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十二章经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耽心考试不及格,恋爱中人害怕对方移情别恋,富贵人家忧心被绑票勒索,百姓畏惧国局动荡不安、经济不景气,开车时怕出车祸,年老时恐惧死期的到来……。种种的忧虑,皆源于对自身乃至名利财色的坚执不舍。   

  

  明朝憨山大师曾经遭受朝廷小人诬告侵吞国家库银,神宗皇帝大怒,下旨予以逮捕。大师的老母亲闻讯赶紧到南京,诀别之时,却始终保持欢喜平常,而且音声清亮,胸中没有丝毫的窒碍。儿子问母亲:「当您听到儿死生之际,难道不会担心忧愁吗?」老母亲说:「死生是由业力而定,我自己的死生尚且不忧,何况是你的呢!」母子俩就这样坐谈到天亮。最后,老母亲嘱咐:「你应善以大道自爱,不用替我担忧,今天我也与你长别了!」老母亲说完,头也不回地上路去了。大师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,心中感慨万千:「天下父母若都能如此,岂不可以顿尽生死之情了吗?」

  

  人的爱欲有如小偷,防不胜防;又如水银泻地般,无孔不入。心中充满爱欲,便会耽心得不到或者害怕失去,因此时时笼罩在忧挂恐惧的氛围中,心即无法安定、清净。白杨禅师警示大众:「道念若同情念,成佛多时。」因此,若能回转贪爱的心,当下转烦恼成菩提,了尽一切生死,何忧何怖?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

  于自由时报90.11.27(二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夫为道者,譬如一人与万人战。挂铠出门,意或怯弱,或半路而退,或格斗而死,或得胜而还。沙门学道,应当坚持其心,精进勇锐,不畏前境,破灭众魔,而得道果。」 

  佛陀教示弟子,修行学道有如一人敌万众,或有铠束装迎战,结果因为心生畏怯而弃械投降、半途折返;或有勇无谋而战死沙场;或智勇双全、精进勇锐击退敌人,终于凯旋归来。修行能够成道,就是要以精进勇猛的行持力,克服种种逆境的考验,这念心时时安住正念、正慧,如此,就能破除烦恼魔障,证得道果。

  

  禅宗西天十祖胁尊者,出家时已年近八十,城中的少年常讥笑他:出家沙门,要修习禅定、诵持经典,你已经老朽了,智慧昏暗,如何能修习出世解脱之法,除了饱食终日还能做什么?尊者听到众人轻蔑的话,因而发誓:我若不通达三藏,成道得六神通、解脱三界,终不卧于床席而眠。此后,尊者勤修苦行,精进勇猛,长坐不卧,历经数年,终于证道。由于他精进行持的精神,因此被称为胁尊者。由此可知,有精进心、勇猛心,时时提起觉性,勤修戒定慧,断尽贪瞋痴烦恼,方能直登圣地。   

  

  无论做学业、事业、道业,这念心都必须择善固执,精纯专一,方能有所成就。例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,为了让书法技艺更加精湛,所以每日均于家中池畔练字;写完字后,即将笔放入池中清洗,久而久之,将池水竟都染成黑色。由于他精进不懈的努力,终使其书法成为历代学书者临摹的典范。   

  

  经云:「若出世正法,及世间义利,皆由彼精进,舍此则无有。」所以,欲成就世间事业及出世道业,必须在「精进」上下一番工夫,因为「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」,唯有因上努力付出,才能有丰盈的收获,所谓「不经一番寒彻骨,焉得梅花扑鼻香?」修行,除了在事上精勤不懈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,诵经要随文入观,打坐要不夹杂、不昏沉,绵绵密密,最后还要归于理上精进,也就是这念心时时保持清楚明白、一念不生,如此即能与道相契,圆成道果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1-不落两边

  于自由时报90.11.29(四)刊载

  

  

 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,其声悲紧,思悔欲退。佛问之曰:「汝昔在家,曾为何业?」对曰:「爱弹琴。」佛言:「弦缓如何?」对曰:「不鸣矣!」「弦急如何?」对曰:「声绝矣!」「急缓得中如何?」对曰:「诸音普矣!」 

  佛陀时代,有位比丘因为修行想成就的心太过急切,起了烦恼,诵经音声好似在悲泣。佛陀问比丘过去学过什么,比丘答说爱弹琴,因此佛便应机施教,以弹琴作为譬喻:修行犹如弹琴,弦拉得太紧,弹不出旋律来;弦太松,声音混浊不明;必须松紧得宜,琴声方能悦耳动听。所以,这章主要在阐述:凡事须适得其中,不可过与不及,否则心落两边,无法达到中道。

  

  生活中,做人做事也应时时不离中道。好比吃饭,食量不宜过多或过少,需知量知足;做事情若太莽撞,木强易折,太消极则事不能成;待人不能太过卑躬曲膝,否则成了谄媚奉承,亦不能趾高气昂、目中无人;说话不能畏畏缩缩,缺乏自信,亦不能得理不饶人、咄咄逼人。孔子也曾说:「智者过之,愚者不及。」这里的智者是指自以为是,好钻漏洞的人,看似有些小聪明,但知见偏颇,反而常常弄巧成拙。太愚笨的人无法判断是非善恶,只会盲目跟着他人做,仍旧是偏一边。   

