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真正的善知識。
第十七、見性學道難。跟隨善知識學習,目的是要明心見性。古德雲:「學者如牛毛,成者如麟角。」求學的人很多,然而學有所成,成一家之言的人卻很少。修行亦然,修行者多如牛毛,可是悟道的人卻很少,所以「見性學道難」。「性」就是本心本性,吾人當下這一念心,不在內,不在外,不在中間,無形無相,但是要用就有,毫無遮障。修行首在契悟這一念心,所謂「悟後起修,方爲真修。」見性之後,心能安住于理上,再來修道,就是四兩撥千斤。未見性者,當然也要修道,只是這念心容易在事上琢磨,所以更要用功,持之以恒地修定、修慧、忏悔、持戒、聽經聞法等等,到了相當程度之後,自然就能啓發心性。
第十八、隨化度人難。既能見性學道,又要隨化度人,就更不簡單。「隨化度人」就是隨順因緣,教化、度脫衆生。譬如對于喜歡聞法的人,爲他們舉辦禅修班;對于喜歡拜忏的人,爲他們舉行法會;或者爲喜好團體活動的人,舉辦梵音合唱班、素食烹饪班等等。藉由這些方便,使各種人都能接觸佛法、了解佛法,一旦因緣成熟,善根、慧根現前,就能得度。
「隨化度人」必須要有福德、智慧、慈悲及善巧方便等等,具足這些條件,才能做得圓滿。所謂「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,是諸佛法界。」一乘即是這念心,修行就是要不斷地學習,啓發心性,運用這一念心不斷地提升自己,也令衆生都能獲得提升,就能成就福慧莊嚴的諸佛法界。
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(十一)
于自由時報90.09.25(二 )刊載
第十九、睹境不動難。面對任何境界,這一念心要如如不動是不容易的。修行要學習分別心與境、主與賓;主就是心,賓就是所對的一切境界。外面的境界瞬息萬變,有順境也有逆境,然而萬變不離其宗,「宗」就是當前這一念心。外面不安的境界,乃是根源于自己內心的貪瞋癡,因此,只要不起貪瞋癡,這念心能夠作主,自然就能做到睹境不動。假若這念心迷迷糊糊、不清不楚,遇到順境就起貪執,遇到逆境就怨天尤人,由這些煩惱牽引身心,就會隨著逆境受苦受難,造業受報。
第二十、善解方便難。弘揚佛法必須善于觀察衆生的根器,施設種種方便普度衆生。若是缺乏智慧,不了解因緣的道理,就難以善解方便,善開方便門,終究無法圓滿菩薩普度衆生的悲願。譬如修建中臺禅寺,舉行禅七活動,設立精舍,開辦佛教學院,創立普臺中小學等等,這些就是隨順因緣,依衆生所需而巧用方便,將佛法普及到社會各個角落、各個階層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目的均在于通達究竟,使人人契悟本具的心性。若能「安住大乘心,善開方便門。」就能使衆生明心見性,脫離生死苦海。
這一章「舉難勸修」,一共舉出了二十種修行人難以突破的困境。其實,難與不難,都取決于這一念心。譬如園子裏長了雜草,會破壞原有平整的草皮,所以必須將雜草予以拔除。這難不難呢?可以說難,也可以說不難,端看我們是否願意發心一一去挖掘。若是覺得拔這些草很麻煩,而不去清理,那麼很快的,園子裏就會長滿雜草;相反的,每天花一點時間去清理它,園子裏始終都會保持原有的美觀與清淨。本章將這些困難舉出,就是讓大衆知道修行的障礙與困難之所在,目的是要去面對困難,突破難關,拔除心中的無明草。若是不願發心去克服,則處處皆是煩惱;反之,若能以決心與毅力克服這二十個難點,此二十難即是修行成道的試金石,切不可望而生畏。
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1-如何掌握命運
于自由時報90.09.27(四 )刊載
沙門問佛:「以何因緣,得知宿命?」
宿命,是指過去生的事情,如前生的身世、所從事的行業,乃至修行等。而過去的種種,又與今生的境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佛法言: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說明了前世、今生與因緣果報的道理。一般世間人,不了解佛法因緣果報的真正道理,因而往往落入消極的宿命論。認爲今生所有境遇,冥冥中已有定數,非人力所能改變。因此,一旦遇到人生的逆境,就認爲是天注定,便無奈地承受。或者求助于算命,若所得答案是好,則心生歡喜;答案是壞,則憂傷悲惱,這念心始終患得患失,作不了主,乃至最後行住坐臥都不得安甯。
《首楞嚴經》雲:「因地不真,果遭迂曲。」種善因,得善果;種惡因,得惡果。想超越命運的樊籬,作命運的主人,就必須在這念心上努力,時時反省、檢討自己。起了惡念馬上慚愧、忏悔,這念心時時保持善念,進而修種種善法,如此善業成就,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。
