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十二章经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楚明白,人在那里,心在那里。做每件事皆全心全意,随缘尽份,事情完成之后,不居功、不诿过,心不起执着。如《金刚经》所言:「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」这一念心像一面镜子,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,事过境迁之后,心上不留一点痕迹,如雁过寒潭不留影,做了一切善法如同没有做一样,即是「触事无心」。无心不碍有心用,有心用时亦无心,这一念心具足了般若智慧,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。

  

  第十一、广学博究难。「广学」就是多方面的学习,广学之后更须穷究其理,处处通达。一般人在学习上容易落入几种毛病:一是怠于学习,二是多闻而不专精,三是专精而不博学,所以「广学博究难」。

  

  世间人广学博究大都是为了受他人肯定,争取社会上的名利与地位,不明白广学博究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于日常生活当中,为世人谋福祉,因此往往铸下大错。譬如开发核能,运用于正途则能利益大众,若是动机邪恶,将之用来作侵略武器,则会造成人类不可挽回的悲剧。菩萨深契此理,为了广泛教化一切众生,解决众生的苦恼,对治心中的烦恼与业障,因此扩大心量,多方学习各种法门,度脱一切众生。最后更将所通达的一切法门汇归于「无心」,不自满得意,亦不生执着,始终保持这一念心清净、自在、解脱,这是菩萨不同于世间学者之处,也是佛法的可贵之处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六)

  于自由时报90.09.04(二)刊载

  

  

  第十二、除灭我慢难。修行人一旦有了慢心,便不容易有所成就。曾经有一位教授,到山里向禅师请教禅法。然而,这位教授始终阐述着个人的研究成果,希望获得禅师的认同,禅师只是默默地泡茶。教授喋喋不休地说,禅师倒茶的手也始终没有收回,直到茶水已经溢出杯外,教授忽然停下来:「师父!茶水已经溢出来了!」禅师说:「你就像这茶杯一样,不先空掉自己满心的见解,我怎么向你说禅呢?」修行人就如同这位教授,若不放下自己的慢心,想获得佛法的利益,终无是处。

  

  欲除灭慢心,必须了解慢心因何而起?佛法将「慢」分析、归纳为七种:一、慢,对比自己差的人,心生优越感;对与自己同等之人,则认为:「你与我同等,有什么了不起。」二、过慢,对于与自己同等之人,偏说自己胜过对方;或是对于程度比自己好的人,却认为对方与自己差不多。三、慢过慢,对于胜过自己的人,反而自认为胜过对方。四、我慢,此乃依靠我执而起的慢,是一切慢的根本,认为我比所有的人优越,一切属于我的事物都比别人的好。五、增上慢,有的人修行得到一点定境,或对于经典中的道理也能够明白了解,便误以为自己已经成道。其实这些只是相似的境界,离成道证果还有一段距离,这种对于道行的误解即是增上慢。六、卑慢,对于程度优于自己很多的人,却认为自己只比对方差一点而已。或者,虽然承认对方胜过自己,却绝不肯向对方学习,依然故我。七、邪慢,其实自己并没有德行,却妄说自己有德。

  

  由此可知,慢心是因「我」而起,所以,欲除灭慢心,必须经常思惟:人终究免不了一死,死期一到,一切随风而逝,有何可骄慢的?其次,在无数的轮回中,一切众生都可能是我的亲眷,因此更应该以慈悲心、谦卑心对待他们。再者,人人皆当成佛,因此不但不能鄙视他人,更应该礼敬一切众生。用这些方法来转除慢心,除灭我执,自然就能远离「慢」的障道因缘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七) 于自由时报90.09.06(四)刊载

  

  

  第十三、不轻未学难。人与人之间经常会相互比较,譬如在公司里,资深者往往会轻视刚来上班的年轻人;学校里,高年级的学长往往也会轻视刚入学的学弟妹,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,应该要恭敬自己。其实,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,新的知识不断地产生,久学之人不一定就懂得比新学的人多,反而经常被认为是跟不上时代。因此,不论是谁,都应该经常保持一颗积极、谦虚的心,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。

  

  修行亦然,学佛多年的老参往往容易看轻刚出道的新学,乃至藐视尚未发菩提心的人。古人言:「有道不在年高。」悟道是依靠每个人的根机和努力,而不在于修行的时间长短。

  

  印度阿育王非常崇信佛法,然而,有一次他见到一位小沙弥,心中却生起了犹豫:自己贵为帝王,向一位小沙弥顶礼,实在有失体面。于是命令旁人退到看不见的地方,才向他顶礼,并告诉他:「请千万不要告诉别人,说我向你顶礼!」小沙弥为了度化阿育王,便将身体变小入于澡瓶中,又再出来,然后告诉阿育王:「请千万不要告诉人家,你曾经看见沙弥作这种神通变化哦!」此时,阿育王才知道,原来小沙弥竟是一位得道的圣者,因而对于自己的慢心感到非常惭愧,赶紧向他顶礼,忏悔自己的过失。

