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語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工具,所謂「良言一句叁冬暖,惡言一句九月霜。」口說善言能令人心生歡喜;口出惡言,除了令人生惱,還須自受惡業苦報。口過有四種: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。于兩人之間挑撥離間即是兩舌,如俗諺雲:「嘴巴兩片皮,說好說壞都是你。」常撥弄是非者,未來招感聾啞、眷屬乖離等報。惡口是以粗言惡語罵人,若常遭官司纏身或常與人發生口角,便是過去惡口所致。說謊話欺騙他人稱爲妄言,會招感口腔惡疾、被人毀謗欺诳的果報。绮語是指言不及義的輕浮言語,講黃色笑話、言情小說也屬于绮語。現世口齒不清、遭人戲弄輕賤,即是過去绮語所感的果報。
有些從商的居士,想發心受五戒,但又認爲做生意當中,極難真正說老實話,所以沒辦法持守不妄語戒。其實,任何事情都不離因緣果報,想要生意興隆,便須誠實、信用。如過去的百年老店能永續經營,不外乎是本著童叟無欺的理念。以真誠不妄之心待人處世,則無須擔心事業無法成功。
羅*【左目右侯】羅年幼擔任佛陀侍者時,喜歡開人玩笑。有人來拜訪佛陀,佛在精舍時他就說佛不在,佛陀不在時他卻又說在。一日,佛陀喚羅*【左目右侯】羅用澡盆取水來洗足,洗畢將水倒棄後,佛要他把澡盆覆地,之後又叫他注水,羅*【左目右侯】羅心想:「覆盆怎麼裝得進水呢?」此時佛陀訓斥:「這就像無慚無愧的人,喜歡打妄語,使自性被覆蓋,道法不能入心一般。」犯口四過,不但損福缺德,心中亦難與道相應,由此可知口業清淨對修行之重要性。
佛于無量劫來未曾打過妄語,所以具清淨梵音,說法音聲能遍傳十方國土,而且以一音說法,世界各國的人都能理解,連畜生、餓鬼、地獄道衆生也能聽得懂,此即因地修行時,口業清淨所感的殊勝果報。如果我們遠離四種口過,以真誠心待人處世,不但能得人信賴、尊重,念佛、持咒、誦經也會有感應,因爲口業清淨,自然有清淨的功德效用産生。
第四章 善惡並明3──淨修意業
于自由時報90.08.02(四)刊載
意業所造作的叁種惡爲:貪嫉、瞋恚、愚癡。
一般人多半貪求五欲的享樂,在求取過程中由于貪念障蔽自心,見他人勝過自己,便心生嫉妒、患得患失。戰國時孫膑與龐涓同學兵法,龐涓嫉妒孫膑的才能,擔憂其名氣超越自己,故藉刑罰殘害孫膑,最後于馬陵一戰,龐涓卻兵敗而羞憤自盡。人生的貧富貴賤,是由過去行善或造惡所感,若是以惡心求名求利,不僅徒勞無功,最後更難逃惡業苦報。假使不起貪心,並且處處都以利他爲出發點,就不會産生執著、煩惱,未來也能獲得六根圓滿、財富豐足的果報。
再者,要慎防瞋念的生起。所謂「瞋火能燒功德林」,起瞋恚心,不但將自己困于熱惱憤恨中,瞋火一發,還會燒盡辛苦所做的種種功德。《遺教經》雲:「瞋恚之害,則破諸善法,壞好名聞,今世後世,人不喜見。」面臨惡劣境界時,應了知種種惡果都是過去的惡業所致,如此則能安忍于心。若不起瞋心,又能以慈悲心對待一切衆生,不僅逆緣障礙得以化解,未來也會感身相端嚴的果報。
愚癡,是指不知因緣果報、緣起性空以及人人皆有佛性的道理。縱使于世間擁有再淵博的學識,不了解因果心性之理,不明白做人做事的准則,也同樣是愚癡。想讓自己不愚癡,就應從聽經聞法開始,進而改正錯誤的思想觀念,以正知正見作爲人生的指針。
淨修意業,必須從起心動念處觀照,使意念不起貪、瞋、癡叁毒。若不知道返照自心,則易受習氣牽引而造作惡業;如能時時覺察、覺照,不被名利財色所惑,心自然能與聖道相應。
心爲系縛與解脫的根源,罪福皆由心造。修十善法,得生天享福之報,衣食自然具足;行十惡法,墮叁惡道中受苦,難有出期。身、口二業的造作,取決于意業的善惡,所以除了要收攝身口,更要以正知見淨化意念,將貪欲心化成布施供養心,轉瞋恚心爲慈悲喜舍心,以熏習正法除去愚迷邪癡。若人人均能身口意不造十惡,將十善落實于社會,必然能爲世界帶來安定祥和。
第五章 轉重令輕
于自由時報90.08.04(六)刊載
佛言:「人有衆過,而不自悔,頓息其心。罪來赴身,如水歸海,漸成深廣。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,如病得汗,漸有痊損耳。」
人難免有過失,倘若有過失而不知立刻悔改,這念心就失去了光明;若繼續犯過,心地就越黑暗,最後衆罪赴身,如同河川的水彙集于大海,終將陷于罪惡的淵薮而無法自拔。反之,若經常反省檢討自己身心的種種過失,真誠地忏悔所犯的錯誤,並且行種種善法彌補前愆,就能夠以此忏悔的功德消除罪業。如同感冒,只要願意吃藥,發汗之後,病自然即能痊愈。
