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老病死,最直截了当的,就是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;因为这念心性、觉性,没有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,没有出入息,没有贪瞋痴,所以要安住在实相、安住在觉性上面,就能脱离无常,这就是顿悟法门。
明白顿悟法门,是一个最大的福报;否则就要依据渐修,八万四千法门都属于渐修法门,像四无量心、七周缘慈,乃至于修戒、修定、修慧、修六波罗蜜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,这些都是属于方便法门。顿悟法门,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。顿悟为什么有这些好处?因为顿悟是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心、性都是本具的,没有生,因为没有生,所以就没有死。
所以,佛法是告诉我们一个遵循的方向,方向找到了,依着方向继续努力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。这一段就是说明世间上所有一切都是无常,无论是正报、依报,无论是五阴世间、器世间、众生世间,最后通通都要受这无常的逼迫,没有哪一件事情不是无常。佛就告诉我们要脱离无常,只有契悟到真空,契悟这念心性,或者是修证到菩提、修证到涅槃,就有常乐我净四德,就不是颠倒,就脱离无常剎鬼。所谓「有形皆归坏,不灭为真空,但见曹溪水,门前坐春风。」达到不生不灭、不去不来、不生不死,就是最究竟的脱离无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四)940327
上至非想处,下至转轮王,七宝镇随身,千子常围繞。
如其寿命尽,须臾不暂停,还漂死海中,随缘受众苦。
这一段,举出三界当中种种无常的事实,说明所有的一切众生都受无常的吞蚀,没有任何一个众生能够脱离无常。如果要脱离无常,就要修真实法,什么是真实法?四谛法门就是真实法。能够断惑证真,证到阿罗汉果,就能够除热得清凉,证到涅槃的境界,就能灭诸烦恼,这样就能脱离无常。
「上至非想处」,非想处是在无色界当中最高的一层天,这个世界有欲界六天、色界十八天、无色界四天。无色界四天,在没有生天以前修的是定,称为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是正在修定;定力修好以后往生,就生到空无边处天、识无边处天、无所有处天,最高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,这是无色界的四天,称为四空天。所以非想非非想处天,是三界当中最高的一层天,即使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定力散了,还是要轮回三界。
以前有一位郁头兰弗仙人,已修成非想非非想处定,这是四禅八定当中最高的层次,有一回,从山上飞到皇宫应供。因为证到仙人的境界,看起来仙风道骨,所以皇后看到这位仙人,很可敬,也很可爱。在古印度不但对于佛恭敬,而且对于修行的人,乃至于外道都是很恭敬,所以郁头兰弗仙人在皇宫里应供,皇后以五体投地礼顶礼仙人,顶礼的时候,就碰触了仙人的脚,当时仙人起了欲爱心,定力就散掉、退失了。定力退失,神通就失去了,只好慢慢走回山上。郁头兰弗仙人觉得自己修了这么久的禅定,结果遇到皇后一摸脚,定力就散失,神通也没有了,觉得很惭愧,就发大愿,要赶快重新修禅定。
所以佛法讲戒、定、慧,要持戒清净,然后修禅定,这样定当中就有慧,有慧就能断除烦恼,烦恼断除就没有退失的问题。如果只有定,而没有慧来断除烦恼,只是暂时用禅定的功力把烦恼伏下去,犹如石头压草一样,定散掉了,烦恼遇缘就现前,又在三界当中轮回。
郁头兰弗仙人重新开始修禅定,因禅定退失,坐也坐不住,心当中起烦恼,但一定要修,不修没办法生到天上,所以继续发愿、修定。仙人到深山里打坐,听到鸟雀的叫声,乃至于野兽的咆哮,就觉得很烦恼,心想:这些鸟雀、野兽,老跟我作对。一般人有了烦恼,总认为任何事都在跟自己作对。于是郁头兰弗仙人就离开山林,找一个没有野兽、雀鸟的河边打坐。一坐下来,虽然没有鸟兽的声音,可是,河里面有鱼,这些鱼在水当中跳来跳去,又发出声音。所以,郁头兰弗仙人气得不得了,心想:「在山上打坐,鸟雀、野兽来找麻烦;水边打坐,鱼也来找麻烦。」心当中起烦恼、生无明,就起了恶念:「这些鸟兽和鱼实在可恶,将来一定要把你们赶尽杀绝。」后来,郁头兰弗仙人离开了水边,找到一个山谷,这山谷里面没有鸟、没有兽、也没有鱼。
所谓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。终于,郁头兰弗仙人又修成了非想非非想处定,将来就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这在三界中是最高的一层天,寿命也是最长的,有八万大劫的寿命。有一次,释迦牟尼佛就说:「郁头兰弗仙人虽然把定修好了,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,很可惜,将来八万大劫到了,禅定散掉,就要堕入畜生道。」为什么会堕入畜生道?因为郁头兰弗仙人发了毒誓,要把鸟、兽和鱼赶尽杀绝,有这种报复心,所以在天上的天福享尽,最后还有余报,就堕入了飞天狐。狐狸会飞,是因为过去修禅定所剩余的福报,所以有神通会飞,可是他心当中有畜生道的业,就堕入狐狸,称为飞天狐。
