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十二章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与其有染,佛却始终默然自处。此时,帝释天为了护法,化作一只老鼠,咬断系盆之绳,使得木盆落地,事迹当场败露。外道女除遭受众人呵责之外,地面忽然震裂,随即陷落地里。因毁谤而自遭恶果者,恰如备妥礼品送人,对方若不收纳,送礼者只好自己取回受用。

  

  恶还本身,谤佛者必定自招祸患。不论善法或恶行,莫不犹响应声、如影随形;若能明白此理,则应善自守口,切莫轻易诬蔑佛菩萨、圣贤、社会贤达乃至一般人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八章 尘唾自污

  于自由时报90.08.11(六)刊载

  

  

  

  佛言: 「恶人害贤者,犹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堕。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坌己身。贤不可毁,祸必灭己。」

  

  本章承续前一章「恶还本身」的主题,以仰天而唾、逆风扬尘两个譬喻,更进一步说明不可毁辱圣贤的道理。

  

  佛以善巧譬喻说明恶人陷害圣贤,终是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。「仰天而唾」以天比喻圣贤的心量广大如虚空,向虚空吐口水比喻恶人毁诋圣贤。面朝天上吐口水,吐不了多高,口水就会掉下来,弄脏自己。「逆风扬尘」则是以风向为喻,在逆风时,手握灰土向前投去,由于风向反吹,灰尘不但无法达到预定的地点,反而回扑自己身上,让自己狼狈不堪。这两个譬喻点出:只要有破坏、逼恼他人的害心,将会自招恶报,甚至万劫不复。

  

  一日,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,于游化途中,为了避雨便进入瓦窑中过夜。此时,有位牧牛女早就在窑中避雨,一见尊者,心中立刻起了淫念,然而尊者却一点也不知情。翌日天明雨停,二位尊者离开瓦窑,脸色不正的牧牛女也随后走了出来,并至水边洗涤不净。仇其离居士平日即多瞋重疑,目睹此景便四处向人宣说尊者与牧牛女有染。大众悲愍他的无知,再三地忠言劝谏:「不可诽谤尊者,以免造恶业受苦报。」但是,仇其离反而更夸大其辞地恶言造谣。此时,他举身长满如豆子大小的毒疮,却仍不悔悟,又三番两次向佛告状,佛陀亦劝阻无效。于是,仇其离身上毒疮转如瓠瓜之大,之后就命终堕入地狱。

  

  由以上公案可知,日常生活中应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,不可恶意陷害有德行的圣贤,当然也不能中伤一般人。不以恶心待人,自然不会遭到恶的果报。不但如此,还要培养广大的心量,对人宽宏慈悲为怀,对己则时时反省检讨。《菩萨戒经》云: 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,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。」能如是观照自己,舍弃害人的恶念,以良善的心念待人处事,自然能一切畅行无碍,福德增胜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九章 返本会道

  于自由时报90.08.14(二)刊载

  

  

  

  佛言:「博闻爱道,道必难会,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」

  

  本章主旨:若于博学多闻产生爱着,闻而不行,必难与道相应。倘若能于多闻不生法爱,闻而行之,更于向道之志,坚住不移,如此解行并重,必可圆成菩提大道。

  

  有些人觉得佛法的道理甚深微妙,故专门于文字上下工夫,或著书立说,或只记一些名相,挂在嘴边,却不知依教修行、依教观心。如此,仅能称之为佛教学者,而非学佛道者,始终无法深入佛法堂奥,甚且背道而驰。相反地,若认为多闻无益,只要专修一个法门,或持念一句佛号就已足够,却不愿听经闻法,也不了解道的宗趣,不知于心上用功,便会闭门造车、盲修瞎练,与道亦无相会之期。其实,学识丰富、见闻广博并非有何过错,而是须于听闻义理之时融会贯通,并且信受奉行,最后销归自性,定能体解大道,智慧如海。

  

  唐朝德山禅师,俗姓周,以讲着《金刚经》最为有名,因此人称其「周金刚」。当时,南方盛行禅宗顿悟法门,德山禅师很不以为然,便挑起自己所写的《青龙疏钞》,欲前往南方辩论。途中,遇到一位卖烧饼的老婆婆,禅师欲向其买烧饼。老婆婆说:「关于《金刚经》我有一个问题,若您答得出来,我就供养您点心;若答不出来,我连烧饼也不卖您。」于是老婆婆说:「《金刚经》讲:『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』不知大师您要点的是那个心?」平素以精通《金刚经》为傲的德山禅师,此时却是一脸茫然,哑口无言,心中惭愧又懊恼,于是前往龙潭祖师处究明心地。后来德山禅师经龙潭祖师接引,即大彻大悟。

  

  德山禅师由于不信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。」之最上宗要,只拘泥于教理,而且对自己之著述产生了爱执,纵使看似腹笥甚丰,却始终难以契入佛道。因此,修行如果能以博闻助益教理之融通,进而守志以致远,明教以行道,最后解行相应,事理一如,必能返本会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章 喜施获福

  于自由时报90.08.16(四)刊载

  

  

  

