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十二章經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其有染,佛卻始終默然自處。此時,帝釋天爲了護法,化作一只老鼠,咬斷系盆之繩,使得木盆落地,事迹當場敗露。外道女除遭受衆人呵責之外,地面忽然震裂,隨即陷落地裏。因毀謗而自遭惡果者,恰如備妥禮品送人,對方若不收納,送禮者只好自己取回受用。

  

  惡還本身,謗佛者必定自招禍患。不論善法或惡行,莫不猶響應聲、如影隨形;若能明白此理,則應善自守口,切莫輕易誣蔑佛菩薩、聖賢、社會賢達乃至一般人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八章 塵唾自汙

  于自由時報90.08.11(六)刊載

  

  

  

  佛言: 「惡人害賢者,猶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。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,還坌己身。賢不可毀,禍必滅己。」

  

  本章承續前一章「惡還本身」的主題,以仰天而唾、逆風揚塵兩個譬喻,更進一步說明不可毀辱聖賢的道理。

  

  佛以善巧譬喻說明惡人陷害聖賢,終是自作自受的因果報應。「仰天而唾」以天比喻聖賢的心量廣大如虛空,向虛空吐口水比喻惡人毀诋聖賢。面朝天上吐口水,吐不了多高,口水就會掉下來,弄髒自己。「逆風揚塵」則是以風向爲喻,在逆風時,手握灰土向前投去,由于風向反吹,灰塵不但無法達到預定的地點,反而回撲自己身上,讓自己狼狽不堪。這兩個譬喻點出:只要有破壞、逼惱他人的害心,將會自招惡報,甚至萬劫不複。

  

  一日,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,于遊化途中,爲了避雨便進入瓦窯中過夜。此時,有位牧牛女早就在窯中避雨,一見尊者,心中立刻起了淫念,然而尊者卻一點也不知情。翌日天明雨停,二位尊者離開瓦窯,臉色不正的牧牛女也隨後走了出來,並至水邊洗滌不淨。仇其離居士平日即多瞋重疑,目睹此景便四處向人宣說尊者與牧牛女有染。大衆悲愍他的無知,再叁地忠言勸谏:「不可誹謗尊者,以免造惡業受苦報。」但是,仇其離反而更誇大其辭地惡言造謠。此時,他舉身長滿如豆子大小的毒瘡,卻仍不悔悟,又叁番兩次向佛告狀,佛陀亦勸阻無效。于是,仇其離身上毒瘡轉如瓠瓜之大,之後就命終墮入地獄。

  

  由以上公案可知,日常生活中應處處注意自己的言行,不可惡意陷害有德行的聖賢,當然也不能中傷一般人。不以惡心待人,自然不會遭到惡的果報。不但如此,還要培養廣大的心量,對人寬宏慈悲爲懷,對己則時時反省檢討。《菩薩戒經》雲: 「菩薩應代一切衆生受加毀辱,惡事向自己,好事與他人。」能如是觀照自己,舍棄害人的惡念,以良善的心念待人處事,自然能一切暢行無礙,福德增勝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九章 返本會道

  于自由時報90.08.14(二)刊載

  

  

  

  佛言:「博聞愛道,道必難會,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。」

  

  本章主旨:若于博學多聞産生愛著,聞而不行,必難與道相應。倘若能于多聞不生法愛,聞而行之,更于向道之志,堅住不移,如此解行並重,必可圓成菩提大道。

  

  有些人覺得佛法的道理甚深微妙,故專門于文字上下工夫,或著書立說,或只記一些名相,挂在嘴邊,卻不知依教修行、依教觀心。如此,僅能稱之爲佛教學者,而非學佛道者,始終無法深入佛法堂奧,甚且背道而馳。相反地,若認爲多聞無益,只要專修一個法門,或持念一句佛號就已足夠,卻不願聽經聞法,也不了解道的宗趣,不知于心上用功,便會閉門造車、盲修瞎練,與道亦無相會之期。其實,學識豐富、見聞廣博並非有何過錯,而是須于聽聞義理之時融會貫通,並且信受奉行,最後銷歸自性,定能體解大道,智慧如海。

  

  唐朝德山禅師,俗姓周,以講著《金剛經》最爲有名,因此人稱其「周金剛」。當時,南方盛行禅宗頓悟法門,德山禅師很不以爲然,便挑起自己所寫的《青龍疏鈔》,欲前往南方辯論。途中,遇到一位賣燒餅的老婆婆,禅師欲向其買燒餅。老婆婆說:「關于《金剛經》我有一個問題,若您答得出來,我就供養您點心;若答不出來,我連燒餅也不賣您。」于是老婆婆說:「《金剛經》講:『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』不知大師您要點的是那個心?」平素以精通《金剛經》爲傲的德山禅師,此時卻是一臉茫然,啞口無言,心中慚愧又懊惱,于是前往龍潭祖師處究明心地。後來德山禅師經龍潭祖師接引,即大徹大悟。

  

  德山禅師由于不信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。」之最上宗要,只拘泥于教理,而且對自己之著述産生了愛執,縱使看似腹笥甚豐,卻始終難以契入佛道。因此,修行如果能以博聞助益教理之融通,進而守志以致遠,明教以行道,最後解行相應,事理一如,必能返本會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章 喜施獲福

  于自由時報90.08.16(四)刊載

  

