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
耳根殊勝妙覺心 圓通法法證叁昧
在《楞嚴經》裏共有二十五圓通。二十五圓通即是告訴我們二十五種修行的方法,依據這二十五種方法修行都可以得到解脫、成就聖道。這二十五種法門是依據什麼而修的呢?二十五個法門當中的「耳根圓通」,就是所謂的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」。爲什麼文殊菩薩會特別的贊歎耳根法門呢?
六根當中
任何一根都可修
但也各有其不同的優缺點
在法華經裏,對六根的功德有很詳盡的說明,這裏就不再詳述。雖然說,六根任何一根都可修,但也各有其不同的優缺點。例如眼根,我們的眼睛是見明不見暗,只要電燈一關就什麼都看不見了,而且,左右兩邊旁觀祇能看到叁分之二,另外的一分就不能看清楚,對後面的事物更不用說了。
再說鼻根,我們的鼻子有「出息入息」,這一出一入當中有個空檔,也就是在出息入息交替當中會停一下,這個停的空檔,鼻子就産生不了作用,所以還是有一分的不圓滿。
再來就是身根,我們的身體覺得「今天天氣很冷」,是因爲有這個「冷」,所以才知道「冷」,如果沒有這個「冷」,那麼身體就不知道了。因爲有冷、熱、順、逆、苦、樂,所以我們才知道;假如沒有冷、熱、順、逆、苦、樂的話,身根就什麼都不知道了。
還有舌根,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,知道東西酸甜苦辣的味道,但沒吃東西時,就不知道酸甜苦辣了。而意根有想前想後、患得患失的毛病。所以,觀世音菩薩在六根當中祇選擇「耳根」來修,因爲耳根祇有聞,祇有聽的特性,即使把電燈關了,耳根還是聽得見。近聽得見、遠聽得見,前後左右上下東西南北方也聽得見,縱然有房屋、牆壁障礙也聽得見;即使十方同時打鼓,也可以同時聽得清清楚楚的,這是耳根的殊勝。
我們現在念「阿彌陀佛」、「觀音菩薩」……等聖號,也是用耳根在修,所謂「一句佛號一念心」,自己念佛給自己聽,就是「返聞聞自性」的初步;不管是念佛、持咒、誦經,都是念給自己聽,只有知此才能把心收回來,這也才是念佛、持咒、誦經的目的。所以說,耳根是最直接了當的,當然功德也是最殊勝的了。
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世尊,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,于時有佛出現于世,名觀世音。我于彼佛發菩提心,彼佛教我從聞思修,入叁摩地。
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,是修證成道的法門,這個法的傳承,是在無量劫、恒河沙劫以前,有一尊佛名觀世音,出現于世普度衆生的那個時候。觀世音菩薩說,他在當時發了一個大願──希望:「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」,既能自利又能利他的菩提心;當時因爲還沒有證悟到菩提心,所以祇是希望。觀世音菩薩當時所希望的就是這一念心,能由相對達到絕對,由染汙變成清淨,能夠得到解脫、證悟這念最上、最尊貴的心性。
契悟菩提、證到叁昧的方法
就是聞思修
這尊佛當時教導觀世音菩薩一個契悟菩提、證到叁昧的方法,就是──聞思修。所謂聞就是聽,從耳根聽進去後,還要思,思就是想、思惟;也就是說,聽進去後,還要一遍、二遍……甚至百千遍的去想,想什麼呢?想人生佛法的真理!想了以後還要修,修就是學。
將所明白的道理
運用在日常生活或禅修當中
才稱爲修
一般中下根的人把道理明白後,將所明白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活或禅修當中,這時才稱爲修。但上根利智的人,聞了以後就是思,思的時候就是修。例如,釋迦牟尼佛的那個時代,每當佛在講經說法的時候,當下就有很多聲聞弟子證到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甚至四果的。當他們聽到佛說,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所以是空性;外界的一切及宇宙萬物是緣起,緣起就是假相,假相當下就是空性,因此就是「我空」、「法空」。就把這個道理放在意識當中一而再,再而叁,甚至百而千次的分別、思惟、想念,忽然當中因緣成熟了,一剎那能想的心與所想的四大假合的空性相應了,入了定,入到了空定,也斷了貪瞋癡慢疑邪見的六個根本煩惱。這就是從聞慧、思慧、修慧入叁摩地。叁摩地的中文有正念、正定、空定的意思。
因此,不管是聽經聞法或學習世間的學問,如果能夠做到聽了就思,思惟了以後就做,那麼,經過這一番用功,所聽到的就變成你自己的了。
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
兩耳內聽,兩眼內視
把這念心,入歸到本性、自性
楞嚴經說:「初心不能入,雲何證圓通?」初心,指的就是修習任何法門,剛剛開始的那一念心。這一念心要從什麼地方去入呢?六根雖然都可以入、可以修,上面說過,觀世音菩薩認爲耳根最殊勝,所以選擇耳根來修。
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耳根,耳根能聞、能聽,聞性是不生不滅的,不會隨聲音的生滅而生滅,可以毫無障礙的周聽十方。
