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1-明假悟真
于自由时报90.10.20(六)刊载
佛言:「观天地,念非常。观世界,念非常。观灵觉,即菩提。如是知识,得道疾矣!」
此章佛陀教示弟子,应当如何从观天地、世界的无常现象,进而了悟当下这念本心本性。
「观」,即是用心思惟;「非常」,指非永恒存在的,意即无常。「观天地,念非常。观世界,念非常。」思惟一切万物变异迁化无有常法,从整个宇宙、天地的器世间,到有情世间,分秒都是在生灭、变坏的过程中,无一刻止息。憨山大师云:「春日才看杨柳绿,秋风又见菊花黄。」说明世间一切形形色色,皆不断经历着成、住、坏、空等阶段。例如宇宙中有无数银河系,每个银河系中有无数个像太阳系的星系,这些都脱离不了成、住、坏、空的过程,如流星、陨石即是死亡星球的残骸。沧海桑田,山变海,海变山,在吾人居住的地球,亦随处可见无常变化所遗留下的痕迹。如清初郑成功登陆的台南鹿耳门,今已去海甚远;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上,也曾发现海底动物的化石。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」,四季不同的景色,即是气候更迭、变化所刻划出的现象。
众生认为真实存在的色身,从初生时的婴儿,何尝不是经过分分秒秒的变异,才有所谓的幼童、少年、青年、壮年、老年,当中那一个才是真正的「我」?乃至心,也是念念都在生、住、异、灭的变化中。如口渴时,即「生」起了想喝茶的念头,喝了第一口,心「住」在所喝的茶上,而产生清凉甘甜的感受,再多喝几口,就觉得淡然无味,心开始产生了变「异」,到最后茶也不想喝了,于是喝茶的念头就「灭」了。《仁王经》云:「一念有九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灭。」仔细观察,众生一天当中即有无数个念头在无常变化。由此可知,无论宇宙森罗万象,甚至这念心,皆是无常,无一真实。
了达天地、世界,乃至生命都是无常,最后皆归于空,并非就此消极、悲观的认为人生已无存在的意义。而是积极地在无常当中,寻找出一个真常──永恒不灭的真生命。若能明白此理,则无常的世间,何尝不是修炼真常的最佳道场。
第十九章 假真并观2-灵知灵觉心 即是真常
于自由时报90.10.23(二)刊载
宇宙万物乃至这个色身,既然都是无常,则何者才是真常?佛言:「观灵觉,即菩提。」「觉」就是当下这一念灵知灵觉、人人本具的菩提妙明真心,这就是真常。尽管天地坏了、世界空了,这念心始终长存于天地间,永恒不灭。
十法界中的众生,都具有这念觉心,但因迷悟不同,所以觉性所彰显的程度亦各各不同。如众生在迷,这念心时时起恶念、造恶业,称为不觉;罗汉圣人断了见思烦恼,已了自己的生死,自觉圆满,称为正觉;菩萨不仅自觉,更能觉他──度化众生,但智慧尚未圆满,未能通达一切度众的法门,所以尚须一分分地破除无明,以证得一分分的法身,故称为分证觉;佛不仅能自觉、觉他,而且智慧圆满,众德具备,称为无上正等正觉。虽然觉的程度有所不同,但其本体皆是这念本具的觉心,不假外求。所以,欲寻得这念宝明真心,即应从觉性上用功。若能明白此理,修行就找到了入处。
文殊思业禅师,未出家入道前,家中世代皆以屠宰为业。一日,他在市集卖肉时,见一比丘托钵行化的威仪寂静庄严,不禁心生敬仰,于是趋前请法。比丘为其开示道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」文殊思业闻言,当下洞彻心源,并说偈:「昨日夜叉心,今朝菩萨面。菩萨与夜叉,不隔一条线。」随即舍家修行,终得证悟。由此可知,虽然屠夫凶残的心犹如夜叉,但与佛菩萨的慈悲心肠相较,二者同是这念心的作用,差别只在迷悟之间。所以,即使是杀罪贯盈的屠夫,若能返照自心,去除内心的贪瞋痴,这念心清净了,当下就与圣者的法界无二无别。
《华严经》言:「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。」这念心只要时时觉察、觉照,有了过失知道惭愧、忏悔、改过,不断地在这念心上用功,将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邪见等习气烦恼一一修除,则本具灵知灵觉的菩提真心自然现前。这念心盖天盖地,与诸佛尽同,超越时间、空间,无始无终,即是真常。
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
于自由时报90.10.25(四)刊载
佛言:「当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无我者。我既都无,其如幻耳。」
这一章阐述「无我」的道理,目的在破除众生对色身的执着。所谓「无我」,即是指色身乃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,非真实独立存在。众生执着身体为实有,有了身体必然会有生老病死;欲脱离生老病死苦,首先必须破除对身体的执着。
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,固态属地大,液态属水大,能量指火大,气态为风大。身体坚硬的部分,如指甲、牙齿、骨胳等归于地大;血液、眼泪、小便、汗水等归于水大;身上的热量归于火大;出入息归于风大。仔细将身体依地水火风四大分门归类后,发现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身体存在,根本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「我」。如此反复不断地依循这个原则来思惟,慢慢就可破除对色身的执着。
