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,所谓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言一句九月霜。」口说善言能令人心生欢喜;口出恶言,除了令人生恼,还须自受恶业苦报。口过有四种: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。于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即是两舌,如俗谚云:「嘴巴两片皮,说好说坏都是你。」常拨弄是非者,未来招感聋哑、眷属乖离等报。恶口是以粗言恶语骂人,若常遭官司缠身或常与人发生口角,便是过去恶口所致。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言,会招感口腔恶疾、被人毁谤欺诳的果报。绮语是指言不及义的轻浮言语,讲黄色笑话、言情小说也属于绮语。现世口齿不清、遭人戏弄轻贱,即是过去绮语所感的果报。
有些从商的居士,想发心受五戒,但又认为做生意当中,极难真正说老实话,所以没办法持守不妄语戒。其实,任何事情都不离因缘果报,想要生意兴隆,便须诚实、信用。如过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续经营,不外乎是本着童叟无欺的理念。以真诚不妄之心待人处世,则无须担心事业无法成功。
罗*【左目右侯】罗年幼担任佛陀侍者时,喜欢开人玩笑。有人来拜访佛陀,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,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。一日,佛陀唤罗*【左目右侯】罗用澡盆取水来洗足,洗毕将水倒弃后,佛要他把澡盆覆地,之后又叫他注水,罗*【左目右侯】罗心想:「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?」此时佛陀训斥:「这就像无惭无愧的人,喜欢打妄语,使自性被覆盖,道法不能入心一般。」犯口四过,不但损福缺德,心中亦难与道相应,由此可知口业清净对修行之重要性。
佛于无量劫来未曾打过妄语,所以具清净梵音,说法音声能遍传十方国土,而且以一音说法,世界各国的人都能理解,连畜生、饿鬼、地狱道众生也能听得懂,此即因地修行时,口业清净所感的殊胜果报。如果我们远离四种口过,以真诚心待人处世,不但能得人信赖、尊重,念佛、持咒、诵经也会有感应,因为口业清净,自然有清净的功德效用产生。
第四章 善恶并明3──净修意业
于自由时报90.08.02(四)刊载
意业所造作的三种恶为:贪嫉、瞋恚、愚痴。
一般人多半贪求五欲的享乐,在求取过程中由于贪念障蔽自心,见他人胜过自己,便心生嫉妒、患得患失。战国时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,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,担忧其名气超越自己,故藉刑罚残害孙膑,最后于马陵一战,庞涓却兵败而羞愤自尽。人生的贫富贵贱,是由过去行善或造恶所感,若是以恶心求名求利,不仅徒劳无功,最后更难逃恶业苦报。假使不起贪心,并且处处都以利他为出发点,就不会产生执着、烦恼,未来也能获得六根圆满、财富丰足的果报。
再者,要慎防瞋念的生起。所谓「瞋火能烧功德林」,起瞋恚心,不但将自己困于热恼愤恨中,瞋火一发,还会烧尽辛苦所做的种种功德。《遗教经》云:「瞋恚之害,则破诸善法,坏好名闻,今世后世,人不喜见。」面临恶劣境界时,应了知种种恶果都是过去的恶业所致,如此则能安忍于心。若不起瞋心,又能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,不仅逆缘障碍得以化解,未来也会感身相端严的果报。
愚痴,是指不知因缘果报、缘起性空以及人人皆有佛性的道理。纵使于世间拥有再渊博的学识,不了解因果心性之理,不明白做人做事的准则,也同样是愚痴。想让自己不愚痴,就应从听经闻法开始,进而改正错误的思想观念,以正知正见作为人生的指针。
净修意业,必须从起心动念处观照,使意念不起贪、瞋、痴三毒。若不知道返照自心,则易受习气牵引而造作恶业;如能时时觉察、觉照,不被名利财色所惑,心自然能与圣道相应。
心为系缚与解脱的根源,罪福皆由心造。修十善法,得生天享福之报,衣食自然具足;行十恶法,堕三恶道中受苦,难有出期。身、口二业的造作,取决于意业的善恶,所以除了要收摄身口,更要以正知见净化意念,将贪欲心化成布施供养心,转瞋恚心为慈悲喜舍心,以熏习正法除去愚迷邪痴。若人人均能身口意不造十恶,将十善落实于社会,必然能为世界带来安定祥和。
第五章 转重令轻
于自由时报90.08.04(六)刊载
佛言:「人有众过,而不自悔,顿息其心。罪来赴身,如水归海,渐成深广。若人有过,自解知非,改恶行善,罪自消灭,如病得汗,渐有痊损耳。」
