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与魔战,胜则无患。」攀缘心在六根门头攀缘六境,使我们流落生死,了无归期,犹如六个贼人,时时窃取自性慧命,因此必须内照六根,守意如城,严防贼人损害法身慧命。
世间人每天从睁开眼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攀缘,心念随着外境的变化而生灭、起伏。譬如眼睛贪看美女、俊男,把持不住就会闹出婚外情;耳朵贪着他人的赞美,没有喝采便无法忍受;鼻子贪闻香嗅;舌头贪食美味;衣料要求触感轻柔。一般人碰到滚烫的沸水,本能地会将手收回;遇火灾会赶紧熄火;台风天尚知道要关紧门窗。但是遇到财色名食睡时,却不晓得紧闭六根之门,防范伺机夺人慧命的贪心大水、瞋心猛火以及痴心狂风。要知道,无常杀鬼始终守候在我们的六根门头,必须时时保持觉性,意根不动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识自会随之寂然,如同卫兵为了防止贼人入侵而紧守城门。
由此可知,修行应该直截根源,也就是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门头下手,时时在六根门头提起觉性,不向外攀缘,如此精进用功,就能契入清净无为的道果。
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
于自由时报90.11.15(四)刊载
佛言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慎勿与色会,色会即祸生。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
众生轮转生死,皆因意想妄分别,念念迁流所致。若能当下悬崖勒马,收摄意根,不令身心逐境散逸,便可安然渡过险道。直至贪瞋痴慢疑邪见等六根本烦恼漏尽,证得阿罗汉,不被尘境所迷惑,才可相信自己的心意。
时下标榜自在禅,误认为禅是:要吃就吃,要喝就喝,要玩就玩,要听就听,要看就看。所谓「只要我喜欢,有什么不可以!」然而这并非自在,而是放纵自己的身口意。因为一旦无法满足欲求时, ,便觉得身心受束缚,如此为物欲所役,何有自在可言?宋朝金碧峰禅师,大限将至时,阎王命鬼卒前往捉拿他,但因禅师禅定功夫了得,常入定中,故使鬼卒屡无所获。鬼卒便招问福德神,如何能使禅师出定?福德神答:「禅师最爱皇帝所赐之玉钵,只需敲弄玉钵,便可使其心动而出定!」果如福德神所言,禅师闻钵声响,心系爱钵,瞬即出定,便为鬼卒所获。此时,禅师深感贪欲之祸患,于是决心粉碎玉钵,去除贪爱,又再敛心入定,于是无常杀鬼就遍寻不着他的踪影了。
色,狭义指有情之欲爱,广义则指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。凡夫众生,没有不贪爱财富权势、名闻利养、锦衣玉食、名车豪宅的,以为愈多愈好;殊不知若沉迷物欲,汲汲营求,乃至巧取豪夺,便将招感苦报,终致堕落。因此,凡夫未悟之人,更不可相信自己的心意,随顺自己的习气。
六根面对外在种种境界,假使失去觉性,放纵意根,造作恶业,将愈走愈黑暗,甚至堕入三涂恶道。倘若这念心觉悟了,真正明白六道生死轮回是苦,从此,时时觉照,不起贪瞋痴,勤修戒定慧,心中将是一片光明与坦荡。
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
于自由时报90.11.17(六)刊载
佛言:「慎勿视女色,亦莫共言语。若与语者,正心思念:我为沙门,处于浊世,当如莲华,不为泥污。想其老者如母,长者如姊,少者如妹,稚者如子;生度脱心,息灭恶念。」
这一章是提示我们,身处五浊恶世中,应如白莲般出污泥而不染,远离欲爱、色爱的烦恼,以正念抵御恶念的侵袭,避恶业之祸患意。
《杂阿含经》中记载:婆磋国王优陀延那拜访宾头卢尊者时,询问为何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即能安住身心?尊者回答:「见到老女人,当做母亲想;见到中年妇女,当做姊妹想;见到小女孩,当做女儿想,如此即可免除欲火。」贪着女色者如此思惟;贪着男色者亦然:想其如父如兄,如弟如子。既然是我的父母、兄姊、弟妹、子女,他们对己都有恩情,所以要发孝顺心、慈悲心,使他们都能够有机会听经闻法、归依三宝、修戒定慧、发菩提心。此时,心当中有善法,念头转趣清净,欲爱、色爱的恶念就停止了。
一个人如果起了淫欲心,生理立刻会受影响,身体发烧、面孔发热。淫欲之火一烧,失去理智,就会造恶业,接着就要受恶报:现世受法律刑罚、舆论谴责,乃至身败名裂,未来更难逃因果法网,后患无穷。应知种善因得善果,种恶因得恶果,种出世因得出世果,所以要深信因果,修善断恶,改往修来。见色欲时,如果能忍心不动,以正信、正念抵御淫念,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亲眷,以无量的慈悲心来转化淫心、便不会为欲火所烧。
