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攀緣心在六根門頭攀緣六境,使我們流落生死,了無歸期,猶如六個賊人,時時竊取自性慧命,因此必須內照六根,守意如城,嚴防賊人損害法身慧命。
世間人每天從睜開眼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攀緣,心念隨著外境的變化而生滅、起伏。譬如眼睛貪看美女、俊男,把持不住就會鬧出婚外情;耳朵貪著他人的贊美,沒有喝采便無法忍受;鼻子貪聞香嗅;舌頭貪食美味;衣料要求觸感輕柔。一般人碰到滾燙的沸水,本能地會將手收回;遇火災會趕緊熄火;臺風天尚知道要關緊門窗。但是遇到財色名食睡時,卻不曉得緊閉六根之門,防範伺機奪人慧命的貪心大水、瞋心猛火以及癡心狂風。要知道,無常殺鬼始終守候在我們的六根門頭,必須時時保持覺性,意根不動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五識自會隨之寂然,如同衛兵爲了防止賊人入侵而緊守城門。
由此可知,修行應該直截根源,也就是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下手,時時在六根門頭提起覺性,不向外攀緣,如此精進用功,就能契入清淨無爲的道果。
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
于自由時報90.11.15(四)刊載
佛言:「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;慎勿與色會,色會即禍生。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」
衆生輪轉生死,皆因意想妄分別,念念遷流所致。若能當下懸崖勒馬,收攝意根,不令身心逐境散逸,便可安然渡過險道。直至貪瞋癡慢疑邪見等六根本煩惱漏盡,證得阿羅漢,不被塵境所迷惑,才可相信自己的心意。
時下標榜自在禅,誤認爲禅是:要吃就吃,要喝就喝,要玩就玩,要聽就聽,要看就看。所謂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!」然而這並非自在,而是放縱自己的身口意。因爲一旦無法滿足欲求時, ,便覺得身心受束縛,如此爲物欲所役,何有自在可言?宋朝金碧峰禅師,大限將至時,閻王命鬼卒前往捉拿他,但因禅師禅定功夫了得,常入定中,故使鬼卒屢無所獲。鬼卒便招問福德神,如何能使禅師出定?福德神答:「禅師最愛皇帝所賜之玉缽,只需敲弄玉缽,便可使其心動而出定!」果如福德神所言,禅師聞缽聲響,心系愛缽,瞬即出定,便爲鬼卒所獲。此時,禅師深感貪欲之禍患,于是決心粉碎玉缽,去除貪愛,又再斂心入定,于是無常殺鬼就遍尋不著他的蹤影了。
色,狹義指有情之欲愛,廣義則指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。凡夫衆生,沒有不貪愛財富權勢、名聞利養、錦衣玉食、名車豪宅的,以爲愈多愈好;殊不知若沈迷物欲,汲汲營求,乃至巧取豪奪,便將招感苦報,終致墮落。因此,凡夫未悟之人,更不可相信自己的心意,隨順自己的習氣。
六根面對外在種種境界,假使失去覺性,放縱意根,造作惡業,將愈走愈黑暗,甚至墮入叁塗惡道。倘若這念心覺悟了,真正明白六道生死輪回是苦,從此,時時覺照,不起貪瞋癡,勤修戒定慧,心中將是一片光明與坦蕩。
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
于自由時報90.11.17(六)刊載
佛言:「慎勿視女色,亦莫共言語。若與語者,正心思念:我爲沙門,處于濁世,當如蓮華,不爲泥汙。想其老者如母,長者如姊,少者如妹,稚者如子;生度脫心,息滅惡念。」
這一章是提示我們,身處五濁惡世中,應如白蓮般出汙泥而不染,遠離欲愛、色愛的煩惱,以正念抵禦惡念的侵襲,避惡業之禍患意。
《雜阿含經》中記載:婆磋國王優陀延那拜訪賓頭盧尊者時,詢問爲何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即能安住身心?尊者回答:「見到老女人,當做母親想;見到中年婦女,當做姊妹想;見到小女孩,當做女兒想,如此即可免除欲火。」貪著女色者如此思惟;貪著男色者亦然:想其如父如兄,如弟如子。既然是我的父母、兄姊、弟妹、子女,他們對己都有恩情,所以要發孝順心、慈悲心,使他們都能夠有機會聽經聞法、歸依叁寶、修戒定慧、發菩提心。此時,心當中有善法,念頭轉趣清淨,欲愛、色愛的惡念就停止了。
一個人如果起了淫欲心,生理立刻會受影響,身體發燒、面孔發熱。淫欲之火一燒,失去理智,就會造惡業,接著就要受惡報:現世受法律刑罰、輿論譴責,乃至身敗名裂,未來更難逃因果法網,後患無窮。應知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果,種出世因得出世果,所以要深信因果,修善斷惡,改往修來。見色欲時,如果能忍心不動,以正信、正念抵禦淫念,視一切衆生爲自己的親眷,以無量的慈悲心來轉化淫心、便不會爲欲火所燒。
