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十二章经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赛场上展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,可是一旦生病时,就变得手无缚鸡之力。所以,这些均非真正的有力。佛法上讲的「力」是一种不随时间、空间而改变的真力,唯有能行忍辱,方能达到多力。能忍,就不随境界烦恼而动,在不动的心性中所产生的是定力、智力,能破除瞋怒恼害,转烦恼得清凉自在,速疾成就一切功德善法,这种力量才是真正的大力。

  

  唐朝宰相娄师德之弟被派任州牧时,临行前向娄师德辞别,娄师德问他:「如果你遭到他人的恶言毁谤,该如何以对?」弟弟说:「我只坚持一个『忍』字,即使有人涕唾到我的脸上,我也是把它擦一擦就算了!」娄师德道:「这样还是没有做好『忍』的功夫。因为擦拭口水等于违逆、不顺从对方,彼此的怨结还是不能化解。如果连别人怨恨的涕唾都能够忍下,不去擦拭它,让涕唾在自己脸上自动干掉,才能算是真正的忍。」宋朝陆游亦有诗云:「秋毫不能忍,平地寻干戈;唾面听自干,彼忿自消磨。」不能忍耐是因为计较人我,分别得失,面对境界时心中失去了寂静,被瞋恼障碍身心,以致于造成许多纠纷与仇恨。因此,「忍」的修持,是为安身立命、成就大事的准则。

  

  忍耐是做人做事的根本,不论平时多么聪明、有才干,如果遇事不能够忍,时时心生烦恼,不但事情很难成就,生活也是障碍重重。相反的,忍耐的心含具了定力与智慧,不仅能自安、除恶,心中亦不会惦记他人的过失,便能处事圆融,为人所敬重。真正的「忍」是要安忍这念心,达到忍心不动,是为究竟。如果无法立刻达到寂静的安忍,亦不妨先藉种种方便,称念佛名、打坐、诵经等等,藉以收摄身口与心念,慢慢体悟寂然不动的心性,达到无诤、无我的境界,自然能成就殊胜的忍力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2-心净最明

  于自由时报90.10.09(二)刊载

  

  

  何者最明?一般人不明白真理,以为电灯、太阳等是最光明的。然而电灯在停电时就无法放光照明,太阳在晚上也无法照耀大地,所以这些外在的光亮境界随日夜而有生灭,均非最明。真正的明超越了时间与空间,是内心中绝对的、永垂不朽的智慧,不论昼夜,无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均不变异,皆能常明常照。心垢灭尽了,心中产生智慧与定力,自然可放光动地。

  

  我们的心就如同宝镜一般,如果清净明澈,便能产生智慧,照鉴万法。相反的,心中有了烦恼,便如同蒙上遮蔽光明的尘垢,一旦失去了清楚明白的观察力,清明的智慧不能显发,便容易做错事、感召种种苦果。所以欲使宝镜显影、心中光明常现,便须由断除烦恼习气来努力。众生由于对真理不了解、思想观念不正确,于是在种种执着中,产生烦恼与恶念,这些就是斑点与污秽。若能时时反省检讨,觉察、觉照,将执着照破,烦恼漏尽,回复本来清净、无染着的心,即是「净无瑕秽」。此时,心中清净的智慧光明显耀,便能明见事理诸相,销融无明痴暗。

  

  欲彰显本具的智慧,必须由转化烦恼尘垢开始,透过佛法的熏习转化,确立正知见,不再迷惑颠倒,不受外境影响。这念心清楚明白,时时作主,由自性显发的光明与智慧,照彻天地,明辨诸法实相,自然对十方三世一切人、事、时、物,种种因缘变化无不洞然明白。所以生命有了智慧,就如同人生有了光明,这一生便不会迷失、走错路、做错事,令自己烦恼痛苦。

  

  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」因上努力不懈,使得智慧、定力不断地增长,自己的德行、道业愈来愈有成就,最后必定能开佛慧眼,得一切智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晓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

  于自由时报90.10.13(六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人怀爱欲,不见道者,譬如澄水,致手搅之,众人共临,无有睹其影者。人以爱欲交错,心中浊兴,故不见道。汝等沙门,当舍爱欲,爱欲垢尽,道可见矣!」 

  本章强调爱欲是障道的根本,只要舍离爱欲,必能见道。譬如一缸澄清的水,如果用手去搅动,则沉淀在缸底的泥沙就会翻腾,水马上变成浑浊,最后连搅动者都看不清自己映现在水面上的影像。同样的,众生的心若被爱欲迷惑,则原本的清净心就会变得浑沌暗昧,无法觉照自己的心念与行为。要使水澄清,无需另外再找清水,只要停止搅动,让泥沙沉淀,水就会恢复清明,自然能照天照地。

  

  佛陀的堂弟难陀出家后仍对妻子恋恋不舍,无法专心修行。一日,佛陀带难陀到天上去,难陀一看到美丽的天女,便觉得自己的妻子相形之下有如母猴般丑陋。在得知天女们正等他仗修行的功德生天与他享乐时,难陀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人间修行。一心只想着生天享乐的难陀,非常精进用功,一段时间后,佛陀又带他到地狱中。这次难陀看到一个热油锅,同时狱卒告诉他,因为他修行的发心不正,待他天福享尽,就会堕入地狱,这油锅便是为他准备的。此时佛陀便为难陀开示唯有断除爱欲,老实修行才能脱离轮回之苦。难陀一听,心开意解,顿舍爱欲之念,当下就契悟了正道。

