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十二章經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1-明假悟真

  于自由時報90.10.20(六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觀天地,念非常。觀世界,念非常。觀靈覺,即菩提。如是知識,得道疾矣!」 

  此章佛陀教示弟子,應當如何從觀天地、世界的無常現象,進而了悟當下這念本心本性。

  

  「觀」,即是用心思惟;「非常」,指非永恒存在的,意即無常。「觀天地,念非常。觀世界,念非常。」思惟一切萬物變異遷化無有常法,從整個宇宙、天地的器世間,到有情世間,分秒都是在生滅、變壞的過程中,無一刻止息。憨山大師雲:「春日才看楊柳綠,秋風又見菊花黃。」說明世間一切形形色色,皆不斷經曆著成、住、壞、空等階段。例如宇宙中有無數銀河系,每個銀河系中有無數個像太陽系的星系,這些都脫離不了成、住、壞、空的過程,如流星、隕石即是死亡星球的殘骸。滄海桑田,山變海,海變山,在吾人居住的地球,亦隨處可見無常變化所遺留下的痕迹。如清初鄭成功登陸的臺南鹿耳門,今已去海甚遠;世界屋脊喜瑪拉雅山上,也曾發現海底動物的化石。「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涼風冬有雪」,四季不同的景色,即是氣候更疊、變化所刻劃出的現象。

  

  衆生認爲真實存在的色身,從初生時的嬰兒,何嘗不是經過分分秒秒的變異,才有所謂的幼童、少年、青年、壯年、老年,當中那一個才是真正的「我」?乃至心,也是念念都在生、住、異、滅的變化中。如口渴時,即「生」起了想喝茶的念頭,喝了第一口,心「住」在所喝的茶上,而産生清涼甘甜的感受,再多喝幾口,就覺得淡然無味,心開始産生了變「異」,到最後茶也不想喝了,于是喝茶的念頭就「滅」了。《仁王經》雲:「一念有九十剎那,一剎那有九百生滅。」仔細觀察,衆生一天當中即有無數個念頭在無常變化。由此可知,無論宇宙森羅萬象,甚至這念心,皆是無常,無一真實。

  

  了達天地、世界,乃至生命都是無常,最後皆歸于空,並非就此消極、悲觀的認爲人生已無存在的意義。而是積極地在無常當中,尋找出一個真常──永恒不滅的真生命。若能明白此理,則無常的世間,何嘗不是修煉真常的最佳道場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2-靈知靈覺心 即是真常

  于自由時報90.10.23(二)刊載

  

  

  宇宙萬物乃至這個色身,既然都是無常,則何者才是真常?佛言:「觀靈覺,即菩提。」「覺」就是當下這一念靈知靈覺、人人本具的菩提妙明真心,這就是真常。盡管天地壞了、世界空了,這念心始終長存于天地間,永恒不滅。

  

  十法界中的衆生,都具有這念覺心,但因迷悟不同,所以覺性所彰顯的程度亦各各不同。如衆生在迷,這念心時時起惡念、造惡業,稱爲不覺;羅漢聖人斷了見思煩惱,已了自己的生死,自覺圓滿,稱爲正覺;菩薩不僅自覺,更能覺他──度化衆生,但智慧尚未圓滿,未能通達一切度衆的法門,所以尚須一分分地破除無明,以證得一分分的法身,故稱爲分證覺;佛不僅能自覺、覺他,而且智慧圓滿,衆德具備,稱爲無上正等正覺。雖然覺的程度有所不同,但其本體皆是這念本具的覺心,不假外求。所以,欲尋得這念寶明真心,即應從覺性上用功。若能明白此理,修行就找到了入處。

  

  文殊思業禅師,未出家入道前,家中世代皆以屠宰爲業。一日,他在市集賣肉時,見一比丘托缽行化的威儀寂靜莊嚴,不禁心生敬仰,于是趨前請法。比丘爲其開示道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」文殊思業聞言,當下洞徹心源,並說偈:「昨日夜叉心,今朝菩薩面。菩薩與夜叉,不隔一條線。」隨即舍家修行,終得證悟。由此可知,雖然屠夫凶殘的心猶如夜叉,但與佛菩薩的慈悲心腸相較,二者同是這念心的作用,差別只在迷悟之間。所以,即使是殺罪貫盈的屠夫,若能返照自心,去除內心的貪瞋癡,這念心清淨了,當下就與聖者的法界無二無別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言:「心佛及衆生,是叁無差別。」這念心只要時時覺察、覺照,有了過失知道慚愧、忏悔、改過,不斷地在這念心上用功,將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等習氣煩惱一一修除,則本具靈知靈覺的菩提真心自然現前。這念心蓋天蓋地,與諸佛盡同,超越時間、空間,無始無終,即是真常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

  于自由時報90.10.25(四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當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無我者。我既都無,其如幻耳。」 

  這一章闡述「無我」的道理,目的在破除衆生對色身的執著。所謂「無我」,即是指色身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,非真實獨立存在。衆生執著身體爲實有,有了身體必然會有生老病死;欲脫離生老病死苦,首先必須破除對身體的執著。

  

