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修;当下无修的这念心便是证,虽说是证,亦不执着能证、所证,是谓无修无证。一念不生即是理供养,由事上契入理上的供养,时时刻刻保持无念、无住、无修、无证,才是真正的供养诸佛。
梁武帝初见达磨祖师时,问:「朕造寺度僧,不可数计,这样的功德有多大?」达磨祖师回答:「毫无功德。」武帝问:「为什么没有功德?」达磨祖师说:「建寺度僧福德虽大,但只得人天小果,是有漏的福德。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,才是真功德。」净智妙圆,即是指无念、无住、无修、无证的境界,亦是三世诸佛的心印。
达磨祖师因见梁武帝修了善法后,不能放下,而且产生慢心,所以开示无住、无修的道理,欲令其更上一层。因此,切勿误解达磨祖师之用心,而以梁武帝的公案,否定修一切善法的功德。无修亦不妨碍有修,修了以后须不执着便是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一切贤圣,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。」无念、无住、无修、无证之者,才是最究竟之圣。诸佛诸祖均希望众生皆能明见自心,故提示我们应由事供养中显现当下的理体,明白事理不二,契入不生不灭、无修无证的这念心,是为真供养。
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一)
于自由时报90.08.23(四)刊载
佛言:「人有二十难,贫穷布施难,豪贵学道难,弃命必死难,得睹佛经难,生值佛世难,忍色忍欲难,见好不求难,被辱不瞋难,有势不临难,触事无心难,广学博究难,除灭我慢难,不轻未学难,心行平等难,不说是非难,会善知识难,见性学道难,随化度人难,睹境不动难,善解方便难。」
这一章举出修行人所面临的二十种难以突破的障碍。
第一、贫穷布施难。一般咸认为,贫穷之人实在穷愁潦倒,何来钱财可布施?又因生活拮据,更增加内心悭吝的习气,所以欲使其布施实在很难。然而,如果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,知道今生的穷困乃是由于过去生贪心、吝啬,不知修布施、供养所招感的果报,即使今生再怎么贫穷,仍会尽力布施。
第二、豪贵学道难。凡是拥有财富、权势、名誉、才能与学识等,受到社会肯定与尊敬,即是豪贵之人。豪贵之人对于自己持有的权势与名利易生执着与贪爱,若要舍弃所拥有的一切来修行学道,确非易事。宋神宗曾召请慧林宗本禅师至宫中开示,禅师心中明白,前来听法的王公贵人,个个皆不愿依法修行。因此,当他即将出京时,便告诫前来送行的豪贵们:「岁月不可把玩,老病不与人期,唯勤修勿怠,是真相为。」人的一生不过数十寒暑,再多的财宝,再尊贵的名位,无常一来,谁也带不走。若能看破、放下,老实修行,契悟这一念真心,才是真实不坏的珍宝。
「贫穷布施难,豪贵学道难。」其实,难与不难仅在于有无正确的认知:无论贫穷或豪贵,皆有其三世因果。因此,贫穷者只要从现在起,努力行布施,即使没有钱财,也可以布施体力,为他人服务,赞叹别人的善行等等,将来就能获得福报;即使物质上有所匮乏,内心却能因为布施而经常充满法喜,知足常乐。而富贵者面对无常幻化的名利与财富,若能真正舍弃内心的贪着,发愿饶益一切众生,即可将稍纵即逝的财富,转化为心灵上永恒的富裕。
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二)
于自由时报90.08.25(六)刊载
第三、弃命必死难。一般人不明白道是什么,要他赴汤蹈火,舍弃生命而求道,几乎不可能。但是,若能看清生命只是一期又一期苦乐交织的轮回,了达一切法不离此心,安住正念,就不会再眷顾这个色身,即使命在旦夕,亦不慌乱。譬如历史上有很多投降、变节的人,虽然保全了性命,这一生却留下令人垢病的污点,如此在人间多活几年,又有什么意义呢?相反的,历史上的忠臣孝子,为了忠孝节义而舍弃身命,表面上好象是牺牲了,然而他们的精神始终存在,流芳万古。如文天祥所说:「哀哉沮洳场,为我安乐国,岂有他谬巧,阴阳不能贼。」这一念心始终守住崇高的理想,不为奸佞小人所贼害,视死如归,即使身处于恶劣的环境,也能够安详泰然。
修行欲与道相应,就必须有「弃命必死」的精神。隋朝普济法师,自出家后,独处林野,以读诵《华严经》为业,每两日诵读一部,业行精苦,几至废寝忘食。尔后由于过度精进,导致呕血数斗,废诵绝食。临近道友好心为他准备汤药,他却说:「世间医药虽然能治病,但是好了以后仍会复发。而佛法所治的病患,痊愈之后毕竟不再复发。」于是撑起身体,沐浴焚香,虔诚礼拜十方佛,然后高声读诵《华严经》。结果,病不药而愈,自此信心更加坚固。
修行无他,就是要精进,要舍得下。为了成就功德与道业,宁可舍下自己的一生,修大布施、大供养。《首楞严经》云:「将此深心奉尘剎。」以大悲心、大愿心及正知见为支柱,牺牲奉献,这是真正的大舍。禅宗亦言「大死一番」,为了成就道业,必须有必死的决心,以大无畏的精神,不再依靠四大假合的色身,拼命舍离身心的种种烦恼与习气,舍尽一切妄想与业障,舍之又舍。最后彻底破除对自我的贪爱与执着,即能超越一切障碍,契证人人本具,任谁都无法夺走的这一念真心,即是自己的真生命。
