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說無常經
釋經題
對于一部經的研究、解釋,必須要通達當中的文字、義理,研究了以後,要按照經上的道理去實踐、去履行,所以稱爲文字般若。這一念心依著文字般若修觀行,來反照自心,就稱爲觀照般若;由于觀照工夫得力,與當下這一念無爲心、清淨心、不動心、妙明真心相應,就稱之爲實相般若。契入實相般若,就稱之爲證,證也有深有淺。
研究、講解一部經當中的道理、意義,也有它的次第解釋,第一是經題,《佛說無常經》就是經題。經題講解、研究了,再進一步研究,這部經是何人所翻譯?所以第二是介紹譯經的法師和譯經的大德,就證明這一部經的真實性。然後再進一步,第叁就是研究經文,經文當中分有:序分、正宗分和流通分。
研究經題的目的,就是先了解這部經的內涵,知道這一部經講些什麼?如同一個人,我們還未跟對方談話,還未了解對方,先要知道對方的名字,一叫對方的名字,循著這個名字的音聲方位,馬上就可以找到這一個人。人有人格、內涵和個性,乃至于學問、修行,這些是了解一個人最重要的目標。可是要了解這最重要的目標,總是先要找一個因緣知道對方的姓名,所謂名以昭德。經也是一樣,我們根據這部經的經題,能了解到這一部經的內涵、方向、義理的所在。
從過去到現在,解釋經題的方法有好幾種。賢首宗,是以能所一對來解釋;天臺宗,則是用通別一對的解釋方法;其他還有華嚴宗、密宗,乃至于其他宗都有他們自己的解說方式。既然有這麼多種,我們是根據哪一種呢?總要選擇有代表性的。其中,賢首宗的能所一對,天臺宗的通別一對,是應該知道的。何謂「能所一對」?賢首宗的釋題,是以能诠之文和所诠之義,來判別一部經的宗趣、義理。例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上面「大方廣佛華嚴」六個字所诠的內涵,這是所诠;「經」之一字爲能诠。譬如修行也是一樣,有能觀之智、所觀之理,這些都是一種方法、一種原則。
何謂「通別一對」?天臺宗,解釋一部經的經題,就是用通、別兩種方法來解釋經題的內涵。譬如《佛說無常經》,上面「佛說無常」這四個字爲別,何謂「別」?別就是有別于其他的經,每一部經都有每一部經的題,不相混淆,這就是別。何謂「通」呢?就是通于其他的經,所以下面這個「經」字,就稱爲通。例如《圓覺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彌陀經》,這些也都是經,所以這一個「經」字,是通用于其他的經典,就稱之爲通。所以《佛說無常經》,上面的「佛說無常」爲別,下面這個「經」就是通。
《佛說無常經》,佛是能說之人,是這一部經的說法主;無常經是所說之法。果位上聖者分爲四種層次,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佛是聖中之聖。這一部《無常經》不是聲聞,也不是緣覺、菩薩所說,而是聖之中聖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大覺圓滿的這麼一位果位上的佛所說的一部經。所以《佛說無常經》不是因位當中的人所說,而是果位上的聖中之聖所宣說的法。
解釋經題,通常是根據天臺宗的七種立題。天臺宗以一切經題不出人、法、喻叁者,所謂叁單叁複一具足,或者是單叁複叁具足一,總爲七種。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一個經題,把它分成人、法、喻叁大項來解釋,來了解這個經題的內涵。譬如這一部經的經題是以人立題,是以法立題,或是以喻來立題,是一個單項、單獨的,就稱之爲單人立題,單法立題,或單喻立題。另外,還有雙重的,例如人喻、法喻、人法;還有一種人法喻叁者通通都具足的,就是所謂一具足。究竟這部經的經題是人喻、是法喻、是人法,是人法喻通通具足?這我們也要了解。所以把它歸納起來,就是所謂叁單叁複一具足。
進一步,我們舉例來說明這七種例題:第一、單人立題,譬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佛是人,阿彌陀也是人,這就是以人立題,就稱之爲單人立題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佛指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是佛,阿彌陀佛也是佛,同樣是佛,所以稱爲單人立題。
第二、單法立題,如《涅槃經》,是專門談涅槃的道理。涅槃,這是法,是寂靜法,是出世間最高的一種法,每一個人都想要追求一個不生不滅,就是涅槃。所以,《涅槃經》的經題只有法,這部經就是以單法來立題。