曾經有一位犯了八件刑案的人現身說法:當他手握著花費數倍于原價的機票和護照,並隱約地向他的妻子透露准備逃亡的計劃時,他的妻子轉身拿了一部《金剛經》給他,並且告訴他:「無論你到了什麼地方,帶著這本書,學著『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』」這個舉動引發了他的良知,也轉變了他的一生。他毅然放下了機票與護照,走向看守所,爲過往的錯誤,負起良心及法律的責任,同時也開始了他修行學佛的生涯。
佛門有句話:「假使百千劫,所做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」犯了過,就應當面對現實,爲自己的過失負責。若是不肯面對現實,忏悔自己的罪過,即使逃得了一時,然而這念心始終不得安甯,有朝一日因緣會遇,依然必須受報。
俗諺雲:「苦海茫茫,回頭是岸。」所謂「回頭」是轉我們的念頭,「岸」則是指相對于黑暗苦惱的光明與解脫。人生大都是苦多于樂,這是由于這念心在有意、無意間所犯的過失擢發難數,而真正改過遷善的時候卻屈指可數。因此,我們應當懂得時時反省檢討,忏悔自己所造的種種惡業,以善念扭轉惡念,至誠地慚愧忏悔。這一念至誠悔改的心,即能抵銷惡業的勢力,解除業苦的束縛,進而消災免難、滅罪消愆。
第六章 忍惡無瞋
于自由時報90.08.07(二)刊載
佛言:「惡人聞善,故來擾亂者,汝自禁息,當無瞋責。彼來惡者,而自惡之。」
此章要旨,一爲「忍惡」,二是「無瞋」。一個人能忍惡,必能夠達到無瞋無懼,令身心時時皆得安詳自在。
行善之時,若惡人故意來擾亂,佛陀指示我們:應當正襟危坐、臨危不亂,他動我不動、他亂我不亂、他罵我不罵。既不去面紅耳赤地講道理、抗爭或責難,更不爲此起煩惱、動肝火。要能行忍辱,逆來順受,令身、口、意均止息不動,定力與功德自然增勝。
所謂「一念瞋心起,百萬障門開。」瞋心,使我們心裏得不到甯靜,身體亦因而累積毒素--瞋毒,乃至令周遭的人也受到波及。如懷孕中的婦女,若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,亂發脾氣或暗自起瞋心,便會影響胎兒在母體內乃至出生後身心的發育,流産或畸胎的機率也相對增高,可見瞋心確實能産生毒害。無瞋者,不但自己的身心能真正安穩調適,也能令周圍的人身心安定。「無瞋」本身便能自利利他。
行善之人,若處處皆要論是非、談條件,常常起瞋心,始終就是凡夫俗子,亦難以成就真功德。因此,當遇到他人惡意來破壞時,一方面應思惟瞋心之害及無瞋之益;另一方面,從因果上檢討反省,所謂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」對方如此待我,也許是我過去也這樣待他的緣故,所以,不能只從此生去計較、求公理,要甘心甘受。再者,雖然我不計較對方所做的惡業,但最後他自己還是會遭罪過,果報還自受,是自己害自己而不自知,實可憐憫。如此,自然不會産生不平之氣,也不會怪罪對方,而得通身清涼。
行菩薩道者,若能具有這樣的識見與定力,就不會因自己一心一意爲了利益大衆,發心修種種善法,竟還遭受他人的惡意阻撓、障道,而起瞋心、生無明。如此,必可息滅無謂的瞋惱,安然地圓滿菩薩道。
第七章 惡還本身
于自由時報90.08.09(四)刊載
佛言:「有人聞吾守道,行大仁慈,故致罵佛。佛默不對。罵止,問曰:『子以禮從人,其人不納,禮歸子乎?』對曰:『歸矣。』佛言:『今子罵我,我今不納。子自持禍,歸子身矣。猶響應聲,影之隨形,終無免離。慎勿爲惡。』」
法律規定,若毀謗他人,令其名譽受損,應受國法製裁;就佛法而言,除此之外,未來還須償受果報。誹謗普通人都會招禍患,更何況是誹謗賢聖或聖中之聖——佛。
一般鬼神心量狹小,若不小心得罪之,便會遭其報複。佛與神明有天壤之別:于自,佛時時安住正念、安住實相;于他,佛視衆生如一子,以慈悲平等心待衆生,不斷藉由說法及種種方便,希望衆生能棄惡歸善、轉凡成聖,此即是「守道、行大仁慈」。所以,衆生罵謗佛時,佛都泰然自若,無瞋無怨。而謗佛者,必然會招感惡果,身心遭受苦難,但此非佛賜,實屬因果本然。果隨因生,正如影隨身而有,身大影大、身小影小;又如空谷之回音,聲聲皆循原音而重現,曆曆明明。儒家言:「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活。」謗佛者自受惡果,其理亦然。
何以面對衆生的惡意辱罵,佛卻沈默不語?一表實無此事,故本無須申辯;二者不可直逆其意,以免其惡心轉劇,造更大惡業;叁則不與其更結惡緣,以便勸善止惡;四顯佛的慈悲定慧,非常人可及。曾有外道女假冒孕婦,將木盆緊系于腹部上,誣陷佛…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