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我過去的業障深重,不應該得法。」「宿業」就是過去的業,業有善業、惡業、定業、不定業。煩惱稱爲障,有了煩惱,就會障菩提、障涅槃。所謂障重,就是因爲過去的宿習業感,所以沒有智慧。「聖意難測」,就是指佛祖的心意,這念心不容易猜測出來。因爲這念心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這念心──聖心,是絕對的心,起了一念,就不是聖。所以,不但不起念,還要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念心沒有煩惱、執著,就是聖。神秀就在寮房當中思考這些問題,心始終無法定下來,所以坐臥不安,一直到五更時分天快亮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50723
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,不見自性。天明,祖喚盧供奉來,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,忽見其偈,報言:「供奉卻不用畫,勞爾遠來。經雲:『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』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,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」令門人炷香禮敬,盡誦此偈,即得見性,門人誦偈,皆歎善哉!
神秀將偈子寫在壁廊上之後,一直到五更還睡不著。此時「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」,五祖已經知道神秀沒有契悟本心、沒有見到本心本性。天明時,五祖找來了盧供奉,准備請他在南邊走廊的牆上畫《楞伽經》變相及五祖血脈圖,這時忽然看到廊上有神秀所寫的那首偈子,于是對盧供奉說:「供奉!不用畫了,勞駕你遠道而來。經上說:凡所有相,都是虛妄不實的。所以只要留下這首偈語,給有因緣的人來誦持就好了。能夠依照這首偈修行,可免墮惡道;依照這首偈修行,也能獲得很大的利益。」
大衆看到牆上的這首偈子,對于修行的方法必然有所了解,比血脈圖還有利益,所以五祖請供奉不用作畫了。「但留此偈,與人誦持」,誦是口誦,持是嚴持勿忘,不但口持、心持,而且要依這首偈語來行持,如此則有大利益。「依此偈修,免墮惡道;依此偈修,有大利益。」這句話有深有淺,從淺處來說,依此偈修,不但不墮惡道,還有大利益,可得人間富貴;由深處來說,則是能超凡入聖。
「令門人炷香禮敬」,炷香,就是燃一炷香,焚香禮拜。「盡誦此偈,即得見性」,如果讓大家都持誦這首偈,誦到因緣成熟時,也能夠見性,這屬于漸修。漸修是使身、口、意叁業清淨,真正達到清淨了,自然會成就開悟的因緣;如果叁業不清淨,認爲心在外面、佛在外面,始終向外祈求,則無法與清淨心、無爲心、平等心相應。所以要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使身、口、意叁業在任何時刻都清淨。心清淨,沒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,心當中就是光明,「即得見性」,如此就可以見自本性。「門人誦偈,皆歎善哉」,門人誦了這首偈後,個個贊歎不已,故曰「善哉」。一方面是五祖告訴大衆要誦此偈,此偈有大利益;二方面是因大衆認爲這首偈寫得很好,全都贊歎:「善哉!」
祖叁更喚秀入堂,問曰:「偈是汝作否?」秀言:「實是秀作,不敢妄求祖位,望和尚慈悲,看弟子有少智慧否?」祖曰:「汝作此偈,未見本性,只到門外,未入門內。如此見解,覓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。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于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,萬法無滯,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,若如是見,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。汝且去,一兩日思惟,更作一偈,將來吾看。汝偈若入得門,付汝衣法。」神秀作禮而出。又經數日,作偈不成,心中恍惚,神思不安,猶如夢中,行坐不樂。
叁更,即夜間十一點到隔日淩晨一點。夜半叁更,五祖把神秀叫進法堂,問道:「壁廊上的那首偈是你寫的嗎?」神秀回答:「確實是弟子所作,弟子寫這首偈不是想求得祖師之位,只望和尚慈悲,看弟子是否有一點智慧?」五祖對神秀說:「你作的這首偈子還沒有見到自性,只到了門外,還沒有登堂入室,尚未契悟心法。」
「未入門內」,門是指心門──六根門頭,六根還在外面攀緣,所以尚未入內。「如此見解,求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!」依這種見解來修行,根本無法契悟無上菩提!無上菩提就是無上道,菩提是指我們這念覺性、清淨心、無爲心、絕對的心。佛法當中有漸修、有頓悟,神秀的這首偈屬于漸修,其中還有能修、所修,尚未契悟本心,還在加行位,屬于有爲法。心性是無爲法,若以「有爲法」覓無上菩提,終究是了不可得!
