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楚明白,人在那裏,心在那裏。做每件事皆全心全意,隨緣盡份,事情完成之後,不居功、不诿過,心不起執著。如《金剛經》所言:「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」這一念心像一面鏡子,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,事過境遷之後,心上不留一點痕迹,如雁過寒潭不留影,做了一切善法如同沒有做一樣,即是「觸事無心」。無心不礙有心用,有心用時亦無心,這一念心具足了般若智慧,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。
第十一、廣學博究難。「廣學」就是多方面的學習,廣學之後更須窮究其理,處處通達。一般人在學習上容易落入幾種毛病:一是怠于學習,二是多聞而不專精,叁是專精而不博學,所以「廣學博究難」。
世間人廣學博究大都是爲了受他人肯定,爭取社會上的名利與地位,不明白廣學博究的目的是爲了實踐于日常生活當中,爲世人謀福祉,因此往往鑄下大錯。譬如開發核能,運用于正途則能利益大衆,若是動機邪惡,將之用來作侵略武器,則會造成人類不可挽回的悲劇。菩薩深契此理,爲了廣泛教化一切衆生,解決衆生的苦惱,對治心中的煩惱與業障,因此擴大心量,多方學習各種法門,度脫一切衆生。最後更將所通達的一切法門彙歸于「無心」,不自滿得意,亦不生執著,始終保持這一念心清淨、自在、解脫,這是菩薩不同于世間學者之處,也是佛法的可貴之處。
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(六)
于自由時報90.09.04(二)刊載
第十二、除滅我慢難。修行人一旦有了慢心,便不容易有所成就。曾經有一位教授,到山裏向禅師請教禅法。然而,這位教授始終闡述著個人的研究成果,希望獲得禅師的認同,禅師只是默默地泡茶。教授喋喋不休地說,禅師倒茶的手也始終沒有收回,直到茶水已經溢出杯外,教授忽然停下來:「師父!茶水已經溢出來了!」禅師說:「你就像這茶杯一樣,不先空掉自己滿心的見解,我怎麼向你說禅呢?」修行人就如同這位教授,若不放下自己的慢心,想獲得佛法的利益,終無是處。
欲除滅慢心,必須了解慢心因何而起?佛法將「慢」分析、歸納爲七種:一、慢,對比自己差的人,心生優越感;對與自己同等之人,則認爲:「你與我同等,有什麼了不起。」二、過慢,對于與自己同等之人,偏說自己勝過對方;或是對于程度比自己好的人,卻認爲對方與自己差不多。叁、慢過慢,對于勝過自己的人,反而自認爲勝過對方。四、我慢,此乃依靠我執而起的慢,是一切慢的根本,認爲我比所有的人優越,一切屬于我的事物都比別人的好。五、增上慢,有的人修行得到一點定境,或對于經典中的道理也能夠明白了解,便誤以爲自己已經成道。其實這些只是相似的境界,離成道證果還有一段距離,這種對于道行的誤解即是增上慢。六、卑慢,對于程度優于自己很多的人,卻認爲自己只比對方差一點而已。或者,雖然承認對方勝過自己,卻絕不肯向對方學習,依然故我。七、邪慢,其實自己並沒有德行,卻妄說自己有德。
由此可知,慢心是因「我」而起,所以,欲除滅慢心,必須經常思惟:人終究免不了一死,死期一到,一切隨風而逝,有何可驕慢的?其次,在無數的輪回中,一切衆生都可能是我的親眷,因此更應該以慈悲心、謙卑心對待他們。再者,人人皆當成佛,因此不但不能鄙視他人,更應該禮敬一切衆生。用這些方法來轉除慢心,除滅我執,自然就能遠離「慢」的障道因緣。
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(七) 于自由時報90.09.06(四)刊載
第十叁、不輕未學難。人與人之間經常會相互比較,譬如在公司裏,資深者往往會輕視剛來上班的年輕人;學校裏,高年級的學長往往也會輕視剛入學的學弟妹,認爲他們什麼都不懂,應該要恭敬自己。其實,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,新的知識不斷地産生,久學之人不一定就懂得比新學的人多,反而經常被認爲是跟不上時代。因此,不論是誰,都應該經常保持一顆積極、謙虛的心,才能夠跟上時代的腳步。
修行亦然,學佛多年的老參往往容易看輕剛出道的新學,乃至藐視尚未發菩提心的人。古人言:「有道不在年高。」悟道是依靠每個人的根機和努力,而不在于修行的時間長短。
印度阿育王非常崇信佛法,然而,有一次他見到一位小沙彌,心中卻生起了猶豫:自己貴爲帝王,向一位小沙彌頂禮,實在有失體面。于是命令旁人退到看不見的地方,才向他頂禮,並告訴他:「請千萬不要告訴別人,說我向你頂禮!」小沙彌爲了度化阿育王,便將身體變小入于澡瓶中,又再出來,然後告訴阿育王:「請千萬不要告訴人家,你曾經看見沙彌作這種神通變化哦!」此時,阿育王才知道,原來小沙彌竟是一位得道的聖者,因而對于自己的慢心感到非常慚愧,趕緊向他頂禮,忏悔自己的過失。