  

  一般学生为了准备学业,认真过度,天天熬夜,以至于最后体力不支,考试时反而失常;工作上为讲求效率,急于求名得利,精神紧绷及压力过大,色身与心理皆处于长期失调的状态,反而事倍功半,得不偿失。因此,凡事要达到圆满成功,须知善调身心,做任何事皆不急躁亦不懈怠。如同开车一样,偏左或偏右都必须警觉,立刻调整方向盘,才能时时刻刻行在正路当中。若能达到心平、心静、心定、心安,具足智慧、定力,清楚明白,处处作主,即是「中」;这念心不生烦恼,便是「道」。明白这些道理,就能左右逢源,否则太过与不及,都会引起阻碍,无法通达圆满、成功的大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2-身心调适道自成

  于自由时报90.12.1(六)刊载

  

  

  修行应善调身心,用功须不缓不急。学佛的目的是要使这念心保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时时「坚住正念,任心自在」。

  

  但许多人勇猛心易发,长远心难持。修行刚开始时太过精进,没多久便筋疲力竭。因此,佛说:「其身若疲,意即生恼。」恼就是烦恼、恼悔,身体一旦疲惫就容易起烦恼,患得患失。例如参禅打坐时,若不知「心须专注不得紧张,身须放松不得随便」的道理,只是一味逼迫自己,久了心力交瘁,便心生退悔;诵经时,总是急于开悟证果,却因妄想、瞌睡不断,得不到丝毫感应,便认为自己根机不好,对佛、法、僧三宝产生诸多疑虑,甚至对自己、对佛法失去信心。「意若生恼,行即退矣!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!」心生烦恼,就会退失修行的信念,甚至毁谤三宝,起邪知邪见,结果道业无成,反而造了种种恶业。  

  

  道是人人本具的菩提心,这念心真正达到清净安详,任心自在,道就现前。修行应知善调身心,身若懈怠,以精进调之,道业就能进步;心过度紧张,生无明烦恼,就该学习放下。《中庸》云:「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。」这一念心若有喜、怒、哀、乐存在,则清净心、平等心、无为心、柔软心、平常心绝对不会现前。所以不管面对任何境界,这念心都不要着喜乐、爱憎、空有两边,保持清清楚楚就是智慧,如如不动就是定,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中,这念心不偏不倚、不落两边,道自然就显现出来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三十五章 垢净明存

  于自由时报90.12.4(二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如人锻铁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学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净矣!」 

  本章开宗明义以锻铁为喻,揭示世人去心垢染,回复本然的清净。

  

  修行是一条回复清净的路,心清净即是解脱。众生的心本来清净无染,就像白纸一样,但因无始劫来,无明妄动,起种种妄想及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,使身口意业都深受染着。所谓「业」就是造作的意思,由于心受妄想、烦恼的染着,导致身口造作也是垢染:心起贪瞋痴、身造杀盗淫,由是,我们的世界也就无法清净下来。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即是如此,社会上充斥着酒色财气──色情网站、电玩店猖狂;行非法营私、贪渎舞弊以图一己之利;或饮酒无度,放纵口腹之欲,这些都是垢染。  

  

  老子云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」说明:六根纵情于声色犬马,久而久之,心中藏污纳垢,本具的智慧光明便迷昧而不彰显。因此必须藉由种种的修行,帮助我们去尘除染。佛法中佛陀所教示的种种修行法门: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六波罗蜜;诵经、持咒、打坐、听经闻法等加行,都是要藉此修练我们的内心,使令已受染着的心回复清净。例如以前喜欢讲是非,现在慢慢不散心杂话,养成寂静不动的心;过去怠惰放逸,想不劳而获,现在就用精进来转。这就如同炼铁成钢,铁虽生锈,里面钢性仍然不失,只要经过千锤百炼,去除渣滓便可成为佳器。

  

  因此,修行重要是在当下这念心上磨炼,长期持之以恒地熏习,精益求精,最后业障蠲除,福慧增长,烦恼消磨殆尽,此时清净的智慧便自然显露了出来,做任何事皆可成就。在世间,可为社会的菁英、国家的栋梁;于出世间则能荡涤尘垢,成佛作祖,为众中法器。

  

  所以平日在生活中应时时努力落实,看看自己在学业、家庭、工作上是否尽力、称职。若有垢染就立刻检讨反省,修善法、功德、福报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。人人若皆从自身做起,不仅心中尘垢涤除,人间也将会成为一片净土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三十六章 展转获胜1 修行的胜因缘──人道

  于自由时报90.12.6(四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人离恶道,得为人难。既得为人,去女即男难。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。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。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。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。既得遇道,兴信心难。既…
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