第叁、單喻立題,喻就是譬喻,經題裏沒有人,也沒有法,只是單獨用譬喻的方法來立經題,就稱爲單喻立題。如《梵網經》,梵網是一種譬喻,什麼譬喻?梵網,是梵天的宮殿上面有一個網裝飾,這個網是莊嚴梵天的福德,這個梵網裏面有燈,一個燈照一個燈,所謂燈燈相照,始終是沒有窮盡的。《梵網經》裏有十重四十八輕戒,以「梵網」代表無窮盡的意思,來說明《梵網經》裏的教法是無窮盡,心法無窮盡。所以這部經,是以譬喻來立經題,就稱它爲單喻立題。
第四、人法立題,一個是人,一個是法,兩個相重疊,這就是複,複就是雙數,單就是單數。經題中人法都有,就稱爲人法立題。如《文殊問般若經》,文殊菩薩是人,是果位上的菩薩,是果人、菩薩、大人,而不是普通的人;般若是法,所以這一部經的題,有人,又有法,就稱爲人法立題。般若的道理很多,但把它歸納起來,不外乎是講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這些道理。
第五、法喻立題,經題中有譬喻,又有法,這就是法喻立題。哪一部經裏面用法、用喻使我們能夠契悟實相,所以我們看一部經的經題,就能明白這部經的作用在什麼地方。如《妙法蓮華經》,妙法就是法,蓮華是一種譬喻,譬喻什麼呢?譬喻我們這念心像蓮華一樣,出汙泥而不染的意思;每一個人心當中都有蓮華,所以稱爲蓮華世界,這就是一種譬喻。譬喻的目的,是要我們契悟當下這念心、這個實相,就稱之爲妙法,實相才是真正的無上甚深微妙法。我們這念心是不是很微妙?微而難見。雖然是難見,這念心當中又有智慧、定力,又有功德、神通,這是妙,至于這個法是什麼法呢?就是實相,也就是當下這一念心。所以,《妙法蓮華經》是法喻立題。
第六、人喻立題,經題中有人、有譬喻。如《如來師子吼經》,如來就是人,是果人,釋迦如來、阿彌陀如來、藥師如來,這都是果位上的人。師子吼,是譬喻,譬喻佛說法猶如師子一吼,百獸皆伏。師子的聲音很威猛,譬喻佛說法,能攝伏一切邪魔外道。《如來師子吼經》,讓我們一看經題就明白、就證明這部經是佛說的,是最真實、最廣大、最方正的大乘經。
第七、人法喻立題,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大方廣就是法,佛是能說這部經的人,華嚴是譬喻;說明以萬行之因華,莊嚴無上之果海,最後就能契悟到大方廣、一真法界、當下這一念心。我們明白這個經題了,這一部經裏面所講的內涵就是如此的,這是講一個大綱、綱領,如果想再詳細了解,就必須要看這部經的經文了。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這一部經就是具足立題,所謂具足,就是有人、有法、又有喻。
了解七種立題後,我們來看看《佛說無常經》是屬于七種立題中的哪一種?佛,是能說之主,是人;無常是法,所以是人法立題。馬上我們就能夠找出所要講的這一部經題,是人法立題,目的是在這裏。這個方法是由天臺宗的祖師智顗法師所創立。智顗法師研究經論,把所有的經論加以歸納、分析的結果,就建立了這個方法。除了天臺宗智顗大師以外,另外還有叁論宗的吉藏大師、東晉淨土宗的慧遠大師,還有華嚴宗第四祖的澄觀大師,他們都有研究經、講經說法的一種方法。所以,方法是很多,但天臺宗所用的這種方法,是最簡單,又非常之明了,一看就一目了然。所以現在一般講經,都是依據單叁複叁一具足來解釋經題,來說明這一部經的內涵。這裏就把《佛說無常經》的經題作一簡單的介紹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二)940102
解釋經題的內容,天臺宗是依據五重玄義:釋名、顯體、明宗、論用、判教來講。但依據五重玄義來講解,要講得很長,現在一般人沒有這種耐心,心比較急,希望趕快了解經上的道理,不但要趕快了解,而且希望趕快契悟;不但要趕快契悟,而且要趕快成道、趕快證果。因爲現在的人什麼都是要快,如做事情要快,吃東西要快,什麼都要快。所以,我們不依照天臺宗的五重玄義,也不依據華嚴十門談玄來講,如果是專門研究經教義理,可以這樣子解釋。爲了配合現代一般人的心理,所以用祖師五法來講這部經。
所謂「祖師五法」,就是「消文、釋義、顯理、舉證、勸修」,是祖師傳下來解釋經的五種原則。講經、講開示,乃至于寫文章,根據這五個原則來寫,就會感覺很有意義,不僅簡單、扼要、明了,而且也很受用。
消文,消就是消化掉,就是把經裏的文字,逐字、逐句的解釋,這就是消文,就是把不懂的文字、字句消化掉。如果連字都不認識,或連這一句都不了解,如何明白當中的內涵?所以,必須要消文。尤其佛經都是文言文,是古文體,所以一定要消文,把字、句解釋了,這樣大家才容易了解。
消文當中,也可以應用「說文解字」來說明。如忏悔是什麼意思?依這字義解釋以外,忏悔有作法忏、取相忏、唯心識忏和無生忏,這四種忏悔的方法都要知道。除此以外,這個忏字,左邊是一個豎心,因罪是由心産生出來的,所以,忏悔也必須從心忏。上面有兩個人,在佛法裏,忏悔要對首忏悔,犯罪一個是自己,一個是對方,和所偷、所騙的東西,使對方蒙受不白之冤,受了很大的損失。既然如此,要面對面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