經雲:「沙彌雖小不可輕。」因爲沙彌雖小能度人。唐朝悟達國師年幼出家就已經開悟,能登臺說法。詩人李商隱爲他作了一首詩:「十四沙彌能講經,似師年紀祇攜瓶;沙彌說法沙門聽,不在年高在性靈。」所以不能因爲對方看似微不足道而輕視他。若能深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、皆當成佛的道理,而以平等心、恭敬心、謙卑心對待一切衆生,自然就不會輕視別人;也唯有如此,才能夠契合于佛法的平等與慈悲。
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(八)
于自由時報90.09.08(六)刊載
第十四、心行平等難。外在的事物是相對的,有高官就有平民,有富人就有窮人,有人六根完具、有人殘缺不全……,面對種種的差別,心若不能平等,就會産生比較、好惡,衍生許多煩惱與過失。所以,無論面對任何人,都應以慈悲心、平等心對待他們。但是,心行平等、無有差別,卻是不容易做到的。
很多人不了解平等的真意,以爲「平等」就是大家一律平等對待,所以老板與員工要平等,二者必須享有同等待遇;父母與子女要平等,子女就可以不用孝養父母;老師與學生也要平等,所以學生也可以不必尊師重道。其實,「平等」必須以不違背人情與倫理道德爲前提。雖然人人都享有人權與自由,但是在家庭裏仍須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;在公司,員工要尊重老板,老板要照顧員工,不能壓榨勞工;學校裏,老師要爲學生傳道、授業、解惑,學生要恭敬師長。若脫離這些原則,社會便會失序,如此也就違背了平等的意義。
一般人對于佛法也有誤解,以爲佛性本具,迷與悟沒有差別,所以出家與在家並無軒轾。由此又生出慢心,認爲在家居士不必恭敬法師,這就是顛倒。雖然人人皆有佛性,卻有迷、悟之別,覺悟之人有持戒、修道、斷煩惱、證果等功德;在迷的衆生卻始終活在煩惱中,起貪瞋癡、造業、受輪回。一個是解脫,一個是沈淪,層次當然截然不同。其次,在家居士恭敬出家人是表示內心對于佛法的崇敬,況且,出家人舍家割愛、持守淨戒,所作所爲無一不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基于這些道理,所以應該恭敬出家法師,如果這個觀念轉不過來,就會産生過失。
佛法強調平等,是因爲衆生皆有佛性。若能體認此理,就應以慈悲心、平等心關懷大衆,以智慧心修一切善法利益衆生,發願與衆生同證佛道,同得解脫,這才是真正的心行平等。
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(九)
于自由時報90.09.11(二)刊載
第十五、不說是非難。社會上有些人喜歡說人是非,挖別人瘡疤,藉以自我膨脹。後漢崔瑗有句名言:「勿道人之短,勿侍己之長。」即是在說明不可談論他人的短處,也不誇大自己的長處,因爲道人長短乃是非的根源。
佛陀時代,有一個人自幼全身長滿惡瘡,整天痛苦的號叫不停,因此人人都叫他「呻號」。呻號聽說佛陀能治一切衆生的病,因而虔誠地到精舍求見佛陀。佛陀告訴他:此乃業報所致。原來他在過去生與另一位長者同爲波羅奈國的富翁,兩人經常相互較量財富,他因此心起憎恚,于是到國王面前獻上珍寶,並批評另一位長者欺壓良善。國王因受其貢奉,就命人逮捕被告,將他打得遍體鱗傷,才讓家人出錢贖罪放他回家。呻號聞知自己曾犯如此深重的罪過,立即在佛前求哀忏悔,一時間,身上多年的惡瘡竟然不藥而愈。由此可見,說人是非,經常使人陷于不義,自己也會受惡報,實在是損人不利己。
古德雲:「一言可以興邦,一言可以喪邦。」足見一句話的影響作用甚大!常說是非者,人見人厭;反之,常以好言稱贊別人的長處,人際關系必定很好。一個家庭裏,姑嫂、妯娌或兄弟姊妹之間,彼此不和,産生嫌隙,這個家庭必定無法和樂興旺;社會裏,人與人之間,或團體與團體之間經常互相攻讦,這個社會必定亂象頻仍。若是人人都能淨守口業,多觀察、學習別人的優點,多稱贊他人的長處,這個社會就能充滿和諧。
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,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是左。」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檢討,而不去計較別人的過失,不評判別人的是非,如此,自心就是一片無诤的淨土,無時無處不清涼。
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(十)
于自由時報90.09.22(六 )刊載
第十六、會善知識難。遇大善知識是非常不容易的。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邪知邪見,譬如說:「你後面跟了幾個小鬼,所以你身體不健康!」「你前世又是什麼人」,教人疑神疑鬼,怎能稱作善知識?所謂善知識,就是有修有證,能講述佛法的正知見,使人明白因果乃至明心見性之人。藉由他們的教誨,能使人從黑暗到光明,從迷惑到覺悟,從愚癡到解脫,這才是…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