爲什麼以此見解覓無上菩提,了不可得?如同五祖所言:「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。」「言下」是起心動念當下那一念,念頭過了,就不是言下,這好比參話頭一樣,已經成了話尾。「言下」就是當體,也就是當下在講話的這念心。我們要「識自本心」,認識自己起心動念的這念心,明白是誰在講話、誰在聽法,從這個地方去「見自本性」。
心,就是菩提心;性,就是涅槃性。有心必能識性,知性必能了心。識自本心,認識這一念清清楚楚的心;見自本性,見到這念心是空性,無能所、絕對待,了了明明,不生不滅。不生,就是不起心動念。我們只要一起心動念,就有念頭生起;再起念頭,前一個念頭又滅了。一念接著一念,這念心就始終都在生滅當中,生滅的心,就是衆生心。契悟了心性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念心始終沒有「生」、「滅」,不生不滅心就是菩提心、涅槃性──這不在外面,也不在文字上。
契悟了這念心,則「于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」,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在任何時間、在每一念當中,本性都存在,無念也在、有念也在。無念就是「淨念」,念念都能作主、都是自見。時時刻刻這念心都存在、都能作主,了了分明,這就是自見。假使還有一個能見、所見,就不是自見。因爲這念心沒有生滅,沒有生滅的心能夠超脫萬物,不落兩邊,所以萬法無滯。什麼是「萬法無滯」?無滯就是無住心,萬法無滯就是于世上所有一切事物都能了達,無有障礙。有住就有挂礙;沒有住,到哪裏找挂礙?這念心若是染著于外境,就有了分別;有分別、執著,就是住,就會産生障礙。這念心若達到不生不滅,體證空性,則是萬法無滯,不受外在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的影響,于事理上沒有任何障礙。
「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」當下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,達到菩提心、涅槃性,一真法界就現前了。一切真──在時間上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是真;就空間而言,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都是真。衆生這念心未達不生不滅之前,所看見的外境都是相對的境界,是真如緣起、分別緣起、識心緣起、業感緣起。緣起,也是空性,悟到不生不滅心,心無所住,就超脫了緣起。只要一真法界現前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,所以「一真一切真」。既然「一真一切真」,沒有內、外,中間也不可得,內外成了一心,因此萬境自如如。內外的境界,是同一真如,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。達到這個境界,起心動念都是神通、感應,因爲萬境自如,內外成片。成片,並不是在外面打成一片,而是內心成片,這念心如如不動。不動,不只是打坐不動,看到好的、壞的都不理它;再者沒有昏沈,時時都能作主,這才是真正的如如之心現前。這念心現前兩分鍾、叁分鍾是不夠的,只是偶爾相應而已,要能做到從朝至暮、從暮至朝,乃至日複一日、月複一月、年複一年都是萬境自如如。
「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」,如如之心就是真實之心,不須到外面找尋。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,面對逆境時就容易心生煩惱,乃至于想逃境安心。修行不能逃境安心,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,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中,天堂、地獄不離這念心,佛、菩薩也在這念心中,不管往哪裏逃,仍離不開自己的這念心。若能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內外即是一如,達到萬境如如,自心如如,這才是最真實、最究竟的。「若如是見」,如果有這種心境與觀念,「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」,這就是無上菩提,無上菩提就在這念心當中,除此之外是找不到的!自性,就是自己的本心本性。本心是菩提心,本性是涅槃性,心、性不二,菩提、涅槃,非一非二,亦一亦二,一個是體、一個是用,用不離體,體不礙用,體用不二,自性如如,萬境自如。
「汝且去,一兩日思惟,更作一偈,將來吾看。汝偈若入得門,付汝衣法。」因緣成熟的人,一聽五祖所言,馬上就能契入。由于神秀尚未體悟其中大意,五祖就要他再回去思惟,一兩天後如果真正契悟了,就將衣法傳付給他。
「又經數日,作偈不成」,又經過了好幾天,神秀還是沒有辦法作出偈來,因爲他心中有所求、有所得,所以始終無法契悟本心。「心中恍惚,神思不安,猶如夢中,行坐不樂。」內心恍惚不安,好象在夢中一樣,行住坐臥都悶悶不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50730
複兩日,有一童子于碓坊過,唱誦其偈。惠能一聞,便知此偈未見本性,雖未蒙教授,早識大意。遂問童子曰:「誦者何偈?」
又過了兩天,有一童子從惠能舂米的碓坊路過,口中唱誦著神秀所作的偈。惠能雖然不識字,也沒有人教授過他,但是這童子一念,他立刻就能了解這首偈的意義。于是問童子:「你誦的是什麼偈?」
童子曰:「爾這獦獠不知!大師言:世人生死事大,欲得傳付衣法,令門人作偈來看。若悟大意,即付衣法,爲第六祖。神秀…
《六祖壇經行由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