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都不住,真正的寂滅現前時,就超越世間、凡夫、二乘的境界。
從這一段來看,或者依佛經裏所講的,要得到真正的大解脫,必須解開六個結,因爲結就是煩惱,哪六個結?
第一是動結。人從出生到老,從求學到就業,心始終就沒有停過,時時刻刻都是在動的當中,動相就是一個結。「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」是解開動結的方法,心不往外聽要內聞,聽到什麼聲音都不理會它,真正做到了,不嫌臺北市的喧鬧,更不會執著在寺廟或深山的安靜,人有一個毛病就是「逃境安心」,以爲安靜必須從境上去求,而不知道從心上求。
第二是靜結。這個心知道往裏面收,往裏面聽,不去理會外界的一切聲音,身心就感到安靜了。如果貪著靜境的話,心執著在靜上面,禅宗稱此爲:「死水不藏龍」,沒有大智慧,祇有一個空空洞洞、清清明明的境界,一點用處也沒有。「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」離開了動境,解開了動結,接著「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」,心離開了動靜二相,這念心了了分明,知道外界的一切與我都沒有關系,這念心始終如如不動,就解開了動靜二結。
第叁是根結。舍棄了動靜二相的塵勞,但是六根還在,六根存在是生死的根本,因此根結必須解開。這念心繼續的往裏面收、收、收……,收到最後,六根沒有了,覺性一現前,就離開了根塵,也解開了根結了。
第四是覺結,第五是空結。離開了根塵後,就是一個覺,一個空的境界,還是相對的境界,所以空也不能執著。
如果執著一個我所知道的這個心、這個覺性,還是有能所,因此覺也不能住、不能執著。不住覺,不住空就超越了世間、出世間了。
第六個是滅結。沒有了能知的覺,所覺的空,這個心從生滅生滅,達到了寂滅,還有一個「滅」的境界,執著一個「滅」還是結,因此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寂滅也不住,真正的寂滅才能現前。
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十方圓明,獲二殊勝。
這六個結解開了,在佛經上說,就是破了色受想行識的五陰境界。離開了動靜二相就是破了色陰;根結解開了,就是破了受陰;覺結解開了,就是破了想陰;空結解開了,就是破了行陰,到最後生滅滅已就是破了識陰。這個法門把五陰境界一下子破,破了五陰境界後,就超越了世間出世間,達到了這個境界時有兩種殊勝的功德,其一是:
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。
此時的心與十方諸佛的心變成一體了,與十方諸佛本自具足的微妙覺心──佛的心、菩提心、涅槃心相應了。十方諸佛有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,我也是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、舍無量,這個心與十方諸佛完全是一樣的、是相應的。第二個殊勝是:
下合十方一切六道衆生,與諸衆生同一悲仰。
這時觀音聞聲救苦的功德現前了,十方一切衆生只要起個心動個念都知道。這裏爲什麼稱一切衆生呢?世界是無量的,衆生也無量的,六道自然也是無量的,每一個世界皆有六道衆生,所以每一個世界皆有十方諸佛,所有的一切叁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個叁千世界都有一尊佛在普度衆生,因此,這裏所說的一切六道衆生,不單指我們這個世界,而是涵蓋所有恒河沙一切衆生。
這種境界叁昧的境界,叁昧修成了,就超越了世間出世間,十方一切世界統統圓成在這念心。這念心「淨」得像鏡子般,沒有一點塵垢,物來物現,物去不留痕,絲毫沒有一點罣礙。觀世音菩薩依觀音如來所教的法門修成後得到這二種殊勝的功德,接著,他說:由我供養觀音如來,蒙彼如來授我如幻,聞熏聞修,金剛叁昧,與佛如來同慈力故,令我身成叁十二應,入諸國土。
由于恒河沙劫供養觀音如來的關系,所以蒙觀音如來教授這個法門,可見供養的福德確實不可思議。這裏,觀世音菩薩也特別提到他所悟到的「聞熏聞修」,慢慢的熏習,時時刻刻都在熏習,久而久之自會養成好習慣。修行必須有這種的體認,絕對不能急,也急不來,但是也不能因而就散漫。
我們在聽經聞法的時候,往往有聽不太懂或聽不懂的情形,常會因此而感到懊惱,其實,這種心態大可不必有,因爲這個法門你以前沒有修過,沒有熏習過,所以聽不懂,不要灰心;只要有恒心,多聽幾遍,自然就會聽懂。熏一次不夠的話,熏它個十次、百次,甚至一千次終會有聽得懂的時候。
但並不是聽懂就算數了,聽了還要想,還要思惟,一遍想不通,一百遍、一千遍的锲而不舍的去想它,一面想一面學,慢慢的能想的這念心和所想的道理忽然一下相應,就成道、證果了。「聞熏聞修」可以說是修行的重要原則。
行住坐臥
都不能離開這念不動的心
才算是金剛
聽了要想,想的時就要學,這樣持續有恒的下去,到最後統統一起沒有了的時候,這念心就是「金剛不動叁昧」。金剛是形容詞,有不動與摧破的特性,能摧破一切障礙。金剛不動的智慧心能夠回光返照,破除我們的習氣,破除見惑、思惑、無明惑,最後習氣漏盡,這個心真正不動了。這念心不祇是不動的時候不動,即使在動的時候,在行住坐臥都不能離開這念不動的心,才算是金剛。
成就了金剛叁昧,上與十方諸佛如來本妙覺心,是同一個心了,這時,十方一切六道衆生起心動念都知道,這是神通現前了。神通就是靈通,它是本具的,不需要另外去求,所謂「靜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。心達到了寂靜無爲不動的境界,十方虛空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,所有的一切事事物物都離不開虛空,當然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。
觀世音菩薩達到了這個金剛叁昧的境界,證到了這個境界後,也就成就了叁十二應身,到十方世界去度化衆生了。
觀世音菩薩在外面,但我們自己也可以成就觀音菩薩的這種功德,這種果報。只要各位的這念心──師父在說法,各位聽法的這念心,往裏面聽,不要往外聽,不要聽外面的是是非非,心當中不要起無明,起了無明即造業障,造了業障就要受六道輪回生死之苦。希望各位耳根往內聽,心往內收,耳根圓通修成功時,這個世界就是一片「淨土」了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