在当前日渐开放的社会中,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繁,异性间的接触是无可避免的。因此在言行中,必须要准则,时时反省检讨,这念心就不会像野马般难以驾驭。否则,美色当前,心里就想入非非,乃至于造作不净业,因而铸成堕胎、未婚妈妈、婚外情等,间接就会造成家庭问题,乃至于成为社会乱象的根源。倘若人人都能深信因果,安住正念,怀着知恩、感恩、报恩的心,不仅能息灭欲爱、色爱的烦恼,亦可长养自己的善根、福德,乃至道业、事业、学业都能顺利,圆满成就。
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
于自由时报90.11.20(二)刊载
佛言:「夫为道者,如被干草,火来须避。道人见欲,必当远之。」
本章在说明修道必须离欲。修道之人好象身披干草,遇到火要立刻避开,以免引火焚身。
人有三把火,一欲火,二饥火,三瞋火,其中欲火便导至众生轮转生死的根本。欲火烧起来,会使人失去理智,不但道业难成,甚至还会堕落。经云:「菩萨视淫欲如避火坑。」儒家亦云:「艳女来奔,愚人以为是福,智者方知是祸。」可见无论出世或世间法,都视淫欲为祸患。
宋朝有一位陈抟仙人,宋太祖对他很崇敬、很礼遇,不但迎请他到宫中供养,并且送他许多美女。陈抟因而写了一首诗婉拒皇帝的美意,一个人悄悄离去:「雪如肌肤玉似腮,多谢君王送得来;处士不兴巫峡梦,有劳神女下阳台。」一般人看到美女如云,总认为是齐人艳福,但是修道人却视如大祸临头,避之唯恐不及。《首楞严经》便明白指出:「淫心不除,尘不可出。」不除淫欲心,却冀望出尘离世,就如同煮沙欲成佳馔,终究徒劳无功。由此可知,唯有断欲去爱,方为出尘正道。
再者,欲爱心重的人,会导致意识散乱迷糊,致使智慧低劣;如果这念心对男女的欲爱执着较轻,智慧就会增长。一般人不了解这些道理,一心一意向外追求智慧,但总是徒劳无功。其实只要将心中的欲火止息,心清凉了,智慧必能提升,身体也会健康、长寿。
无论世间的学业、事业,或出世间的道业,欲其功成业就,端赖清明的智慧;而清明的智慧实则源于寡欲乃至无欲的心。了达这个理,从寡欲、离欲上去努力,必定能使身心清凉,处处自在无碍。
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
于自由时报90.11.22(四)刊载
佛言:「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。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。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从者都息。佛为说偈言: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,二心各寂静,非色亦非行。佛言:此偈是迦叶佛说。」
本章在说明断欲去爱,须从心上用功。佛陀时代,有人知道淫欲是生死的根本,障道之患祸,因此极欲除灭内心的染习,但由于欲爱的习气太重,身心作不了主,便拿刀想要自断男根。佛陀知道后遂开示:「欲爱的根源在心,要断除欲爱,与其截断男根,不如止息心念更为究竟。」
「心如功曹」,「功曹」是汉代的官名,掌军事机要。比喻我们这念心犹如同总指挥一般,为善作恶都由其掌控。佛经云:「心生故种种法生,心灭故种种法灭。」说明:心是一切法的根本,若不从心上来转化欲念,即使将色身毁灭,也无法除却欲爱的习染。众生的心如猿猴狂象,不停地攀缘外境,缘染境则起邪想,继而淫念不止,一旦牵动身语,就要造业受报。了解这个道理,只要肯在心上下功夫,掌握这念心不攀缘外境,不随外境而转,面对外境时便能作主,而不致于迷惑失据。
《菜根谭》云:「风流得意之事,一过辄生悲凉;寂寞清真之境,愈久转增意味。」男女之欲只是短暂的刺激,风流过后,顿感身心凄凉,怅然若失。若能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离欲去爱,安处寂静无为,愈久则愈增意味,此中禅悦法喜,远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拟。
因此,「心寂欲除」实为佛陀开出的离欲妙方。诚如禅宗祖师云:「岭上白云自卷舒,青山不动自如如。」任凭外境如何纷扰炫惑,这念心始终保持寂然不动,不予理会,时间一久,就能达到身心平静、安定的境界。这时就不再需要以男女之欲爱、色爱来达到快感与满足,欲染之习不除而自除。
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灭
于自由时报90.11.24(六)刊载
佛言:「人从爱欲生忧,从忧生怖。若离于爱,何忧何怖!」
本章的主旨说明:舍离欲望,即能免除得失的忧怖。
一般人都有忧愁和烦恼,这是源于内心希求财色、名利的欲望而起,佛法称为「求不得苦」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「诸欲求时苦,得之多怖畏,失时怀热恼,一切无乐时。」求不得是苦,然而一旦获得后,却又担心害怕会失去一切,仍是忧愁怖畏。忧和爱是相对的,有爱即有忧;无爱即无忧。假使没有贪爱,忧愁和烦恼无由而生,心中即是一片光明寂静。
佛法分析「忧」有七种:一体弱之忧,二寿命之忧,三疾病之忧,四罪恶之忧,五殃祸之忧,六别离之忧,七死亡之忧。例如,父母耽忧儿女的健康以及学业、事业是否顺利,学…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