以前有一位法师,身患重病,深感人命无常,道业未成,遂发起大精进心,强忍着病痛,打坐思惟:是谁在痛?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,地大归于地,水大归于水,火大归于火,风大归于风,与自己毫无相干。如此逐一分析,发现身体的每一个部分,各有其归属,完全找不到一个所谓的「我」,既然无我,可见这个痛是虚幻的。这位法师不断思惟我空的道理,一念相应,就入到空定当中,破除了我执,超凡入圣。
了达身本无我的道理,不再执迷色身,就可以了脱生老病死苦;更进一步能把握因缘,善用如幻色身,行一切善,利益大众,就是积极入世的菩萨行。
第二十一章 名声丧本
于自由时报90.10.27(六 )刊载
佛言:「人随情欲,求于声名,声名显著,身已故矣。贪世常名,而不学道,枉功劳形。譬如烧香,虽人闻香,香之烬矣,危身之火,而在其后。」
这一章是提醒我们:贪求虚名无益于人生。一般人在没没无闻时,都渴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;一旦名声显赫时,又深为大名所累。一味追逐虚名,如同烧香,稍一不慎,香尽火来,最后往往招致身败名裂的危难。但是如果有了名而不贪着,反而能藉由名位之便为大众谋福利,就是真正的菩萨行。如《普门品》中,观世音菩萨即是以三十二应身随机度众。所以我们也可以学习菩萨的精神,善用总统、院长、立委等身份来经世济民。因为假使没有名位,人微言轻,也不容易有因缘成就大事。
例如秦朝的李冰,就是一个能善用名位造福生民的良官。李冰于蜀郡太守任内所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,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,仍持续润育着四川平原,使一向为旱涝所苦的四川转为天府之国,保障了无数黎民的生计。李冰不钻营于短暂的虚名私利,而能善用职权,以毕生心力建构出泽被千秋的都江堰。虽然他的色身早已化为黄土,但他对当代及后世的贡献,却赢得不朽的美名。
顺治皇帝言:「禹疏九河汤放桀,秦吞六国汉登基,古来多少英雄汉,南北山头卧土泥。」历史上有无数的帝王将相,无论生前如何不可一世,其名声早已淹没在历史洪流中;而真正为人们感念的,是不计较个人利害,为苍生造福的贤哲。
所以「名声丧本」这一章并非告诉我们要鄙弃名声,而是提醒世人不能执着名声。所谓「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」名声好比是水,如果假藉名声谋求私利,危害社会,就造了恶业;相反地,能运用名声来广行善事,利益大我,就是无量的功德。
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
于自由时报90.10.29(二 )刊载
佛言:「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。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」
本章的重点在说明财色的过患。贪求财色好比小孩去舔刀口上微少的蜜,不但无法饱餐,反而会有割伤舌头的危险,宜谨慎防犯。
晋朝石崇就是因为贪财爱色而招来杀身之祸。石崇原来是一个穷愁潦倒的流浪汉,因为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救了一条龙王,龙王为了报答石崇,便送他许多龙宫里的奇珍异宝,其中有大量的珊瑚,皆是世所罕见。石崇堪与皇帝比富,就是比谁拥有的珊瑚最珍贵。石崇发财以后,更是广纳美妾,纵情声色。由于狂傲放逸,不久就得罪了皇帝的舅舅,遭其假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,将石崇杀害,并没收了他所有的财宝及美女。
社会上强盗、绑票、绯闻等事件,都是为了财色而招致身败名裂的下场。儒家云:「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;贞妇爱色,纳之以礼。」对于钱财的不虞匮乏,当知这是一种福报,万不可贪着。但是不贪并不是什么都扬弃,而是本分内应得的,可以取用;本分以外的,虽一毫也不妄取。夫妻关系,能以礼来规范,就不会产生外遇等过患;佛法的五戒亦有「不邪淫」戒,即是不与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行为,如此必能减少许多婚姻问题。若更进一步将欲爱色爱化为平等大爱,慈悲一切众生,并广行财布施,如此则不但现世增福增慧,亦为来世种下富贵安康的善因。
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
于自由时报90.11.1(四 )刊载
佛言:「人系于妻子舍宅,甚于牢狱。牢狱有散释之期,妻子无远离之念。情爱于色,岂惮驱驰。」
前一章「财色招苦」,说明耽溺财色的祸患。这一章更进一步说明:「家」如同「枷」一样,一…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