  

  经云:「沙弥虽小不可轻。」因为沙弥虽小能度人。唐朝悟达国师年幼出家就已经开悟,能登台说法。诗人李商隐为他作了一首诗:「十四沙弥能讲经,似师年纪祇携瓶;沙弥说法沙门听,不在年高在性灵。」所以不能因为对方看似微不足道而轻视他。若能深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、皆当成佛的道理,而以平等心、恭敬心、谦卑心对待一切众生,自然就不会轻视别人;也唯有如此,才能够契合于佛法的平等与慈悲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八)

  于自由时报90.09.08(六)刊载

  

  

  第十四、心行平等难。外在的事物是相对的,有高官就有平民,有富人就有穷人,有人六根完具、有人残缺不全……,面对种种的差别,心若不能平等,就会产生比较、好恶,衍生许多烦恼与过失。所以,无论面对任何人,都应以慈悲心、平等心对待他们。但是,心行平等、无有差别,却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
  

  很多人不了解平等的真意,以为「平等」就是大家一律平等对待,所以老板与员工要平等,二者必须享有同等待遇;父母与子女要平等,子女就可以不用孝养父母;老师与学生也要平等,所以学生也可以不必尊师重道。其实,「平等」必须以不违背人情与伦理道德为前提。虽然人人都享有人权与自由,但是在家庭里仍须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;在公司,员工要尊重老板,老板要照顾员工,不能压榨劳工;学校里,老师要为学生传道、授业、解惑,学生要恭敬师长。若脱离这些原则,社会便会失序,如此也就违背了平等的意义。

  

  一般人对于佛法也有误解,以为佛性本具,迷与悟没有差别,所以出家与在家并无轩轾。由此又生出慢心,认为在家居士不必恭敬法师,这就是颠倒。虽然人人皆有佛性,却有迷、悟之别,觉悟之人有持戒、修道、断烦恼、证果等功德;在迷的众生却始终活在烦恼中,起贪瞋痴、造业、受轮回。一个是解脱,一个是沉沦,层次当然截然不同。其次,在家居士恭敬出家人是表示内心对于佛法的崇敬,况且,出家人舍家割爱、持守净戒,所作所为无一不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。基于这些道理,所以应该恭敬出家法师,如果这个观念转不过来,就会产生过失。

  

  佛法强调平等,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。若能体认此理,就应以慈悲心、平等心关怀大众,以智慧心修一切善法利益众生,发愿与众生同证佛道,同得解脱,这才是真正的心行平等。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九)

  于自由时报90.09.11(二)刊载

  

  

  第十五、不说是非难。社会上有些人喜欢说人是非,挖别人疮疤,藉以自我膨胀。后汉崔瑗有句名言:「勿道人之短,勿侍己之长。」即是在说明不可谈论他人的短处,也不夸大自己的长处,因为道人长短乃是非的根源。

  

  佛陀时代,有一个人自幼全身长满恶疮,整天痛苦的号叫不停,因此人人都叫他「呻号」。呻号听说佛陀能治一切众生的病,因而虔诚地到精舍求见佛陀。佛陀告诉他:此乃业报所致。原来他在过去生与另一位长者同为波罗奈国的富翁,两人经常相互较量财富,他因此心起憎恚,于是到国王面前献上珍宝,并批评另一位长者欺压良善。国王因受其贡奉,就命人逮捕被告,将他打得遍体鳞伤,才让家人出钱赎罪放他回家。呻号闻知自己曾犯如此深重的罪过,立即在佛前求哀忏悔,一时间,身上多年的恶疮竟然不药而愈。由此可见,说人是非,经常使人陷于不义,自己也会受恶报,实在是损人不利己。

  

  古德云:「一言可以兴邦,一言可以丧邦。」足见一句话的影响作用甚大!常说是非者,人见人厌;反之,常以好言称赞别人的长处,人际关系必定很好。一个家庭里,姑嫂、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间,彼此不和,产生嫌隙,这个家庭必定无法和乐兴旺;社会里,人与人之间,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经常互相攻讦,这个社会必定乱象频仍。若是人人都能净守口业,多观察、学习别人的优点,多称赞他人的长处,这个社会就能充满和谐。

  

  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,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。」如果每个人都能自我检讨,而不去计较别人的过失,不评判别人的是非,如此,自心就是一片无诤的净土,无时无处不清凉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十)

  于自由时报90.09.22(六 )刊载

  

  

  第十六、会善知识难。遇大善知识是非常不容易的。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邪知邪见,譬如说:「你后面跟了几个小鬼,所以你身体不健康!」「你前世又是什么人」,教人疑神疑鬼,怎能称作善知识?所谓善知识,就是有修有证,能讲述佛法的正知见,使人明白因果乃至明心见性之人。藉由他们的教诲,能使人从黑暗到光明,从迷惑到觉悟,从愚痴到解脱,这才是…
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