  

  

  佛言:「睹人施道,助之歡喜,得福甚大。」沙門問曰:「此福盡乎?」佛言:「譬如一炬之火,數百千人,各以炬來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」

  

  平日見他人施行種種善法功德,如濟弱扶傾、供養叁寶、精進道業等,如果能隨喜贊歎乃至以實際行動助其成就,則對方的善法功德可因此而早日圓滿,自己的功德福報于無形中亦隨之增勝。能「睹人施道,助之歡喜」者,必然具有廣大的心量;心量愈是廣大,功德福報也更爲殊勝無窮,所以「得福甚大」。

  

  助人施道包括以財物、言語、行動或智慧等,幫助他人成就道業。如見人布施物品,自己出力幫忙搬運、發送;參加法會時,給予發言者掌聲鼓勵;或是以言語隨喜贊歎他人的發心,乃至起一念隨喜心,皆屬助施,此即普賢十大願王之「隨喜功德」。

  

  善法,猶如予人光明溫暖的火炬。佛以燃炬傳火爲喻,說明炬火相傳之際,炬的溫暖、光明非但彼此互不相妨,遍照十方的光明及力用反而更爲增勝。以歡喜心助人成就善法能得大福,其理亦然。

  

  往昔,有比丘和沙彌師徒二人。每日,沙彌除了托缽外,還須背誦很多經文以增進道業,若進度未完成,便會受比丘訓斥。某日,沙彌因受訓斥故于托缽時傷心涕泣,適巧遇到一位長者。長者問明緣由後,便歡喜地發心每日供養沙彌,以助其節省托缽的時間,圓滿每日的背經進度。長者因助人修道故于來世感得多聞的果報,一聽佛陀說法即能憶持不忘,成爲「多聞第一」的阿難尊者,而當時的沙彌即後來的釋迦牟尼佛。可見幫助他人成就善法功德,自己亦能獲福無量。

  

  助人時若不爲自己求福,只是希望成就對方的功德,自己的悭貪、嫉妒等惡習也因此得以舍除。如此的發心本身即與無人相、無我相的菩薩心境相應,與叁輪體空相應,未來必得真正解脫,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報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(上)

  于自由時報90.08.18(六)刊載

  

  

  

  佛言:「飯惡人百,不如飯一善人。飯善人千,不如飯一持五戒者。飯五戒者萬,不如飯一須陀洹。飯百萬須陀洹,不如飯一斯陀含。飯千萬斯陀含,不如飯一阿那含。飯一億阿那含,不如飯一阿羅漢。飯十億阿羅漢,不如飯一辟支佛。飯百億辟支佛,不如飯一叁世諸佛。飯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、無住、無修、無證之者。」

  

  飯,即供養之意。供養百位惡人,不如供養一位善人。一般人認爲救濟好人或壞人都是一樣在做善事。事實上,每件善事所成就的功德和果報均不相同。惡人爲非作歹,而善人雖不會做出傷風敗俗的事,仍與賢聖有所差別。在佛法中,必須要受持五戒--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者,才算是善人。然而,不論善人或惡人,均未斷除煩惱,仍有生老病死苦;證阿羅漢果的聖人,煩惱漏盡,不受分段生死之苦,其功德遠超過前面的叁果羅漢,更堪受人天供養。

  

  辟支佛契悟無生,所斷的煩惱及習氣更甚于阿羅漢,但與佛相較,仍有一段差距。佛已破根本無明,證得清淨法身,成就圓滿報身,又能以千百億化身度衆,其慈悲、智慧、神通等皆無量無邊;因此,供養佛的功德更爲殊勝。

  

  佛陀時代,有對貧窮的須達夫婦,將辛苦換得的米糧煮成熟飯時,正逢佛的諸大弟子前來托缽,于是兩人歡喜地供僧;最後,留下一碗,正准備食用時,佛前來化緣。須達夫婦明白,即使自己吃了這碗飯,也無助于改善這一生的窘況;若供養佛,就有無量的衆生因佛而得度。于是不顧自己的饑餓,甯可將僅剩的一碗飯供養佛。佛陀接受供養,並說偈祝願:「一切罪滅盡,百寶從地生。」剎時,須達家中立刻充滿珍寶。然而,須達夫婦頓時只覺得財富如幻化,便懇請佛陀再爲其說法,于是佛爲其宣說四谛,二人即得道果。

  

  由于須達夫婦毫無保留的供養,蠲舍貪著煩惱,因此所有的業障也在當下一念至誠心中消除,故能證果、得解脫;而供養佛的功德不可思議,于剎那中便已具足無量的福報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(下)

  于自由時報90.08.21(二)刊載

  

  

  供養佛的功德不可思議,但是如今佛已滅度,如何才能獲得殊勝的供養功德?佛慈悲垂示:「飯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、無住、無修、無證之者。」

  

  無念,即是一念不生。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達到無念的境界,契入本具的覺性,當下一心了了分明、寂照一如,就是清淨法身佛。無住,乃心當中不生取舍,不但善、惡不住,甚且空、有均不住。古德言:「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。」此即無念、無住的境界。從供養善人至供養千億叁世諸佛,皆爲事上的供養,然而卻仍有生有滅。事上修供養是方便,但修了以後仍須歸于無能無所、無念無住的這念心,方爲真…
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