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般人深陷于妻子舍宅的束縛中,猶如身陷囹圄般,不得自在。坐牢終有期滿獲釋之日,而有了妻子兒女,乃至購置房宅之後,這一生就得爲此奔波勞碌,無有了期。
佛陀時代,有一位木匠只剩七天的壽命,佛陀知道他命終之後,將墮入惡道,于是親自到木匠家裏向他化緣,希望藉由供養叁寶的功德,使他死後能免于惡道之苦,而得以超生天界。然而木匠無法了解佛的用心,卻對佛說:「世尊!感恩您的慈悲,但是我現在要爲兒子修建一間夏屋及一間冬屋,等房子落成了再供養您吧!」佛陀聽他這麼說後,就回去了。但佛陀仍不忍心,又再次向木匠化緣,這回木匠對佛陀說:「我還要等兒子娶媳婦、生孫子,這樣我的心願就了了,那時候您再來吧!」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已決,便默然離去。到了第七天,木匠出門時,放在屋梁上的斧頭忽然掉下來,不偏不倚,剛好正中木匠的頭頂,當場就命終了。
世間人就像這位木匠一樣,心總是挂念丈夫、妻子、兒女的事業、功課、健康、安危等,爲此消磨一生,但無常乍到、生離死別之際,也只能各自隨業流轉,即使再怎麼不舍,也束手無策,無可奈何。來果禅師雲:「情愛何如慈愛親?等同一愛有攸分,情愛橫生猶自墮,慈心動處利多人。」能夠透達親情的真相,轉私情爲大慈悲心,必能解開枷鎖,則人生必是愈走愈寬闊。
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
于自由時報90.11.3(六 )刊載
佛言:「愛欲莫甚于色。色之爲欲,其大無外。賴有一矣!若使二同,普天之人,無能爲道者矣。」
這一章是講貪戀色愛,就會障蔽智慧心、清淨心。「色」,是指男女之間産生一種執著貪愛,這種貪愛的染著是絕對的大,沒有邊際內外。如果世上另外還有和欲愛一樣大的執著,普天之下,就沒有一個人可能成道了。
男女的欲愛心一動,心中的欲火馬上燒起來,整個身體就不自在。如果不知返照,熄滅欲念,不斷放縱欲愛心,所謂「色膽包天」,這念心就會失去理智,無所不爲;因作惡而産生的業果,更使我們輪回不已,乃至于墮入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道中,難以出離。
世間人喜歡談戀愛,仔細分析,「戀」這個字,中間是「言」字,兩旁是「纟」字,其下是「心」字。意指兩人有言有說,而這種言說出于染著的心,是不清淨的,宛若兩條繩子將兩人捆起來,彼此都不自由。一旦感情變質,由愛而生恨,親就變成了冤,甚至做出傷害對方的行爲。社會上經常有情殺的事件,男女朋友因一方另結新歡,被冷落者受不了刺激而跳樓自殺,甚至殺害對方,不但障礙了彼此的前途,也造成了無法挽救的遺憾。
佛法教導衆生:欲得自在,首先必須降服欲愛心。古德言: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心不一不生極樂。」沒有欲愛的人絕對不會降生到這個娑婆世界;這念心未達到一心不亂,也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。欲得心念歸一,必須修禅定,由定而明,由明而淨,心清淨了就是真正的淨土,所以一切都不離當下這念心。
《華嚴經》雲:「不起凡夫染汙心,必成寂靜菩提果。」心迷惑了,起了欲愛、色愛,就成了障道因緣;然而要得解脫,也不離這念欲愛心,只要把欲愛心轉過來,這念清淨心當下就是解脫。
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
于自由時報90.11.6(二 )刊載
佛言:「愛欲之人,猶如執炬,逆風而行,必有燒手之患。」
這章告訴我們:必須轉除不正當的愛欲,因爲耽溺在愛欲中,猶如手持火把逆風而行,風一吹,火勢反撲,就有燒手危身之虞。
譬如男衆看到女衆,想入非非,就是逆風。如果不知覺察,繼續起惡念,到最後發動身口,就會造業。社會上許多亂倫、強暴的事件,即是出于放縱欲愛的結果。曆史上多少英雄豪傑,乃至一國之君,縱然叱咤風雲于一時,卻往往難過情關而導致亡國喪命。
欲火非唯使人亡國喪命,更是生死的根本。經雲:「叁界輪回淫爲本,六道往還愛爲基。」衆生所以輪回生死,不得出離,即是因爲欲愛所致。反之,若能稱性返照,正當欲火現前之時,立刻依照佛法的道理自我覺照、轉念,即能轉除欲火,避免自傷傷人。
所謂「轉念」就是依據佛法的道理,轉化當前的念頭。譬如欲愛使人輪回生死,若能將欲愛的心念轉化爲慈悲喜舍的心念,即可成就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。地藏王菩薩過去世即是爲了救度身陷地獄的母親,而將小愛轉爲利益一切衆生的大慈悲心,發願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」菩薩將凡夫的情愛,轉化爲利益衆生的大愛,令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如同火把在逆風中有燒手之患,在順風中卻可以照亮黑暗,這一切都要靠覺照、轉念的功夫。覺照是順風,不覺就是逆風。只要我們時時刻刻覺察、覺照,轉邪念爲善念,轉善念爲淨念,轉私欲爲大愛,就能遠離欲火傷身之患,自在清涼。
