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老病死,最直截了當的,就是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;因爲這念心性、覺性,沒有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,沒有出入息,沒有貪瞋癡,所以要安住在實相、安住在覺性上面,就能脫離無常,這就是頓悟法門。

  

  明白頓悟法門,是一個最大的福報;否則就要依據漸修,八萬四千法門都屬于漸修法門,像四無量心、七周緣慈,乃至于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六波羅蜜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,這些都是屬于方便法門。頓悟法門,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。頓悟爲什麼有這些好處?因爲頓悟是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心、性都是本具的,沒有生,因爲沒有生,所以就沒有死。

  

  所以,佛法是告訴我們一個遵循的方向,方向找到了,依著方向繼續努力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。這一段就是說明世間上所有一切都是無常,無論是正報、依報,無論是五陰世間、器世間、衆生世間,最後通通都要受這無常的逼迫,沒有哪一件事情不是無常。佛就告訴我們要脫離無常,只有契悟到真空,契悟這念心性,或者是修證到菩提、修證到涅槃,就有常樂我淨四德,就不是顛倒,就脫離無常剎鬼。所謂「有形皆歸壞,不滅爲真空,但見曹溪水,門前坐春風。」達到不生不滅、不去不來、不生不死,就是最究竟的脫離無常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四)940327

  

  

  

  

  上至非想處,下至轉輪王,七寶鎮隨身,千子常圍繞。

  如其壽命盡,須臾不暫停,還漂死海中,隨緣受衆苦。

  

  這一段,舉出叁界當中種種無常的事實,說明所有的一切衆生都受無常的吞蝕,沒有任何一個衆生能夠脫離無常。如果要脫離無常,就要修真實法,什麼是真實法?四谛法門就是真實法。能夠斷惑證真,證到阿羅漢果,就能夠除熱得清涼,證到涅槃的境界,就能滅諸煩惱,這樣就能脫離無常。

  

  「上至非想處」,非想處是在無色界當中最高的一層天,這個世界有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無色界四天。無色界四天,在沒有生天以前修的是定,稱爲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想處定,這是正在修定;定力修好以後往生,就生到空無邊處天、識無邊處天、無所有處天,最高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,這是無色界的四天,稱爲四空天。所以非想非非想處天,是叁界當中最高的一層天,即使是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定力散了,還是要輪回叁界。

  

  以前有一位郁頭蘭弗仙人,已修成非想非非想處定,這是四禅八定當中最高的層次,有一回,從山上飛到皇宮應供。因爲證到仙人的境界,看起來仙風道骨,所以皇後看到這位仙人,很可敬,也很可愛。在古印度不但對于佛恭敬,而且對于修行的人,乃至于外道都是很恭敬,所以郁頭蘭弗仙人在皇宮裏應供,皇後以五體投地禮頂禮仙人,頂禮的時候,就碰觸了仙人的腳,當時仙人起了欲愛心,定力就散掉、退失了。定力退失,神通就失去了,只好慢慢走回山上。郁頭蘭弗仙人覺得自己修了這麼久的禅定,結果遇到皇後一摸腳,定力就散失,神通也沒有了,覺得很慚愧,就發大願,要趕快重新修禅定。

  

  所以佛法講戒、定、慧,要持戒清淨,然後修禅定,這樣定當中就有慧,有慧就能斷除煩惱,煩惱斷除就沒有退失的問題。如果只有定,而沒有慧來斷除煩惱,只是暫時用禅定的功力把煩惱伏下去,猶如石頭壓草一樣,定散掉了,煩惱遇緣就現前,又在叁界當中輪回。

  

  郁頭蘭弗仙人重新開始修禅定,因禅定退失,坐也坐不住,心當中起煩惱,但一定要修,不修沒辦法生到天上,所以繼續發願、修定。仙人到深山裏打坐,聽到鳥雀的叫聲,乃至于野獸的咆哮,就覺得很煩惱,心想:這些鳥雀、野獸,老跟我作對。一般人有了煩惱,總認爲任何事都在跟自己作對。于是郁頭蘭弗仙人就離開山林,找一個沒有野獸、雀鳥的河邊打坐。一坐下來,雖然沒有鳥獸的聲音,可是,河裏面有魚,這些魚在水當中跳來跳去,又發出聲音。所以,郁頭蘭弗仙人氣得不得了,心想:「在山上打坐,鳥雀、野獸來找麻煩;水邊打坐,魚也來找麻煩。」心當中起煩惱、生無明,就起了惡念:「這些鳥獸和魚實在可惡,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。」後來,郁頭蘭弗仙人離開了水邊,找到一個山谷,這山谷裏面沒有鳥、沒有獸、也沒有魚。

  

  所謂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。終于,郁頭蘭弗仙人又修成了非想非非想處定,將來就能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這在叁界中是最高的一層天,壽命也是最長的,有八萬大劫的壽命。有一次,釋迦牟尼佛就說:「郁頭蘭弗仙人雖然把定修好了,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,很可惜,將來八萬大劫到了,禅定散掉,就要墮入畜生道。」爲什麼會墮入畜生道?因爲郁頭蘭弗仙人發了毒誓,要把鳥、獸和魚趕盡殺絕,有這種報複心,所以在天上的天福享盡,最後還有余報,就墮入了飛天狐。狐狸會飛,是因爲過去修禅定所剩余的福報,所以有神通會飛,可是他心當中有畜生道的業,就墮入狐狸,稱爲飛天狐。

