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十二章经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般人深陷于妻子舍宅的束缚中,犹如身陷囹圄般,不得自在。坐牢终有期满获释之日,而有了妻子儿女,乃至购置房宅之后,这一生就得为此奔波劳碌,无有了期。

  

  佛陀时代,有一位木匠只剩七天的寿命,佛陀知道他命终之后,将堕入恶道,于是亲自到木匠家里向他化缘,希望藉由供养三宝的功德,使他死后能免于恶道之苦,而得以超生天界。然而木匠无法了解佛的用心,却对佛说:「世尊!感恩您的慈悲,但是我现在要为儿子修建一间夏屋及一间冬屋,等房子落成了再供养您吧!」佛陀听他这么说后,就回去了。但佛陀仍不忍心,又再次向木匠化缘,这回木匠对佛陀说:「我还要等儿子娶媳妇、生孙子,这样我的心愿就了了,那时候您再来吧!」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已决,便默然离去。到了第七天,木匠出门时,放在屋梁上的斧头忽然掉下来,不偏不倚,刚好正中木匠的头顶,当场就命终了。

  

  世间人就像这位木匠一样,心总是挂念丈夫、妻子、儿女的事业、功课、健康、安危等,为此消磨一生,但无常乍到、生离死别之际,也只能各自随业流转,即使再怎么不舍,也束手无策,无可奈何。来果禅师云:「情爱何如慈爱亲?等同一爱有攸分,情爱横生犹自堕,慈心动处利多人。」能够透达亲情的真相,转私情为大慈悲心,必能解开枷锁,则人生必是愈走愈宽阔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

  于自由时报90.11.3(六 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爱欲莫甚于色。色之为欲,其大无外。赖有一矣!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,无能为道者矣。」 

  这一章是讲贪恋色爱,就会障蔽智慧心、清净心。「色」,是指男女之间产生一种执着贪爱,这种贪爱的染着是绝对的大,没有边际内外。如果世上另外还有和欲爱一样大的执着,普天之下,就没有一个人可能成道了。

  

  男女的欲爱心一动,心中的欲火马上烧起来,整个身体就不自在。如果不知返照,熄灭欲念,不断放纵欲爱心,所谓「色胆包天」,这念心就会失去理智,无所不为;因作恶而产生的业果,更使我们轮回不已,乃至于堕入畜生、饿鬼、地狱道中,难以出离。

  

  世间人喜欢谈恋爱,仔细分析,「恋」这个字,中间是「言」字,两旁是「纟」字,其下是「心」字。意指两人有言有说,而这种言说出于染着的心,是不清净的,宛若两条绳子将两人捆起来,彼此都不自由。一旦感情变质,由爱而生恨,亲就变成了冤,甚至做出伤害对方的行为。社会上经常有情杀的事件,男女朋友因一方另结新欢,被冷落者受不了刺激而跳楼自杀,甚至杀害对方,不但障碍了彼此的前途,也造成了无法挽救的遗憾。

  

  佛法教导众生:欲得自在,首先必须降服欲爱心。古德言:「爱不重不生娑婆,心不一不生极乐。」没有欲爱的人绝对不会降生到这个娑婆世界;这念心未达到一心不乱,也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。欲得心念归一,必须修禅定,由定而明,由明而净,心清净了就是真正的净土,所以一切都不离当下这念心。

  

  《华严经》云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必成寂静菩提果。」心迷惑了,起了欲爱、色爱,就成了障道因缘;然而要得解脱,也不离这念欲爱心,只要把欲爱心转过来,这念清净心当下就是解脱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

  于自由时报90.11.6(二 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爱欲之人,犹如执炬,逆风而行,必有烧手之患。」 

  这章告诉我们:必须转除不正当的爱欲,因为耽溺在爱欲中,犹如手持火把逆风而行,风一吹,火势反扑,就有烧手危身之虞。

  

  譬如男众看到女众,想入非非,就是逆风。如果不知觉察,继续起恶念,到最后发动身口,就会造业。社会上许多乱伦、强暴的事件,即是出于放纵欲爱的结果。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,乃至一国之君,纵然叱咤风云于一时,却往往难过情关而导致亡国丧命。

  

  欲火非唯使人亡国丧命,更是生死的根本。经云:「三界轮回淫为本,六道往还爱为基。」众生所以轮回生死,不得出离,即是因为欲爱所致。反之,若能称性返照,正当欲火现前之时,立刻依照佛法的道理自我觉照、转念,即能转除欲火,避免自伤伤人。

  

  所谓「转念」就是依据佛法的道理,转化当前的念头。譬如欲爱使人轮回生死,若能将欲爱的心念转化为慈悲喜舍的心念,即可成就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。地藏王菩萨过去世即是为了救度身陷地狱的母亲,而将小爱转为利益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,发愿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。」菩萨将凡夫的情爱,转化为利益众生的大爱,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如同火把在逆风中有烧手之患,在顺风中却可以照亮黑暗,这一切都要靠觉照、转念的功夫。觉照是顺风,不觉就是逆风。只要我们时时刻刻觉察、觉照,转邪念为善念,转善念为净念,转私欲为大爱,就能远离欲火伤身之患,自在清凉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