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
于自由時報90.11.8(四)刊載
「天神獻玉女于佛,欲壞佛意。佛言:革囊衆穢,爾來何爲?去!吾不用。天神愈敬,因問道意;佛爲解說,即得須陀洹果。」
「天神」是指欲界天的天人,仍有男女、飲食、睡眠的欲望。天神見到佛入定,想破壞、阻娆佛的道行,因而獻上最美的天女加以引誘,卻不知佛陀早已遠離欲愛,不爲所動。
天女形貌殊妙,凡夫見之則欲火燒身;但在佛的眼裏,卻只是一個塞滿白骨垢穢的臭皮囊,而予以呵斥。天神見狀,明白他是已經證道的聖者,恭敬之心油然而生,于是向佛請法。佛陀因此爲他開示遠離欲愛、色愛的清淨之道,天神當下與道相應,立即證得小乘初果──須陀洹果。
《中庸》雲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所謂「道」,是片刻不離的。佛法講得更清楚:十法界各有其道,例如欲保人身須持五戒,欲得天人果報須修十善,修四谛即是聲聞道,六波羅密是菩薩道。然而,這些都是助道的方便。十法界皆爲一心所生,所謂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念心才是無上道;師父說法,大衆聽法的這一念心處處作主,不起欲念,不打妄想,只有當前這念心存在,如如不動,清楚明白,其余九法界當下銷歸自性,即是佛道。
衆生由于無明煩惱的擾動,障蔽了本具的心性,其中最粗重的煩惱之一就是欲愛、色愛。因此,必須先遠離欲愛、色愛,保持正念,才能得正定;心得正定,自然不爲一切外境所娆。一般人修行不得力,大都是因爲男女之欲而起煩惱,加上缺乏定力及智慧,便失去了作主的能力。憨山大師雲:「癡愛便是生死根,不拔其根難解脫。」修行人如果無法將男女間欲愛的念頭轉爲正念、正智,修任何法門都不容易成就,永遠只能在煩惱中輪回受苦。
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1-尋流萬境不染塵
于自由時報90.11.10(六)刊載
「夫爲道者,猶木在水,尋流而行。不觸兩岸,不爲人取,不爲鬼神所遮,不爲回流所住,亦不腐敗,吾保此木,決定入海。」
修行要緊的是六根不隨六塵而轉,不被邪知邪見所迷惑,方能精進無爲,契悟本具的清淨心。譬如水中的木頭尋流而下,若不爲兩岸所阻或中途被人取走,終必流入大海。修行也是如此,明白世間一切境界皆是相對,無有定法,就不會見境生心,起執著、生無明,自然能隨順心性之流,暢然無阻。若是面對一切境界、名利得失,看不破、放不下,心中有所貪愛,便會産生垢染,遮蔽自性的光明。居處順境則沾沾自喜,遇到逆境又心生憂懼,始終通不過順逆二境的考驗,如此即是被煩惱無明的回流所阻礙。
曾經有一位行者,經常于入定時,見到一只大蜘蛛來幹擾,因爲不勝其煩,故而向師父請教解決的方法。這位師父告訴他:「先不要急著趕它走,下次大蜘蛛再出現,記得在它的肚子上畫一個圓圈做記號,出定之後,找找看到底是什麼。」這位行者果真于入定時,照著師父的話,在蜘蛛的肚子上畫了一個大圓圈,出定後立即向師父報告。沒想到師父竟然要他將上衣拉起,看看自己的肚子。一看,嚇了一跳!原來他所畫的圓圈,就在自己的肚子上!師父于是對他說:「這叫作『魔由心生』。」
魔到底在哪裏?還是不離我們這念心,面對世間種種好壞、苦樂、善惡、美醜等境界,若執境爲實,無法作主,就是著了魔;相反的,若能順著覺性,時時在生活中知而不著,心行、口行、身行保持清淨,從有念歸于無念,就能以「無著」的心,超越憂喜、苦樂等相對之境,這就是「無著得道」的道理。
禅宗第二十二祖摩拿羅尊者有一首偈:「心隨萬境轉,轉處實能幽;隨流認得性,無喜複無憂。」以智慧觀照心念,心隨順萬境,卻不染著于萬境,即可自見清淨無礙的本心本性。
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2-回鎖六根流轉門
于自由時報90.11.12(二)刊載
佛言:「學道之人,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娆,精進無爲,吾保此人,必得道矣!」
這一章的重點在提醒我們,修行學道,切不可隨著六塵境界而轉,亦不可被情欲、衆邪所迷惑而障蔽了修行之路,必須運用覺性,嚴守六根不向外攀緣六塵,如此切實履踐,則道業可期。
世尊有一次見到一位比丘在河邊坐立難安,尋問之下,原來這位比丘出家已經二十多年,始終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調伏煩惱,使心平靜下來。言談之間,正巧有一只烏龜從河裏爬出來,狐狸見到獵物立即上前,准備飽餐一頓。烏龜爲了保命,馬上將頭、腳及尾巴收進硬殼中,狐狸只好無奈地走掉。佛陀于是借機告誡比丘: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;慧…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