在當前日漸開放的社會中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頻繁,異性間的接觸是無可避免的。因此在言行中,必須要准則,時時反省檢討,這念心就不會像野馬般難以駕馭。否則,美色當前,心裏就想入非非,乃至于造作不淨業,因而鑄成墮胎、未婚媽媽、婚外情等,間接就會造成家庭問題,乃至于成爲社會亂象的根源。倘若人人都能深信因果,安住正念,懷著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心,不僅能息滅欲愛、色愛的煩惱,亦可長養自己的善根、福德,乃至道業、事業、學業都能順利,圓滿成就。
第叁十章 欲火遠離
于自由時報90.11.20(二)刊載
佛言:「夫爲道者,如被幹草,火來須避。道人見欲,必當遠之。」
本章在說明修道必須離欲。修道之人好象身披幹草,遇到火要立刻避開,以免引火焚身。
人有叁把火,一欲火,二饑火,叁瞋火,其中欲火便導至衆生輪轉生死的根本。欲火燒起來,會使人失去理智,不但道業難成,甚至還會墮落。經雲:「菩薩視淫欲如避火坑。」儒家亦雲:「豔女來奔,愚人以爲是福,智者方知是禍。」可見無論出世或世間法,都視淫欲爲禍患。
宋朝有一位陳抟仙人,宋太祖對他很崇敬、很禮遇,不但迎請他到宮中供養,並且送他許多美女。陳抟因而寫了一首詩婉拒皇帝的美意,一個人悄悄離去:「雪如肌膚玉似腮,多謝君王送得來;處士不興巫峽夢,有勞神女下陽臺。」一般人看到美女如雲,總認爲是齊人豔福,但是修道人卻視如大禍臨頭,避之唯恐不及。《首楞嚴經》便明白指出:「淫心不除,塵不可出。」不除淫欲心,卻冀望出塵離世,就如同煮沙欲成佳馔,終究徒勞無功。由此可知,唯有斷欲去愛,方爲出塵正道。
再者,欲愛心重的人,會導致意識散亂迷糊,致使智慧低劣;如果這念心對男女的欲愛執著較輕,智慧就會增長。一般人不了解這些道理,一心一意向外追求智慧,但總是徒勞無功。其實只要將心中的欲火止息,心清涼了,智慧必能提升,身體也會健康、長壽。
無論世間的學業、事業,或出世間的道業,欲其功成業就,端賴清明的智慧;而清明的智慧實則源于寡欲乃至無欲的心。了達這個理,從寡欲、離欲上去努力,必定能使身心清涼,處處自在無礙。
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
于自由時報90.11.22(四)刊載
佛言:「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斷陰。佛謂之曰:若斷其陰,不如斷心。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從者都息。佛爲說偈言: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,二心各寂靜,非色亦非行。佛言:此偈是迦葉佛說。」
本章在說明斷欲去愛,須從心上用功。佛陀時代,有人知道淫欲是生死的根本,障道之患禍,因此極欲除滅內心的染習,但由于欲愛的習氣太重,身心作不了主,便拿刀想要自斷男根。佛陀知道後遂開示:「欲愛的根源在心,要斷除欲愛,與其截斷男根,不如止息心念更爲究竟。」
「心如功曹」,「功曹」是漢代的官名,掌軍事機要。比喻我們這念心猶如同總指揮一般,爲善作惡都由其掌控。佛經雲:「心生故種種法生,心滅故種種法滅。」說明:心是一切法的根本,若不從心上來轉化欲念,即使將色身毀滅,也無法除卻欲愛的習染。衆生的心如猿猴狂象,不停地攀緣外境,緣染境則起邪想,繼而淫念不止,一旦牽動身語,就要造業受報。了解這個道理,只要肯在心上下功夫,掌握這念心不攀緣外境,不隨外境而轉,面對外境時便能作主,而不致于迷惑失據。
《菜根譚》雲:「風流得意之事,一過辄生悲涼;寂寞清真之境,愈久轉增意味。」男女之欲只是短暫的刺激,風流過後,頓感身心淒涼,怅然若失。若能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離欲去愛,安處寂靜無爲,愈久則愈增意味,此中禅悅法喜,遠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擬。
因此,「心寂欲除」實爲佛陀開出的離欲妙方。誠如禅宗祖師雲:「嶺上白雲自卷舒,青山不動自如如。」任憑外境如何紛擾炫惑,這念心始終保持寂然不動,不予理會,時間一久,就能達到身心平靜、安定的境界。這時就不再需要以男女之欲愛、色愛來達到快感與滿足,欲染之習不除而自除。
第叁十二章 我空怖滅
于自由時報90.11.24(六)刊載
佛言:「人從愛欲生憂,從憂生怖。若離于愛,何憂何怖!」
本章的主旨說明:舍離欲望,即能免除得失的憂怖。
一般人都有憂愁和煩惱,這是源于內心希求財色、名利的欲望而起,佛法稱爲「求不得苦」。《大智度論》雲:「諸欲求時苦,得之多怖畏,失時懷熱惱,一切無樂時。」求不得是苦,然而一旦獲得後,卻又擔心害怕會失去一切,仍是憂愁怖畏。憂和愛是相對的,有愛即有憂;無愛即無憂。假使沒有貪愛,憂愁和煩惱無由而生,心中即是一片光明寂靜。
佛法分析「憂」有七種:一體弱之憂,二壽命之憂,叁疾病之憂,四罪惡之憂,五殃禍之憂,六別離之憂,七死亡之憂。例如,父母耽憂兒女的健康以及學業、事業是否順利,學…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