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真正的善知识。
第十七、见性学道难。跟随善知识学习,目的是要明心见性。古德云:「学者如牛毛,成者如麟角。」求学的人很多,然而学有所成,成一家之言的人却很少。修行亦然,修行者多如牛毛,可是悟道的人却很少,所以「见性学道难」。「性」就是本心本性,吾人当下这一念心,不在内,不在外,不在中间,无形无相,但是要用就有,毫无遮障。修行首在契悟这一念心,所谓「悟后起修,方为真修。」见性之后,心能安住于理上,再来修道,就是四两拨千斤。未见性者,当然也要修道,只是这念心容易在事上琢磨,所以更要用功,持之以恒地修定、修慧、忏悔、持戒、听经闻法等等,到了相当程度之后,自然就能启发心性。
第十八、随化度人难。既能见性学道,又要随化度人,就更不简单。「随化度人」就是随顺因缘,教化、度脱众生。譬如对于喜欢闻法的人,为他们举办禅修班;对于喜欢拜忏的人,为他们举行法会;或者为喜好团体活动的人,举办梵音合唱班、素食烹饪班等等。藉由这些方便,使各种人都能接触佛法、了解佛法,一旦因缘成熟,善根、慧根现前,就能得度。
「随化度人」必须要有福德、智慧、慈悲及善巧方便等等,具足这些条件,才能做得圆满。所谓「一乘任运,万德庄严,是诸佛法界。」一乘即是这念心,修行就是要不断地学习,启发心性,运用这一念心不断地提升自己,也令众生都能获得提升,就能成就福慧庄严的诸佛法界。
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十一)
于自由时报90.09.25(二 )刊载
第十九、睹境不动难。面对任何境界,这一念心要如如不动是不容易的。修行要学习分别心与境、主与宾;主就是心,宾就是所对的一切境界。外面的境界瞬息万变,有顺境也有逆境,然而万变不离其宗,「宗」就是当前这一念心。外面不安的境界,乃是根源于自己内心的贪瞋痴,因此,只要不起贪瞋痴,这念心能够作主,自然就能做到睹境不动。假若这念心迷迷糊糊、不清不楚,遇到顺境就起贪执,遇到逆境就怨天尤人,由这些烦恼牵引身心,就会随着逆境受苦受难,造业受报。
第二十、善解方便难。弘扬佛法必须善于观察众生的根器,施设种种方便普度众生。若是缺乏智慧,不了解因缘的道理,就难以善解方便,善开方便门,终究无法圆满菩萨普度众生的悲愿。譬如修建中台禅寺,举行禅七活动,设立精舍,开办佛教学院,创立普台中小学等等,这些就是随顺因缘,依众生所需而巧用方便,将佛法普及到社会各个角落、各个阶层。佛说八万四千法门,目的均在于通达究竟,使人人契悟本具的心性。若能「安住大乘心,善开方便门。」就能使众生明心见性,脱离生死苦海。
这一章「举难劝修」,一共举出了二十种修行人难以突破的困境。其实,难与不难,都取决于这一念心。譬如园子里长了杂草,会破坏原有平整的草皮,所以必须将杂草予以拔除。这难不难呢?可以说难,也可以说不难,端看我们是否愿意发心一一去挖掘。若是觉得拔这些草很麻烦,而不去清理,那么很快的,园子里就会长满杂草;相反的,每天花一点时间去清理它,园子里始终都会保持原有的美观与清净。本章将这些困难举出,就是让大众知道修行的障碍与困难之所在,目的是要去面对困难,突破难关,拔除心中的无明草。若是不愿发心去克服,则处处皆是烦恼;反之,若能以决心与毅力克服这二十个难点,此二十难即是修行成道的试金石,切不可望而生畏。
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1-如何掌握命运
于自由时报90.09.27(四 )刊载
沙门问佛:「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?」
宿命,是指过去生的事情,如前生的身世、所从事的行业,乃至修行等。而过去的种种,又与今生的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佛法言:「欲知过去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来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说明了前世、今生与因缘果报的道理。一般世间人,不了解佛法因缘果报的真正道理,因而往往落入消极的宿命论。认为今生所有境遇,冥冥中已有定数,非人力所能改变。因此,一旦遇到人生的逆境,就认为是天注定,便无奈地承受。或者求助于算命,若所得答案是好,则心生欢喜;答案是坏,则忧伤悲恼,这念心始终患得患失,作不了主,乃至最后行住坐卧都不得安宁。
《首楞严经》云:「因地不真,果遭迂曲。」种善因,得善果;种恶因,得恶果。想超越命运的樊篱,作命运的主人,就必须在这念心上努力,时时反省、检讨自己。起了恶念马上惭愧、忏悔,这念心时时保持善念,进而修种种善法,如此善业成就,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唐朝宰相斐度,年轻时学问渊博,可是时运不济,以致屡试不中。一日,斐度到一寺游历,于大殿内拾得一只包袱,里头竟是贵重的玉饰。斐度不但未见财起贪,反而将失物归还原主。《佛说菩萨逝经》言:「人不悭贪,身行善、口言善、心念善,续自得其福。」心不行悭贪,这念心清净,则身口意三业必是善行,以此净因,后必得福。所以,斐度因此一念不贪、慈悲之心,感得福慧增长,后再应试,即中进士。