明白了,就知道三界当中连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,都是不可靠的,最后还是要堕落。所以修禅定,假使三禅修成,不贪着三禅的快乐、境界,马上这念心又净化了,净化到四禅舍念清净地。知道四禅上面有四空天,这时候觉得四禅是不错,可是还有色身存在,讨厌这个色身,所以希望把色身空掉,得到空的境界。在四禅中起了这么一念,马上就看见空的境界,这种空是心当中想出来的,所以法从心生。希望不要这个身体,希望见到空,而不是佛法里用思惟的方法,来证到缘起性空,证到诸法空相,他不是证到这种空,而是希望得到空。
修四禅八定的方法是「上欣下厌」。上欣,是希望得到上界的禅定;下厌,是讨厌下界的苦难、苦障。「下厌苦粗障,上欣净妙离」,就是讨厌人间,觉得人实在是苦、粗、障;身也苦,心也苦;心也粗,身也粗,讲话也粗,因粗因苦而成障碍。所谓修四禅八定,就是这二个口诀,「下厌苦粗障,上欣净妙离」,所以称为六行观,六是指苦、粗、障、净、妙、离这六法。修净土,也是根据这个道理来修的,讨厌这个五浊恶世,希望证到禅定,得到三昧,要生到极乐世界,极乐世界不是苦、粗、障,而是净、妙、离。离什么?离开苦、粗、障。障,有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。由于讨厌这个世间,向往极乐世界,慢慢心定了、静了,法从心生,极乐世界就会现前,还是心所产生的一个境界。
所以,四禅八定是依据上欣下厌这六行观来修,离开了欲界,证到初禅离生喜乐地,离开欲界的苦粗障,而得到初禅,产生一种快乐。初禅还是不究竟,初禅有火灾,就希望证到二禅定生喜乐地。证到了二禅,还是不好,因为二禅有水灾,将来大三灾的水灾一来,天上的宫殿都会被破坏,所以不贪着二禅的境界,希望证到三禅。证到三禅离喜妙乐地,三禅的快乐又超过二禅,但三禅还是不好,三禅有风灾,所谓风吹三禅,三禅的宫殿全都被风吹坏掉,所以希望证到四禅舍念清净地。四禅虽然证到了,还有这个色身存在,不得自在,所以欣求空的境界。思惟空的境界,经过一段时间,空定现前,证到空无边处定的境界。
达到空无边处定,这时只见一片空寂。继续再修,知道这个空是自己的想念、执着,是由意识分别所产生出来的,并不是真正的空,所谓心生则法生。我们这念心想到什么,达到专注的境界,马上这个境界就会现前,白天想什么,晚上就梦什么,所谓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」,在佛法中来讲即是「心生则法生」。心里面想一个东西,马上心当中就落下一个影子,继续想,这个影子就成了种子,这种子在八识田中根深蒂固。所以这里的空是意识显现出来的,不是另外有一个空。
既然这个空是意识想出来的,就思惟识心周遍一切,当心与识法相应,就称为识无边处定。证到识无边处定,知道识心没有边际,若心缘无边,则缘多易散,故知唯有无心识处才是真实,于是便静息识心,与无所有相应,故称为无所有处定。无所有,就是无想,但与色界的无想天不同,因为此天无色身的存在,且定力更深。进一步思惟,若只是无想,则如木石无知;若有想,则仍是识心分别;于是这念心就安住在非有想和非无想之境,就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。这个定修成功,当色身坏掉时,马上就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。所以了解了,「上至非想处」,就算是生到非想非非想处这么高的一层天,有八万大劫的寿命,还只是一个定,定散了,一样是随业流转,还是免不了要被无常所吞。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如此,其他的天也是一样,免不了无常。
「下至转轮王」,在佛经里记载有转轮圣王,是人间最尊最贵的,超过现在的总统。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以前,也成就转轮圣王这一种功德,所以假使释迦牟尼佛不出家,在人间就有转轮圣王的果报。为什么称为转轮圣王?「转」是旋转的意思;「轮」是轮宝的意思;因为转轮圣王坐在轮宝上面,能够飞行天下,巡察天下所有一切是非善恶,依名昭德,就称为转轮圣王。不过,转轮圣王福德也有深浅的分别,依次为金轮圣王、银轮圣王、铜轮圣王和铁轮圣王。由于转轮圣王的福报不一样,所统治天下的大小也不同,但不管是金轮王、银轮王、铜轮王和铁轮王,最后还是为无常所吞。
轮王有「七宝镇随身」,七宝是他的福报所感应。第一、金轮宝,转轮圣王坐在轮宝上面飞行四天下,降伏魔乱,来镇卫国土。第二、白象宝,这象是六牙白象,其毛纯白,牙七宝色,力能飞行;转轮圣王乘坐在白象宝上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