  

  明白了,就知道叁界當中連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,都是不可靠的,最後還是要墮落。所以修禅定,假使叁禅修成,不貪著叁禅的快樂、境界,馬上這念心又淨化了,淨化到四禅舍念清淨地。知道四禅上面有四空天,這時候覺得四禅是不錯,可是還有色身存在,討厭這個色身,所以希望把色身空掉,得到空的境界。在四禅中起了這麼一念,馬上就看見空的境界,這種空是心當中想出來的,所以法從心生。希望不要這個身體,希望見到空,而不是佛法裏用思惟的方法,來證到緣起性空,證到諸法空相,他不是證到這種空,而是希望得到空。

  

  修四禅八定的方法是「上欣下厭」。上欣,是希望得到上界的禅定;下厭,是討厭下界的苦難、苦障。「下厭苦粗障,上欣淨妙離」,就是討厭人間,覺得人實在是苦、粗、障;身也苦,心也苦;心也粗,身也粗,講話也粗,因粗因苦而成障礙。所謂修四禅八定,就是這二個口訣,「下厭苦粗障,上欣淨妙離」,所以稱爲六行觀,六是指苦、粗、障、淨、妙、離這六法。修淨土,也是根據這個道理來修的,討厭這個五濁惡世,希望證到禅定,得到叁昧,要生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不是苦、粗、障,而是淨、妙、離。離什麼?離開苦、粗、障。障,有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由于討厭這個世間,向往極樂世界,慢慢心定了、靜了,法從心生,極樂世界就會現前,還是心所産生的一個境界。

  

  所以,四禅八定是依據上欣下厭這六行觀來修,離開了欲界,證到初禅離生喜樂地,離開欲界的苦粗障,而得到初禅,産生一種快樂。初禅還是不究竟,初禅有火災,就希望證到二禅定生喜樂地。證到了二禅,還是不好,因爲二禅有水災,將來大叁災的水災一來,天上的宮殿都會被破壞,所以不貪著二禅的境界,希望證到叁禅。證到叁禅離喜妙樂地,叁禅的快樂又超過二禅,但叁禅還是不好,叁禅有風災,所謂風吹叁禅,叁禅的宮殿全都被風吹壞掉,所以希望證到四禅舍念清淨地。四禅雖然證到了,還有這個色身存在,不得自在,所以欣求空的境界。思惟空的境界,經過一段時間,空定現前,證到空無邊處定的境界。

  

  達到空無邊處定,這時只見一片空寂。繼續再修,知道這個空是自己的想念、執著,是由意識分別所産生出來的,並不是真正的空,所謂心生則法生。我們這念心想到什麼,達到專注的境界,馬上這個境界就會現前,白天想什麼,晚上就夢什麼,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,在佛法中來講即是「心生則法生」。心裏面想一個東西,馬上心當中就落下一個影子,繼續想,這個影子就成了種子,這種子在八識田中根深蒂固。所以這裏的空是意識顯現出來的,不是另外有一個空。

  

  既然這個空是意識想出來的,就思惟識心周遍一切,當心與識法相應,就稱爲識無邊處定。證到識無邊處定,知道識心沒有邊際,若心緣無邊,則緣多易散,故知唯有無心識處才是真實,于是便靜息識心,與無所有相應,故稱爲無所有處定。無所有,就是無想,但與色界的無想天不同,因爲此天無色身的存在,且定力更深。進一步思惟,若只是無想,則如木石無知;若有想,則仍是識心分別;于是這念心就安住在非有想和非無想之境,就稱爲非想非非想處定。這個定修成功,當色身壞掉時,馬上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。所以了解了,「上至非想處」,就算是生到非想非非想處這麼高的一層天,有八萬大劫的壽命,還只是一個定,定散了,一樣是隨業流轉,還是免不了要被無常所吞。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如此,其他的天也是一樣,免不了無常。

  

  「下至轉輪王」,在佛經裏記載有轉輪聖王,是人間最尊最貴的,超過現在的總統。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以前,也成就轉輪聖王這一種功德,所以假使釋迦牟尼佛不出家,在人間就有轉輪聖王的果報。爲什麼稱爲轉輪聖王?「轉」是旋轉的意思;「輪」是輪寶的意思;因爲轉輪聖王坐在輪寶上面,能夠飛行天下,巡察天下所有一切是非善惡,依名昭德,就稱爲轉輪聖王。不過,轉輪聖王福德也有深淺的分別,依次爲金輪聖王、銀輪聖王、銅輪聖王和鐵輪聖王。由于轉輪聖王的福報不一樣,所統治天下的大小也不同,但不管是金輪王、銀輪王、銅輪王和鐵輪王,最後還是爲無常所吞。

  

  輪王有「七寶鎮隨身」,七寶是他的福報所感應。第一、金輪寶,轉輪聖王坐在輪寶上面飛行四天下,降伏魔亂,來鎮衛國土。第二、白象寶,這象是六牙白象,其毛純白,牙七寶色,力能飛行;轉輪聖王乘坐在白象寶上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