  于自由时报90.11.8(四)刊载

  

  

  「天神献玉女于佛,欲坏佛意。佛言:革囊众秽,尔来何为?去!吾不用。天神愈敬,因问道意;佛为解说,即得须陀洹果。」 

  「天神」是指欲界天的天人,仍有男女、饮食、睡眠的欲望。天神见到佛入定,想破坏、阻娆佛的道行,因而献上最美的天女加以引诱,却不知佛陀早已远离欲爱,不为所动。

  

  天女形貌殊妙,凡夫见之则欲火烧身;但在佛的眼里,却只是一个塞满白骨垢秽的臭皮囊,而予以呵斥。天神见状,明白他是已经证道的圣者,恭敬之心油然而生,于是向佛请法。佛陀因此为他开示远离欲爱、色爱的清净之道,天神当下与道相应,立即证得小乘初果──须陀洹果。

  

  《中庸》云: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」所谓「道」,是片刻不离的。佛法讲得更清楚:十法界各有其道,例如欲保人身须持五戒,欲得天人果报须修十善,修四谛即是声闻道,六波罗密是菩萨道。然而,这些都是助道的方便。十法界皆为一心所生,所谓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这念心才是无上道;师父说法,大众听法的这一念心处处作主,不起欲念,不打妄想,只有当前这念心存在,如如不动,清楚明白,其余九法界当下销归自性,即是佛道。

  

  众生由于无明烦恼的扰动,障蔽了本具的心性,其中最粗重的烦恼之一就是欲爱、色爱。因此,必须先远离欲爱、色爱,保持正念,才能得正定;心得正定,自然不为一切外境所娆。一般人修行不得力,大都是因为男女之欲而起烦恼,加上缺乏定力及智慧,便失去了作主的能力。憨山大师云:「痴爱便是生死根,不拔其根难解脱。」修行人如果无法将男女间欲爱的念头转为正念、正智,修任何法门都不容易成就,永远只能在烦恼中轮回受苦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1-寻流万境不染尘

  于自由时报90.11.10(六)刊载

  

  

  「夫为道者,犹木在水,寻流而行。不触两岸,不为人取,不为鬼神所遮,不为回流所住,亦不腐败,吾保此木,决定入海。」 

  修行要紧的是六根不随六尘而转,不被邪知邪见所迷惑,方能精进无为,契悟本具的清净心。譬如水中的木头寻流而下,若不为两岸所阻或中途被人取走,终必流入大海。修行也是如此,明白世间一切境界皆是相对,无有定法,就不会见境生心,起执着、生无明,自然能随顺心性之流,畅然无阻。若是面对一切境界、名利得失,看不破、放不下,心中有所贪爱,便会产生垢染,遮蔽自性的光明。居处顺境则沾沾自喜,遇到逆境又心生忧惧,始终通不过顺逆二境的考验,如此即是被烦恼无明的回流所阻碍。

  

  曾经有一位行者,经常于入定时,见到一只大蜘蛛来干扰,因为不胜其烦,故而向师父请教解决的方法。这位师父告诉他:「先不要急着赶它走,下次大蜘蛛再出现,记得在它的肚子上画一个圆圈做记号,出定之后,找找看到底是什么。」这位行者果真于入定时,照着师父的话,在蜘蛛的肚子上画了一个大圆圈,出定后立即向师父报告。没想到师父竟然要他将上衣拉起,看看自己的肚子。一看,吓了一跳!原来他所画的圆圈,就在自己的肚子上!师父于是对他说:「这叫作『魔由心生』。」

  

  魔到底在哪里?还是不离我们这念心,面对世间种种好坏、苦乐、善恶、美丑等境界,若执境为实,无法作主,就是着了魔;相反的,若能顺着觉性,时时在生活中知而不着,心行、口行、身行保持清净,从有念归于无念,就能以「无着」的心,超越忧喜、苦乐等相对之境,这就是「无着得道」的道理。

  

  禅宗第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有一首偈:「心随万境转,转处实能幽;随流认得性,无喜复无忧。」以智慧观照心念,心随顺万境,却不染着于万境,即可自见清净无碍的本心本性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七章 无着得道2-回锁六根流转门

  于自由时报90.11.12(二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,必得道矣!」 

  这一章的重点在提醒我们,修行学道,切不可随着六尘境界而转,亦不可被情欲、众邪所迷惑而障蔽了修行之路,必须运用觉性,严守六根不向外攀缘六尘,如此切实履践,则道业可期。

  

  世尊有一次见到一位比丘在河边坐立难安,寻问之下,原来这位比丘出家已经二十多年,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调伏烦恼,使心平静下来。言谈之间,正巧有一只乌龟从河里爬出来,狐狸见到猎物立即上前,准备饱餐一顿。乌龟为了保命,马上将头、脚及尾巴收进硬壳中,狐狸只好无奈地走掉。佛陀于是借机告诫比丘:「藏六如龟,防意如城;慧…
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