唐朝宰相斐度,年輕時學問淵博,可是時運不濟,以致屢試不中。一日,斐度到一寺遊曆,于大殿內拾得一只包袱,裏頭竟是貴重的玉飾。斐度不但未見財起貪,反而將失物歸還原主。《佛說菩薩逝經》言:「人不悭貪,身行善、口言善、心念善,續自得其福。」心不行悭貪,這念心清淨,則身口意叁業必是善行,以此淨因,後必得福。所以,斐度因此一念不貪、慈悲之心,感得福慧增長,後再應試,即中進士。
佛法教人知因識果,目的即是使人了達命運是由自己掌握。只要這念心具足智慧、慈悲及定力,廣修一切善法,則這一生無論做任何事業,都能得心應手、飛黃騰達。
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2-如何得知宿命
于自由時報90.09.29(六)刊載
佛言:「淨心守志,可會至道。譬如磨鏡,垢去明存。斷欲無求,當得宿命。」
佛陀告訴弟子,修行學佛,欲證得宿命通,必須在因心上努力──無論順、逆境,這念心都要安住不動,用禅定力除去內心的欲愛、貪求,這念心慢慢地靜下來,達到心如止水、心如明鏡的境界,就能與道相應。本具的智慧心現前,就能照天照地,過去的事情了然于心,就證得宿命通的果報。
《金剛經》言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宿命通也是虛妄的,所以對于所看到的境界不可執著。否則,看到好的境界就心生歡喜;壞的境界則心生恐怖,始終患得患失,這念心作不了主,就會迷失本心。東漢時,安息國僧人安世高,由于宿世善根,加上今生精進不懈的努力,而證得了宿命通。藉此神通力,安世高得知自己過去多生曾爲中國人,且曾殺過人,于是一世又一世,不惜千裏跋涉至中國找尋前世的債主,犧牲己命以償夙債。前世殺人,今生償命,這是因果。但是若因前世殺人,而執著今世也必須以命償還,如此冤冤相報,則何時能了?況且,衆生無始劫來所作之業無量無邊,若要一一去償還,更是無終了之時。所以,得知了宿命,同時對所知的境界,亦能心不生執,只有當下這一念,沒有第二念。如此,修行才能得解脫。
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宿命通也是自性中的一法,只要這念心清淨了,自然就能水清日現,不求通而通自現。得了宿命通,更要照往鑒今,不再重蹈覆轍、更造惡因,並積極在因地上勤修善法;進一步了達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執著神通及所知之境,安住正念,繼續在心上用功,如此修行就能更上一層樓。修行學佛,若能建立此正知正見,則必能步步光明,邁向解脫。
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
于自由時報90.10.04(四)刊載
沙門問佛:「何者爲善?何者最大?」佛言:「行道守真者善,志與道合者大。」
這一章說明「善」與「大」的真義。能夠行佛道,安住這念真心,就是最高的善;志求佛道,最後與道相契合,即是究竟的大,亦即至善。道有深淺,譬如初學佛的人,受持叁皈、五戒,保持人格的完整,就不會墮入叁惡道,這是行人道。若能覺悟人有生老病死苦,了知人道也不理想,更進一步希望生天,就要修十善,然而天壽也有窮盡,仍不免輪回,因尚屬于世間善。若能依據四谛、十二因緣及六度之理來修行,就是聲聞、緣覺及菩薩道的出世間善。最後行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,契入中道實相,安住人人本具的菩提心,便是無上佛道,此方爲本章所指的至善。
世界上什麼最大?世間的「大」都是相對的,譬如個子高的人,總可以找到比自己更高的人;今年拿世界冠軍的運動健將,明年可能會被超越。世界無時不在變動中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有第二名才顯出第一名的存在,可見世間的相對大小都是虛妄不實的。
本章所要闡述的不是因小顯大的「相對大」,而是超越一切相對,絕對的大。如觀世音菩薩證到耳根圓通,悟到人人本具的菩提心:上與諸佛同一慈力,下與六道衆生同一悲仰。能以叁十二應身,隨緣度衆,超越時空的限製,自在無礙,便是絕對的大。明白了「善」與「大」的真義,就知道如何立定志向,並以這念真心爲根本,斷惡修善,則所行無非至善、至大。
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1-忍辱多力
于自由時報90.10.06(六)刊載
沙門問佛:「何者多力?何者最明?」佛言:「忍辱多力,不懷惡故,兼加安健,忍者無惡,必爲人尊。心垢滅盡,淨無瑕穢,是爲最明。未有天地,逮于今日,十方所有,無有不見,無有不知,無有不聞,得一切智,可謂明矣。」
這裏,佛答複了「何者多力」和「何者最明」兩個問題。而忍、智、力、明則是本章的重點。其中,忍是因,力是果;智是因,明是果。欲達到有力量和光明的境界,就必須從忍辱與智慧上著手。
何者多力?世間上的大力士、拳王、舉重選手等是不是多力?不是的!雖然他們在競…
《四十二章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