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三)
于自由时报90.08.28(二)刊载
第四、得睹佛经难。古代由于印刷术以及交通不发达,想要见到佛经是非常困难的事。宋代法珍比丘尼为了使佛经得以广为流传,因此发心刻印大藏经。然而即使变卖了所有的家产,加以外出化缘,仍旧无法筹足一部大藏经的刻印所需。于是她不惜舍身为法,毅然砍下自己的左臂,以盐水浸渍,然后拿着左臂去募化资金。当时很多人被她的悲愿所感动,因而捐金输诚、共襄盛举。直到她往生之时,刻经的志愿仍未圆满,于是弟子继承遗志,也效法其师断臂化缘,直至第三代都以同样的方法筹募资金,才得以完成整部大藏经的刻印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《碛砂藏》。
佛法得以流传,实是前人以生命为代价所换得。因此,我们今日得以一睹佛经应懂得珍惜、恭敬,恭敬法宝即能产生功德。若是以为佛经唾手可得,而不以为珍贵,即是枉费前人的发心,亦难以获得佛法的利益。
第五、生值佛世难。佛陀住世乃是为了度化众生,而生值佛世须有大因缘、大福报。往昔,佛住世时,有的人亲闻佛陀说法,当下即能成道证果。后世众生虽然无法亲睹佛面,亲闻法音,但仍有佛法住世,也算是生值佛世。然而末法众生缺少善根、福德,缺少正知正见,导致内心对佛法信心不足,怀疑佛经非佛所说,对佛像不恭敬,以为佛只是一个普通人,甚至还怀疑释迦牟尼佛是否真有其人。由此而失去了正信,更产生慢心、疑心及毁谤心。以这种心态研究佛法,只有离佛越来越远,根本不可能成道。
因此,修行欲有所成就,须对佛法有绝对的信心,发大愿,广集福慧资粮: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念法、修供养、礼拜佛经及佛像等。由外面的佛像、经法为方便,启发自性,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,即是亲值自性佛世。
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四)
于自由时报90.08.30(四)刊载
第六、忍色忍欲难,第七、见好不求难。一般人见到好的境界,如高官厚禄、俊男美女,奇花异草或美景当前,就百般追求,因而造业受报,成了障道的因缘。《达磨二入四行观》云:「有求皆苦,无求即乐。」忍住心中的欲爱色爱,对于好的事物不去贪求、占为己有,心就能得清净,即能与道相应。
第八、被辱不瞋难。被辱不瞋,也是一个忍字。历史上韩信曾受胯下之辱:他虽然是读书人,却喜欢配剑在身上。有一次遇到一位无赖少年故意侮辱他:「背一把宝剑有什么了不起,如果真是英雄好汉,就把我杀了,否则就从我胯下钻过去。」若是一般人,可能真的把这位少年杀了,因而铸下大错,但是韩信却能忍下这种羞辱,真的从他胯下钻过去。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也会遇到委屈、受辱之事,此时与人理论、争吵得面红耳赤都无济于事。若能忍得下来,等到真相大白,更能显出自己超然的德行。
第九、有势不临难。一般有名位之人,心高气傲,总喜欢仰仗自己的权势欺侮他人,如关说、威吓等等;即使自己没有权势,也要阿附他人的权势欺凌弱小,所以「有势不临难」。修行学佛,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,皆应该忍。有权势的人要能忍住贡高我慢心,学习谦卑与恭敬;更进一步,利用自己的因缘做好事利益他人,护法护僧。如此运用权势就是一种功德。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,处处恃强凌弱,与人作对,非但不是修行人所应为,也非做人的本份。
总而言之,修行欲得解脱,超凡入圣,最重要的就是一个「忍」字。忍字心上一把刀,当这把刀插在心上,也要忍下来:面对欲爱、色爱要忍,见到好的境界不贪求,受人侮辱时不起瞋恨,有了权势不仗势欺人等,如是总总均应忍。忍的目的在于达到心不动,心如如不动就是德。如苏东坡所说:「八风吹不动」,面对一切瞋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,总是如如不动,自然而然对于一切境界就容易看破、放下,这念心即是清凉自在。
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(五)
于自由时报90.09.01(六)刊载
第十、触事无心难。一般人对于所面临的事情,多少都会落于有心的情境之中,遇到境界就牵肠挂肚;做不好心中就起烦恼,做得好心中又生骄慢,所以「触事无心难」。「无心」并非指心像槁木死灰,什么都不知道,而是行一切善,不执着一切善。接触境界之时,这一念心清…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