那麼,如何以耳根來修呢?舉個例子,當你臨睡前,在床前擺一個時鍾,然後把所有的精神與注意力,集中在聽鍾聲上面,除了時鍾的聲音外,其他什麼聲音都不要去理會它;這樣專心的聽,能聽的那念心往裏面收、收、收……,收到最後,時鍾的聲音也聽不見了。
我們的心,是流動的,通常都是往外流,從六根門頭流到外去攀緣六塵境界,這就是衆生。現在,把心收回來,不讓它跑到外面去,兩耳內聽,兩眼內視的,把這念心入歸到本性、自性,外面的任何境界也就都與我們毫無關系了,禅宗稱此爲「回光返照」。我們在禅七當中的數息、參話頭、中道實相觀的叁個法門,都是「入流」。
修行有能有所,「所」指的是外面的聲音,當我們的心往內聽、往內收,收到最後,心就離開了外面的塵勞及一切相對的境界。「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」的功夫祇是第一步。
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
動、靜二相是相對的
相對的就是塵勞
因此心要離開動靜二相
這念心往裏收……,收到寂然不動了,六根慢慢的也歸一了,沒有所聽的境界,心也寂然不動了。心離開了動境入到了靜境,這時如果貪著靜境,就爲靜境所障礙了。有些人在打坐當中,坐著坐著,突然聽到外面的聲音,身體會有一種像針刺痛的感覺,這是由于貪著靜境的關系。
動、靜二相是相對的,相對的就是塵勞,因此心要離開動靜二相,繼續的用功,把這念心繼續的收、收……收到這念心不起一個念頭,沒有一點妄想。能聽的這念心,不是空空洞洞的,而是沒有妄想,這念心隨時都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了了分明的。
達到了這個境界還不是究竟,不要得少爲足,繼續用功,繼續的往裏面收、繼續的往裏面聽……
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,盡聞不住。
六根不住即得解脫
不貪著靜境也不貪著定境,這念心繼續的往裏面聽……、收……,忽然會看到五光十色或幻境,諸如山河大地、佛菩薩等等的景像;因爲到達此時自然的會有一些感應出來,不足爲奇,不要去理會這些境界。爲什麼會有這些境界呢?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的執著、心意識執著所産生出來的幻相,因此,經典上說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的道理即在此。
這個時候不管是好的、壞的,甚至聽到念佛、唱誦,或者是師父在講開示,都不要去理會它,還是繼續的用功,繼續的收攝。如此繼續不斷的用功下去,忽然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沒有了,統統歸于意根了。歸于意根後,意根也不要住,楞嚴經上說:「六根不住即得解脫。」
聽到什麼聲音,看到什麼境界,不管是好的、壞的、冤親等等的一切事事物物一概不理,能聞的心和所聞的境達到了絕對的境界,這個絕對的境界沒有六根,只是一個覺的存在,就是「覺性現前」了。覺的境界是一片真空,沒有時間、沒有房屋、沒有山河大地,甚至身體也沒有了,更不用說什麼過去現在未來。達到了這個境界,什麼人都找不到你,閻王小鬼找不到、冤親債主找不到、佛菩薩也找不到,所覺察的所知道的就一片空性、一片真空,即是所謂得到解脫、證到我空。我空就是人空,達到此境界不再用功的話,即稱爲「小乘聖者」。此時,能知所知的這念心還存在,因此稱爲「偏空涅槃」。
雖然只有覺的存在,但覺仍有能覺與所覺,還是不究竟,此時如果聽了善知識的指導,或者是看了經典有所醒悟後,繼續用功,繼續的往裏收……。
覺所覺空,空覺極圓。
此時能覺和所覺的境什麼都沒有,十方世界就是一個空,就是一個覺,祇有這念心和這個空而已,達成了最高、最圓滿的空性。然而達到了只有能覺的這個心和所知道這個空的境界,還是不究竟,如果此時知道繼續用功下去,進而──
空所空滅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
要得到真正的大解脫
必須解開六個結
結就是煩惱
前面所說的能聞所聞沒有了、空沒有了,這些用功的過程,都是生滅,不是真正的寂滅;現在能覺的這個心和所知道這個空的境界都不執著,空不執著、也不執著覺,空覺不住、放下了,真正的寂滅就現前了。
寂滅就是涅槃,因此,佛經裏說過:所有一切法超不過寂滅涅槃,若有一法超過菩提心,涅槃心的,這個法就是方便。故由此可知,只要有功夫可用的都是方便。寂滅現前,就是淨土宗所說的常寂光淨土,這念心是不動的、沒有妄想、塵勞,心性常住,空性常住不滅的。
前面所說「入流亡所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,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,盡聞不住」的這一段都是在世間上用功,是世間法,這念心並沒有得到解脫,沒有契悟到空性,因此稱爲世間。契悟到了空性後,還有一個覺性的存在,是小乘聲聞、緣覺的境界,達到了空、覺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