佛法教人知因识果,目的即是使人了达命运是由自己掌握。只要这念心具足智慧、慈悲及定力,广修一切善法,则这一生无论做任何事业,都能得心应手、飞黄腾达。
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2-如何得知宿命
于自由时报90.09.29(六)刊载
佛言:「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。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。」
佛陀告诉弟子,修行学佛,欲证得宿命通,必须在因心上努力──无论顺、逆境,这念心都要安住不动,用禅定力除去内心的欲爱、贪求,这念心慢慢地静下来,达到心如止水、心如明镜的境界,就能与道相应。本具的智慧心现前,就能照天照地,过去的事情了然于心,就证得宿命通的果报。
《金刚经》言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。」宿命通也是虚妄的,所以对于所看到的境界不可执着。否则,看到好的境界就心生欢喜;坏的境界则心生恐怖,始终患得患失,这念心作不了主,就会迷失本心。东汉时,安息国僧人安世高,由于宿世善根,加上今生精进不懈的努力,而证得了宿命通。藉此神通力,安世高得知自己过去多生曾为中国人,且曾杀过人,于是一世又一世,不惜千里跋涉至中国找寻前世的债主,牺牲己命以偿夙债。前世杀人,今生偿命,这是因果。但是若因前世杀人,而执着今世也必须以命偿还,如此冤冤相报,则何时能了?况且,众生无始劫来所作之业无量无边,若要一一去偿还,更是无终了之时。所以,得知了宿命,同时对所知的境界,亦能心不生执,只有当下这一念,没有第二念。如此,修行才能得解脱。
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」宿命通也是自性中的一法,只要这念心清净了,自然就能水清日现,不求通而通自现。得了宿命通,更要照往鉴今,不再重蹈覆辙、更造恶因,并积极在因地上勤修善法;进一步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不执着神通及所知之境,安住正念,继续在心上用功,如此修行就能更上一层楼。修行学佛,若能建立此正知正见,则必能步步光明,迈向解脱。
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
于自由时报90.10.04(四)刊载
沙门问佛:「何者为善?何者最大?」佛言:「行道守真者善,志与道合者大。」
这一章说明「善」与「大」的真义。能够行佛道,安住这念真心,就是最高的善;志求佛道,最后与道相契合,即是究竟的大,亦即至善。道有深浅,譬如初学佛的人,受持三皈、五戒,保持人格的完整,就不会堕入三恶道,这是行人道。若能觉悟人有生老病死苦,了知人道也不理想,更进一步希望生天,就要修十善,然而天寿也有穷尽,仍不免轮回,因尚属于世间善。若能依据四谛、十二因缘及六度之理来修行,就是声闻、缘觉及菩萨道的出世间善。最后行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,契入中道实相,安住人人本具的菩提心,便是无上佛道,此方为本章所指的至善。
世界上什么最大?世间的「大」都是相对的,譬如个子高的人,总可以找到比自己更高的人;今年拿世界冠军的运动健将,明年可能会被超越。世界无时不在变动中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有第二名才显出第一名的存在,可见世间的相对大小都是虚妄不实的。
本章所要阐述的不是因小显大的「相对大」,而是超越一切相对,绝对的大。如观世音菩萨证到耳根圆通,悟到人人本具的菩提心:上与诸佛同一慈力,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。能以三十二应身,随缘度众,超越时空的限制,自在无碍,便是绝对的大。明白了「善」与「大」的真义,就知道如何立定志向,并以这念真心为根本,断恶修善,则所行无非至善、至大。
第十五章 请问力明1-忍辱多力
于自由时报90.10.06(六)刊载
沙门问佛:「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」佛言:「忍辱多力,不怀恶故,兼加安健,忍者无恶,必为人尊。心垢灭尽,净无瑕秽,是为最明。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十方所有,无有不见,无有不知,无有不闻,得一切智,可谓明矣。」
这里,佛答复了「何者多力」和「何者最明」两个问题。而忍、智、力、明则是本章的重点。其中,忍是因,力是果;智是因,明是果。欲达到有力量和光明的境界,就必须从忍辱与智慧上着手。
何者多力?世间上的大力士、拳王、举重选手等是不是多力?不是的!虽然他们在竞…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