟而言,是指見到當下這一念菩提心,若是見不到這個,就必須仰賴善知識的引導,待時節因緣成熟,給予臨門一腳,便得明心見性。若無善知識化導,則易落于盲修瞎練,或是錯遇邪師,不但可能因此造下惡業而墮入惡道,其所種下的邪知見,更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值遇正法,接受善知識的開導而轉邪歸正。

  

  臺灣是個經濟發達、信仰自由的國家,各種教法衆說紛纭,因此欲得明師指引,也是不容易。雖然如此,能夠在這裏聞法修行,算是具足了正報與依報,既有如此殊勝的福德因緣,理應落實修行,爲成道證果種下正因緣;否則徒擁勝報而坐失修行的良機,等到因緣過去了,再生追悔,已經來不及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叁十六章 展轉獲勝3 勝無能勝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11(二)刊載

  

  

  一般人對于有爲善法功德較易接受,但是聽聞到佛法中無爲的至理,能夠不生怖畏、懷疑,則非有宿世善根因緣不能信受,所以生信心難。

  

  「佛法大海,信爲能入。」修行的初步在于信心,信有深有淺,要靠不斷的培植、熏習與磨煉,方能將法深植于心地,紮穩生根。一般人初初開始修行對法的信心很淺薄,例如禮佛、拜佛最初可能只想祈求佛菩薩護佑,慢慢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的道理,善根增長,即由初信轉爲正信,了解禮佛除了祈求福報之外,還有理上的意義:第一是慚愧忏悔;第二是恭敬佛菩薩的願行及修證;第叁是向佛菩薩學習。更進一步在禮佛過程中,體悟能禮、所禮皆不離當下這念心,最後能禮、所禮皆不執著,一切歸于這念清淨不動的菩提心,由有修有證而達于無修無證。無修無證是不執著能修和所修、能證和所證;了達一切法皆是自己本具的心性所生,本來就不生不滅、不去不來、內外一如,就能達到究竟。這些都是心性的細微之處,非得累劫不斷的努力精進,才超越凡夫衆生的有爲,入于聖者的究竟無爲。  

  

  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與困難,大致不離以上九種,第一是得人身不易,能得人身又要六根具足更爲困難,想要發心修行必須要有值遇佛世的因緣及善知識的化導,有了善知識的引導,還必須要對法有信心,以信心爲開導,法漸入心才能啓開菩提自性,最後由有修有證歸于無修無證。這就是由凡夫位一直到達聖位的過程,其中越細微處越困難,但是只要發長遠心、精進心,依照佛法的道理,事上磨煉、理上契悟,就能突破種種的困難與障礙,在世、出世間的果報上逐漸增勝,直達勝無能勝的無爲聖果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叁十七章 念戒近道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13(四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佛子離吾數千裏,憶念吾戒,必得道果。在吾左右,雖常見吾,不順吾戒,終不得道。」 

  佛子,就是指皈依佛法僧叁寶的人。佛子雖離佛千萬裏之遙,但只要憶持佛所製定的戒法,則如同在佛身邊受教化,必能成道證果。相反地,雖然經常在佛左右,若所言、所行、所思皆與佛戒相違,則無異離佛十萬八千裏。

  

  憶念佛戒,即是以佛戒作爲生活言行的准則,時時依戒而行。在家居士須持守五戒、八關齋戒,乃至在家菩薩戒;出家衆持沙彌(尼)戒、比丘(尼)戒、菩薩戒。無論在家、出家,均應學習──身離欲寂靜,修善斷惡;口保持清淨,不犯妄語;心戒貪瞋癡,不散亂顛倒。  

  

  《首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中,優波離尊者即是恪遵佛戒的最佳典範。尊者持戒修身,于事、于理皆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悉皆清淨,甚至最微細的心念,也都能時時刻刻清明地覺照,故能漏盡煩惱,得證阿羅漢果;在佛的弟子中,更受大衆尊推爲「持戒第一」。

  

  人人都想見佛成道,但因爲不知道佛在何處而始終不見道。其實,佛就是這念不生不滅的心,也就是戒體。禅宗就是在這念心性上持戒,只要念頭一動,立刻覺照,時時安住實相,這才是真正持戒的人。我們這念心無遠弗屆,法界亦然;若能嚴持淨戒,整個法界就得以清淨。所以持戒清淨,也是對佛最大的供養。

  

  經雲:「戒爲無上菩提本,應當一心持淨戒。」無論大、小乘佛法都是以戒爲根本,行者每持一條戒,就斷除一分煩惱,心便得層層解脫。因此,持戒不是約束,而是解脫生死、成道證果的津筏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叁十八章 生即有滅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15(六)刊載

  

  

  佛問沙門:「人命在幾間?」對曰:「數日間。」佛言:「子未知道。」 複問一沙門:「人命在幾間?」對曰:「飯食間。」佛言:「子未知道。」 複問一沙門:「人命在幾間?」對曰:「呼吸間。」佛言:「善哉!子知道矣。 」 

  佛問:「人的壽命長短如何?」第一位沙門回答:「數日之間!」第二位沙門的領會勝過前者但還未真正悟道,回答:「一頓飯之間!」第叁位沙門觀照到人命在出入息的剎那,回答:「呼吸之間!」遂得到佛的肯定。

  

  欲脫離生死,首先須明白無常的道理。今朝健在,明日大病忽至,一口氣不來已成後世。世間人認爲過生日是長了一歲,慶生時希望得到祝福,殊不知生命是過一秒就少一秒,不斷地縮減,如漸漸缺水的魚,有何可樂?仔細觀察,世界有成、住、壞、空;世界上沒有一個人、事、物是永遠存在的,每一分、每一秒都有無數衆生出生,也有許多衆生死亡。無論貧富貴賤,皆不免一死。即使家財萬貫,忽遇水、火、風災,則財産盡失。明白無常之理,並非消極地及時行樂、縱情恣意,應當更珍惜寸陰,廣修福慧。  

  所謂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一般人認爲黑、白無常是兩個鬼;其實,白天是白無常,晚上就是黑無常;衆生的心從早到晚總是妄想不斷,念起念滅,更是無常。如何脫離無常呢?小乘依風大修數息觀,先對治散亂心,進一步掌握出入息,漸漸地性命就不在呼吸間了。大乘法門則一切不依,只是保持當前這一念覺性,動靜閑忙都能作主,日久功深,則生滅心轉爲不生滅心、無常變成有常,就能脫離無常之苦。

  

  《法句經》雲:「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。」若能了達無常之理,便不會執著一切生滅的假相,更能積極修行,契悟不生滅的真理,則「生滅滅矣,寂滅爲樂」,即得成就無量光、無量壽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叁十九章 教誨無差

  于自由時報90.12.18(二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學佛道者,佛所言說,皆應信順。譬如…
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