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耽心考試不及格,戀愛中人害怕對方移情別戀,富貴人家憂心被綁票勒索,百姓畏懼國局動蕩不安、經濟不景氣,開車時怕出車禍,年老時恐懼死期的到來……。種種的憂慮,皆源于對自身乃至名利財色的堅執不舍。
明朝憨山大師曾經遭受朝廷小人誣告侵吞國家庫銀,神宗皇帝大怒,下旨予以逮捕。大師的老母親聞訊趕緊到南京,訣別之時,卻始終保持歡喜平常,而且音聲清亮,胸中沒有絲毫的窒礙。兒子問母親:「當您聽到兒死生之際,難道不會擔心憂愁嗎?」老母親說:「死生是由業力而定,我自己的死生尚且不憂,何況是你的呢!」母子倆就這樣坐談到天亮。最後,老母親囑咐:「你應善以大道自愛,不用替我擔憂,今天我也與你長別了!」老母親說完,頭也不回地上路去了。大師望著母親遠去的背影,心中感慨萬千:「天下父母若都能如此,豈不可以頓盡生死之情了嗎?」
人的愛欲有如小偷,防不勝防;又如水銀瀉地般,無孔不入。心中充滿愛欲,便會耽心得不到或者害怕失去,因此時時籠罩在憂挂恐懼的氛圍中,心即無法安定、清淨。白楊禅師警示大衆:「道念若同情念,成佛多時。」因此,若能回轉貪愛的心,當下轉煩惱成菩提,了盡一切生死,何憂何怖?
第叁十叁章 智明破魔
于自由時報90.11.27(二)刊載
佛言:「夫爲道者,譬如一人與萬人戰。挂铠出門,意或怯弱,或半路而退,或格鬥而死,或得勝而還。沙門學道,應當堅持其心,精進勇銳,不畏前境,破滅衆魔,而得道果。」
佛陀教示弟子,修行學道有如一人敵萬衆,或有铠束裝迎戰,結果因爲心生畏怯而棄械投降、半途折返;或有勇無謀而戰死沙場;或智勇雙全、精進勇銳擊退敵人,終于凱旋歸來。修行能夠成道,就是要以精進勇猛的行持力,克服種種逆境的考驗,這念心時時安住正念、正慧,如此,就能破除煩惱魔障,證得道果。
禅宗西天十祖脅尊者,出家時已年近八十,城中的少年常譏笑他:出家沙門,要修習禅定、誦持經典,你已經老朽了,智慧昏暗,如何能修習出世解脫之法,除了飽食終日還能做什麼?尊者聽到衆人輕蔑的話,因而發誓:我若不通達叁藏,成道得六神通、解脫叁界,終不臥于床席而眠。此後,尊者勤修苦行,精進勇猛,長坐不臥,曆經數年,終于證道。由于他精進行持的精神,因此被稱爲脅尊者。由此可知,有精進心、勇猛心,時時提起覺性,勤修戒定慧,斷盡貪瞋癡煩惱,方能直登聖地。
無論做學業、事業、道業,這念心都必須擇善固執,精純專一,方能有所成就。例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,爲了讓書法技藝更加精湛,所以每日均于家中池畔練字;寫完字後,即將筆放入池中清洗,久而久之,將池水竟都染成黑色。由于他精進不懈的努力,終使其書法成爲曆代學書者臨摹的典範。
經雲:「若出世正法,及世間義利,皆由彼精進,舍此則無有。」所以,欲成就世間事業及出世道業,必須在「精進」上下一番工夫,因爲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,唯有因上努力付出,才能有豐盈的收獲,所謂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焉得梅花撲鼻香?」修行,除了在事上精勤不懈,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誦經要隨文入觀,打坐要不夾雜、不昏沈,綿綿密密,最後還要歸于理上精進,也就是這念心時時保持清楚明白、一念不生,如此即能與道相契,圓成道果。
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1-不落兩邊
于自由時報90.11.29(四)刊載
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,其聲悲緊,思悔欲退。佛問之曰:「汝昔在家,曾爲何業?」對曰:「愛彈琴。」佛言:「弦緩如何?」對曰:「不鳴矣!」「弦急如何?」對曰:「聲絕矣!」「急緩得中如何?」對曰:「諸音普矣!」
佛陀時代,有位比丘因爲修行想成就的心太過急切,起了煩惱,誦經音聲好似在悲泣。佛陀問比丘過去學過什麼,比丘答說愛彈琴,因此佛便應機施教,以彈琴作爲譬喻:修行猶如彈琴,弦拉得太緊,彈不出旋律來;弦太松,聲音混濁不明;必須松緊得宜,琴聲方能悅耳動聽。所以,這章主要在闡述:凡事須適得其中,不可過與不及,否則心落兩邊,無法達到中道。
生活中,做人做事也應時時不離中道。好比吃飯,食量不宜過多或過少,需知量知足;做事情若太莽撞,木強易折,太消極則事不能成;待人不能太過卑躬曲膝,否則成了谄媚奉承,亦不能趾高氣昂、目中無人;說話不能畏畏縮縮,缺乏自信,亦不能得理不饒人、咄咄逼人。孔子也曾說:「智者過之,愚者不及。」這裏的智者是指自以爲是,好鑽漏洞的人,看似有些小聰明,但知見偏頗,反而常常弄巧成拙。太愚笨的人無法判斷是非善惡,只會盲目跟著他人做,仍舊是偏一邊。