  

  从以上公案可知,修行的目的不在求享福,而是要了脱烦恼。舍离爱欲正是悟道、了生死的关键。想要悟道,不用向外寻找,道就在自心中,这念清净心、菩提心就是道。只要时时反省检讨,不起欲爱的念头;一旦欲念生起,便马上以念佛、持咒、诵经、打坐等方法对治。待欲念止息,就将所念的佛号、所诵的经咒放下,心安住在无念、无为上,最后一定能尽除爱欲垢染,彻见本自清净的菩提心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七章 明来暗谢

  于自由时报90.10.16(二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夫见道者,譬如持炬,入冥室中,其冥即灭,而明独存。学道见谛,无明即灭,而明常存矣。」 

  所谓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。」在黑漆漆的暗室中,若能点燃一把火炬,或开启一盏明灯,即可划破黑暗,使整个室内顿现光明。同样的,学佛道者,体悟了真法的谛理,启发了无上的智慧,契悟本具心性,则能豁破无始劫的无明痴暗,显露出自性光明。

  

  昔日印度香至王供养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一颗无价珠宝,尊者以此明珠考问三个太子:世上是否尚有比这珠宝更珍贵与光明的呢?前二位太子皆认定世间已无可与之匹敌者,唯有三太子菩提多罗,亦即后来的达磨祖师,能了悟智光才是最明,佛法才是至宝。因为若无智慧之光,又如何能辨识出珍宝?世间的光明能普照天下,却不能照破众生的无明烦恼;佛法之宝,则能医治一切苦恼,令众生契入本自光明的心性,这才是真正最殊胜可贵的。

  

  「道」无须远求,即在吾人当下灵知灵觉的这一念心,然因迷悟不同,便有差别。譬如有人游手好闲,不务正业,出入声色场所,抽烟酗酒,飚车吸毒等,镇日沉迷在物欲之中,这些都是迷失了自己。不仅浪掷光阴,更已造作种种恶业。若能改邪归正,修行学佛,有朝一日契悟心性,则万年痴暗当下可破。然而这盏心灯不能仅亮一分钟即熄灭,必须于动静闲忙中皆能正见现前,念念分明,时时作主,清明在躬。如此才能灭尽愚痴,令心性永现光明。

  

  茶陵郁和尚开悟时言:「我有明珠一颗,久被尘劳关锁;今朝尘尽光生,照破山河万朵。」自性本来即是清净光明,并非从外可得,只因被烦恼障蔽而不能显见。如今但以修学佛法的智慧灭除无明,直至尘垢尽除,自心明珠必可照耀天地!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

  于自由时报90.10.18(四)刊载

  

  

  佛言:「吾法念无念念,行无行行,言无言言,修无修修。会者近尔,迷者远乎。言语道断,非物所拘。差之毫厘,失之须臾。」 

  一般人一年到头,身心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均在有相有念中,犹如运转的机器一般,不断地磨损零件、消减寿命。所以须以静制动,从动境中回归无念、无相,不起心、不动念,才是光明的世界,亦即如来藏心。所谓无念,并非如枯木石头般,而是无妄念、无杂念,清楚明白,正念现前。

  

  修行之初,先从有念法门开始,目的在于破惑去执,待妄想尽除,就不再需要念佛、诵经、持咒等对治法门,一切归于无念,此即「念无念念」。因为诵经者的心中本有一部无字真经,念佛者的心中本有一尊自性佛。同样的,「行无行行」,以行动建道场、行布施等善法,亦不能执着能行、所行。「言无言言」,讲经说法度众生,亦不执着能说的自己与所说的法,如同世尊说法四十九年,最后却无一法可说。「修无修修」,修戒定慧等法门之后,无能修、所修,心住正念、清明在躬,如此就能超凡入圣。

  

  修行不是什么念头都舍弃,如死水不藏龙;亦不是什么善法都不修,什么事情均不做,或者一言不发。真正体会了无念、无行、无言、无修的道理,即能掌握修行的纲要,当下亦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若是迷惑不解者,不敢直下承担自己这念真心,反而向外寻求,则离道愈来愈远。

  

  这念心毕竟空寂,无内外边际,不会为外境所拘束,亦绝对不会被自心痴惑所转。修行学佛不能于观念上有丝毫的偏差,就如同下一局棋,下错一子便会导致全盘皆输,一念之差即错过了契悟证道的因缘。

  

  禅宗祖师言:「终日吃饭不曾嚼一粒米,终日着衣不曾挂一缕丝,终日说话不曾动着舌头,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。」一切饮食皆为滋养色身而设,故吃饭时不贪着美味、不嫌恶粗食;穿衣时,知道是新衣、旧衣,但为保暖蔽体,却不在意质料好坏。吃饭穿衣只是一种方便,因此心中不生任何执着罣碍。修行若能从有念到达无念,无念亦不碍有念,了解「安住大乘心,善开方便门」之理,即能从有为法通向无为法,契入实相根本。

  

  

  

  …
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