人难免有过失,倘若有过失而不知立刻悔改,这念心就失去了光明;若继续犯过,心地就越黑暗,最后众罪赴身,如同河川的水汇集于大海,终将陷于罪恶的渊薮而无法自拔。反之,若经常反省检讨自己身心的种种过失,真诚地忏悔所犯的错误,并且行种种善法弥补前愆,就能够以此忏悔的功德消除罪业。如同感冒,只要愿意吃药,发汗之后,病自然即能痊愈。
曾经有一位犯了八件刑案的人现身说法:当他手握着花费数倍于原价的机票和护照,并隐约地向他的妻子透露准备逃亡的计划时,他的妻子转身拿了一部《金刚经》给他,并且告诉他:「无论你到了什么地方,带着这本书,学着『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』」这个举动引发了他的良知,也转变了他的一生。他毅然放下了机票与护照,走向看守所,为过往的错误,负起良心及法律的责任,同时也开始了他修行学佛的生涯。
佛门有句话:「假使百千劫,所做业不亡,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」犯了过,就应当面对现实,为自己的过失负责。若是不肯面对现实,忏悔自己的罪过,即使逃得了一时,然而这念心始终不得安宁,有朝一日因缘会遇,依然必须受报。
俗谚云:「苦海茫茫,回头是岸。」所谓「回头」是转我们的念头,「岸」则是指相对于黑暗苦恼的光明与解脱。人生大都是苦多于乐,这是由于这念心在有意、无意间所犯的过失擢发难数,而真正改过迁善的时候却屈指可数。因此,我们应当懂得时时反省检讨,忏悔自己所造的种种恶业,以善念扭转恶念,至诚地惭愧忏悔。这一念至诚悔改的心,即能抵销恶业的势力,解除业苦的束缚,进而消灾免难、灭罪消愆。
第六章 忍恶无瞋
于自由时报90.08.07(二)刊载
佛言:「恶人闻善,故来扰乱者,汝自禁息,当无瞋责。彼来恶者,而自恶之。」
此章要旨,一为「忍恶」,二是「无瞋」。一个人能忍恶,必能够达到无瞋无惧,令身心时时皆得安详自在。
行善之时,若恶人故意来扰乱,佛陀指示我们:应当正襟危坐、临危不乱,他动我不动、他乱我不乱、他骂我不骂。既不去面红耳赤地讲道理、抗争或责难,更不为此起烦恼、动肝火。要能行忍辱,逆来顺受,令身、口、意均止息不动,定力与功德自然增胜。
所谓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」瞋心,使我们心里得不到宁静,身体亦因而累积毒素--瞋毒,乃至令周遭的人也受到波及。如怀孕中的妇女,若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,乱发脾气或暗自起瞋心,便会影响胎儿在母体内乃至出生后身心的发育,流产或畸胎的机率也相对增高,可见瞋心确实能产生毒害。无瞋者,不但自己的身心能真正安稳调适,也能令周围的人身心安定。「无瞋」本身便能自利利他。
行善之人,若处处皆要论是非、谈条件,常常起瞋心,始终就是凡夫俗子,亦难以成就真功德。因此,当遇到他人恶意来破坏时,一方面应思惟瞋心之害及无瞋之益;另一方面,从因果上检讨反省,所谓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」对方如此待我,也许是我过去也这样待他的缘故,所以,不能只从此生去计较、求公理,要甘心甘受。再者,虽然我不计较对方所做的恶业,但最后他自己还是会遭罪过,果报还自受,是自己害自己而不自知,实可怜悯。如此,自然不会产生不平之气,也不会怪罪对方,而得通身清凉。
行菩萨道者,若能具有这样的识见与定力,就不会因自己一心一意为了利益大众,发心修种种善法,竟还遭受他人的恶意阻挠、障道,而起瞋心、生无明。如此,必可息灭无谓的瞋恼,安然地圆满菩萨道。
第七章 恶还本身
于自由时报90.08.09(四)刊载
佛言:「有人闻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骂佛。佛默不对。骂止,问曰:『子以礼从人,其人不纳,礼归子乎?』对曰:『归矣。』佛言:『今子骂我,我今不纳。子自持祸,归子身矣。犹响应声,影之随形,终无免离。慎勿为恶。』」
法律规定,若毁谤他人,令其名誉受损,应受国法制裁;就佛法而言,除此之外,未来还须偿受果报。诽谤普通人都会招祸患,更何况是诽谤贤圣或圣中之圣——佛。
一般鬼神心量狭小,若不小心得罪之,便会遭其报复。佛与神明有天壤之别:于自,佛时时安住正念、安住实相;于他,佛视众生如一子,以慈悲平等心待众生,不断藉由说法及种种方便,希望众生能弃恶归善、转凡成圣,此即是「守道、行大仁慈」。所以,众生骂谤佛时,佛都泰然自若,无瞋无怨。而谤佛者,必然会招感恶果,身心遭受苦难,但此非佛赐,实属因果本然。果随因生,正如影随身而有,身大影大、身小影小;又如空谷之回音,声声皆循原音而重现,历历明明。儒家言:「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」谤佛者自受恶果,其理亦然。
何以面对众生的恶意辱骂,佛却沉默不语?一表实无此事,故本无须申辩;二者不可直逆其意,以免其恶心转剧,造更大恶业;三则不与其更结恶缘,以便劝善止恶;四显佛的慈悲定慧,非常人可及。曾有外道女假冒孕妇,将木盆紧系于腹部上,诬陷佛…
《四十二章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