一般學生爲了准備學業,認真過度,天天熬夜,以至于最後體力不支,考試時反而失常;工作上爲講求效率,急于求名得利,精神緊繃及壓力過大,色身與心理皆處于長期失調的狀態,反而事倍功半,得不償失。因此,凡事要達到圓滿成功,須知善調身心,做任何事皆不急躁亦不懈怠。如同開車一樣,偏左或偏右都必須警覺,立刻調整方向盤,才能時時刻刻行在正路當中。若能達到心平、心靜、心定、心安,具足智慧、定力,清楚明白,處處作主,即是「中」;這念心不生煩惱,便是「道」。明白這些道理,就能左右逢源,否則太過與不及,都會引起阻礙,無法通達圓滿、成功的大道。
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2-身心調適道自成
于自由時報90.12.1(六)刊載
修行應善調身心,用功須不緩不急。學佛的目的是要使這念心保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時時「堅住正念,任心自在」。
但許多人勇猛心易發,長遠心難持。修行剛開始時太過精進,沒多久便筋疲力竭。因此,佛說:「其身若疲,意即生惱。」惱就是煩惱、惱悔,身體一旦疲憊就容易起煩惱,患得患失。例如參禅打坐時,若不知「心須專注不得緊張,身須放松不得隨便」的道理,只是一味逼迫自己,久了心力交瘁,便心生退悔;誦經時,總是急于開悟證果,卻因妄想、瞌睡不斷,得不到絲毫感應,便認爲自己根機不好,對佛、法、僧叁寶産生諸多疑慮,甚至對自己、對佛法失去信心。「意若生惱,行即退矣!其行既退,罪必加矣!」心生煩惱,就會退失修行的信念,甚至毀謗叁寶,起邪知邪見,結果道業無成,反而造了種種惡業。
道是人人本具的菩提心,這念心真正達到清淨安詳,任心自在,道就現前。修行應知善調身心,身若懈怠,以精進調之,道業就能進步;心過度緊張,生無明煩惱,就該學習放下。《中庸》雲:「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。」這一念心若有喜、怒、哀、樂存在,則清淨心、平等心、無爲心、柔軟心、平常心絕對不會現前。所以不管面對任何境界,這念心都不要著喜樂、愛憎、空有兩邊,保持清清楚楚就是智慧,如如不動就是定,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中,這念心不偏不倚、不落兩邊,道自然就顯現出來了。
第叁十五章 垢淨明存
于自由時報90.12.4(二)刊載
佛言:「如人鍛鐵,去滓成器,器即精好。學道之人,去心垢染,行即清淨矣!」
本章開宗明義以鍛鐵爲喻,揭示世人去心垢染,回複本然的清淨。
修行是一條回複清淨的路,心清淨即是解脫。衆生的心本來清淨無染,就像白紙一樣,但因無始劫來,無明妄動,起種種妄想及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使身口意業都深受染著。所謂「業」就是造作的意思,由于心受妄想、煩惱的染著,導致身口造作也是垢染:心起貪瞋癡、身造殺盜淫,由是,我們的世界也就無法清淨下來。看看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即是如此,社會上充斥著酒色財氣──色情網站、電玩店猖狂;行非法營私、貪渎舞弊以圖一己之利;或飲酒無度,放縱口腹之欲,這些都是垢染。
老子雲:「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,難得之貨令人行妨。」說明:六根縱情于聲色犬馬,久而久之,心中藏汙納垢,本具的智慧光明便迷昧而不彰顯。因此必須藉由種種的修行,幫助我們去塵除染。佛法中佛陀所教示的種種修行法門: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六波羅蜜;誦經、持咒、打坐、聽經聞法等加行,都是要藉此修練我們的內心,使令已受染著的心回複清淨。例如以前喜歡講是非,現在慢慢不散心雜話,養成寂靜不動的心;過去怠惰放逸,想不勞而獲,現在就用精進來轉。這就如同煉鐵成鋼,鐵雖生鏽,裏面鋼性仍然不失,只要經過千錘百煉,去除渣滓便可成爲佳器。
因此,修行重要是在當下這念心上磨煉,長期持之以恒地熏習,精益求精,最後業障蠲除,福慧增長,煩惱消磨殆盡,此時清淨的智慧便自然顯露了出來,做任何事皆可成就。在世間,可爲社會的菁英、國家的棟梁;于出世間則能蕩滌塵垢,成佛作祖,爲衆中法器。
所以平日在生活中應時時努力落實,看看自己在學業、家庭、工作上是否盡力、稱職。若有垢染就立刻檢討反省,修善法、功德、福報來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叁業。人人若皆從自身做起,不僅心中塵垢滌除,人間也將會成爲一片淨土。
第叁十六章 展轉獲勝1 修行的勝因緣──人道
于自由時報90.12.6(四)刊載
佛言:「人離惡道,得爲人難。既得爲人,去女即男難。既得爲男,六根完具難。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。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。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。既得遇道,興信心難。既…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