  佛言:「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,得福甚大。」沙门问曰:「此福尽乎?」佛言:「譬如一炬之火,数百千人,各以炬来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」

  

  平日见他人施行种种善法功德,如济弱扶倾、供养三宝、精进道业等,如果能随喜赞叹乃至以实际行动助其成就,则对方的善法功德可因此而早日圆满,自己的功德福报于无形中亦随之增胜。能「睹人施道,助之欢喜」者,必然具有广大的心量;心量愈是广大,功德福报也更为殊胜无穷,所以「得福甚大」。

  

  助人施道包括以财物、言语、行动或智慧等,帮助他人成就道业。如见人布施物品,自己出力帮忙搬运、发送;参加法会时,给予发言者掌声鼓励;或是以言语随喜赞叹他人的发心,乃至起一念随喜心,皆属助施,此即普贤十大愿王之「随喜功德」。

  

  善法,犹如予人光明温暖的火炬。佛以燃炬传火为喻,说明炬火相传之际,炬的温暖、光明非但彼此互不相妨,遍照十方的光明及力用反而更为增胜。以欢喜心助人成就善法能得大福,其理亦然。

  

  往昔,有比丘和沙弥师徒二人。每日,沙弥除了托钵外,还须背诵很多经文以增进道业,若进度未完成,便会受比丘训斥。某日,沙弥因受训斥故于托钵时伤心涕泣,适巧遇到一位长者。长者问明缘由后,便欢喜地发心每日供养沙弥,以助其节省托钵的时间,圆满每日的背经进度。长者因助人修道故于来世感得多闻的果报,一听佛陀说法即能忆持不忘,成为「多闻第一」的阿难尊者,而当时的沙弥即后来的释迦牟尼佛。可见帮助他人成就善法功德,自己亦能获福无量。

  

  助人时若不为自己求福,只是希望成就对方的功德,自己的悭贪、嫉妒等恶习也因此得以舍除。如此的发心本身即与无人相、无我相的菩萨心境相应,与三轮体空相应,未来必得真正解脱,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报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(上)

  于自由时报90.08.18(六)刊载

  

  

  

  佛言:「饭恶人百,不如饭一善人。饭善人千,不如饭一持五戒者。饭五戒者万,不如饭一须陀洹。饭百万须陀洹,不如饭一斯陀含。饭千万斯陀含,不如饭一阿那含。饭一亿阿那含,不如饭一阿罗汉。饭十亿阿罗汉,不如饭一辟支佛。饭百亿辟支佛,不如饭一三世诸佛。饭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饭一无念、无住、无修、无证之者。」

  

  饭,即供养之意。供养百位恶人,不如供养一位善人。一般人认为救济好人或坏人都是一样在做善事。事实上,每件善事所成就的功德和果报均不相同。恶人为非作歹,而善人虽不会做出伤风败俗的事,仍与贤圣有所差别。在佛法中,必须要受持五戒--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者,才算是善人。然而,不论善人或恶人,均未断除烦恼,仍有生老病死苦;证阿罗汉果的圣人,烦恼漏尽,不受分段生死之苦,其功德远超过前面的三果罗汉,更堪受人天供养。

  

  辟支佛契悟无生,所断的烦恼及习气更甚于阿罗汉,但与佛相较,仍有一段差距。佛已破根本无明,证得清净法身,成就圆满报身,又能以千百亿化身度众,其慈悲、智慧、神通等皆无量无边;因此,供养佛的功德更为殊胜。

  

  佛陀时代,有对贫穷的须达夫妇,将辛苦换得的米粮煮成熟饭时,正逢佛的诸大弟子前来托钵,于是两人欢喜地供僧;最后,留下一碗,正准备食用时,佛前来化缘。须达夫妇明白,即使自己吃了这碗饭,也无助于改善这一生的窘况;若供养佛,就有无量的众生因佛而得度。于是不顾自己的饥饿,宁可将仅剩的一碗饭供养佛。佛陀接受供养,并说偈祝愿:「一切罪灭尽,百宝从地生。」剎时,须达家中立刻充满珍宝。然而,须达夫妇顿时只觉得财富如幻化,便恳请佛陀再为其说法,于是佛为其宣说四谛,二人即得道果。

  

  由于须达夫妇毫无保留的供养,蠲舍贪着烦恼,因此所有的业障也在当下一念至诚心中消除,故能证果、得解脱;而供养佛的功德不可思议,于剎那中便已具足无量的福报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(下)

  于自由时报90.08.21(二)刊载

  

  

  供养佛的功德不可思议,但是如今佛已灭度,如何才能获得殊胜的供养功德?佛慈悲垂示:「饭千亿三世诸佛,不如饭一无念、无住、无修、无证之者。」

  

  无念,即是一念不生。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达到无念的境界,契入本具的觉性,当下一心了了分明、寂照一如,就是清净法身佛。无住,乃心当中不生取舍,不但善、恶不住,甚且空、有均不住。古德言:「有佛处不得住,无佛处急走过。」此即无念、无住的境界。从供养善人至供养千亿三世诸佛,皆为事上的供养,然而却仍有生有灭。事上修供养是方便,但修了以后仍须归于无能无所、无念无住的这念心,方为真…
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