  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,固態屬地大,液態屬水大,能量指火大,氣態爲風大。身體堅硬的部分,如指甲、牙齒、骨胳等歸于地大;血液、眼淚、小便、汗水等歸于水大;身上的熱量歸于火大;出入息歸于風大。仔細將身體依地水火風四大分門歸類後,發現並沒有一個真實的身體存在,根本找不到一個實實在在的「我」。如此反複不斷地依循這個原則來思惟,慢慢就可破除對色身的執著。

  

  以前有一位法師,身患重病,深感人命無常,道業未成,遂發起大精進心,強忍著病痛,打坐思惟:是誰在痛?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,地大歸于地,水大歸于水,火大歸于火,風大歸于風,與自己毫無相幹。如此逐一分析,發現身體的每一個部分,各有其歸屬,完全找不到一個所謂的「我」,既然無我,可見這個痛是虛幻的。這位法師不斷思惟我空的道理,一念相應,就入到空定當中,破除了我執,超凡入聖。

  

  了達身本無我的道理,不再執迷色身,就可以了脫生老病死苦;更進一步能把握因緣,善用如幻色身,行一切善,利益大衆,就是積極入世的菩薩行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

  于自由時報90.10.27(六 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人隨情欲,求于聲名,聲名顯著,身已故矣。貪世常名,而不學道,枉功勞形。譬如燒香,雖人聞香,香之燼矣,危身之火,而在其後。」 

  這一章是提醒我們:貪求虛名無益于人生。一般人在沒沒無聞時,都渴望提升自己的知名度;一旦名聲顯赫時,又深爲大名所累。一味追逐虛名,如同燒香,稍一不慎,香盡火來,最後往往招致身敗名裂的危難。但是如果有了名而不貪著,反而能藉由名位之便爲大衆謀福利,就是真正的菩薩行。如《普門品》中,觀世音菩薩即是以叁十二應身隨機度衆。所以我們也可以學習菩薩的精神,善用總統、院長、立委等身份來經世濟民。因爲假使沒有名位,人微言輕,也不容易有因緣成就大事。

  

  例如秦朝的李冰,就是一個能善用名位造福生民的良官。李冰于蜀郡太守任內所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,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,仍持續潤育著四川平原,使一向爲旱澇所苦的四川轉爲天府之國,保障了無數黎民的生計。李冰不鑽營于短暫的虛名私利,而能善用職權,以畢生心力建構出澤被千秋的都江堰。雖然他的色身早已化爲黃土,但他對當代及後世的貢獻,卻贏得不朽的美名。

  

  順治皇帝言:「禹疏九河湯放桀,秦吞六國漢登基,古來多少英雄漢,南北山頭臥土泥。」曆史上有無數的帝王將相,無論生前如何不可一世,其名聲早已淹沒在曆史洪流中;而真正爲人們感念的,是不計較個人利害,爲蒼生造福的賢哲。

  

  所以「名聲喪本」這一章並非告訴我們要鄙棄名聲,而是提醒世人不能執著名聲。所謂「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」名聲好比是水,如果假藉名聲謀求私利,危害社會,就造了惡業;相反地,能運用名聲來廣行善事,利益大我,就是無量的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

  于自由時報90.10.29(二 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財色于人,人之不舍。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」 

  本章的重點在說明財色的過患。貪求財色好比小孩去舔刀口上微少的蜜,不但無法飽餐,反而會有割傷舌頭的危險,宜謹慎防犯。

  

  晉朝石崇就是因爲貪財愛色而招來殺身之禍。石崇原來是一個窮愁潦倒的流浪漢,因爲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救了一條龍王,龍王爲了報答石崇,便送他許多龍宮裏的奇珍異寶,其中有大量的珊瑚,皆是世所罕見。石崇堪與皇帝比富,就是比誰擁有的珊瑚最珍貴。石崇發財以後,更是廣納美妾,縱情聲色。由于狂傲放逸,不久就得罪了皇帝的舅舅,遭其假藉一個莫須有的罪名,將石崇殺害,並沒收了他所有的財寶及美女。

  

  社會上強盜、綁票、绯聞等事件,都是爲了財色而招致身敗名裂的下場。儒家雲: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;貞婦愛色,納之以禮。」對于錢財的不虞匮乏,當知這是一種福報,萬不可貪著。但是不貪並不是什麼都揚棄,而是本分內應得的,可以取用;本分以外的,雖一毫也不妄取。夫妻關系,能以禮來規範,就不會産生外遇等過患;佛法的五戒亦有「不邪淫」戒,即是不與配偶以外的人發生性行爲,如此必能減少許多婚姻問題。若更進一步將欲愛色愛化爲平等大愛,慈悲一切衆生,並廣行財布施,如此則不但現世增福增慧,亦爲來世種下富貴安康的善因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二十叁章 妻子甚獄

  于自由時報90.11.1(四 )刊載

  

  

  佛言:「人系于妻子舍宅,甚于牢獄。牢獄有散釋之期,妻子無遠離之念。情愛于色,豈憚驅馳。」 

  前一章「財色招苦」,說明耽溺財色的禍患。這一章更進一步說明:「家」如同「枷」一樣,一…
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