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忏悔,但找不到當事人,所以面對佛像,或是面對法師,都是面對面,所以要兩個人。兩個人下面是一個非字,非字下面是一字,非就代表心當中有煩惱,做了種種的過失,既然是有這種種過失,就要一心痛改前非;右邊是一個戈字,就是一把刀刺到心當中,這很痛;所以,過去造了惡業,心中悲痛的不得了,如刀刺心的一心痛改前非,這樣子忏悔,就能消罪、滅罪,「忏」字就有這些道理。
悔字,一個心字,一個每字,意指每時每刻都要忏悔,念茲在茲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這樣就真正是忏悔的意思了。這樣去理解就是消文,就把「忏悔」二字消掉了,馬上能心領神會,所以就知道這消文很有道理。
消文之後是釋義,不要依文解義,還要進一步的解釋,就是依名昭德,來解釋經中的意義。這個意義,有真谛、俗谛,還有中道第一義谛,看看經義是歸屬于哪一種?消文、釋義之後是顯理,這個理是什麼理?有真空、有實相、有菩提和涅槃,也有事,也有理。顯理,就是看看這部經顯出的是哪一種道理出來。
舉證,這部經的道理這麼好,是否有人根據這個道理去修證過?要舉出證明來。找一個曆史上的公案,證明某某法師、某某大德依據這個道理去修行,結果真正是成道證果了。例如佛講四谛也是如此,叁轉四谛,佛也是依著衆生根機來叁轉四谛。上根的人,只要一講,馬上就契悟;下根的人,除了講以外,還要舉證,說明這些都是很真實的。
消文、釋義、顯理、舉證,這些通通都能夠了達了,最後還要勸修。勸,就是勸導大衆,這道理這麼好,古人依據這個道理修行,成菩薩了,大衆要有信心,如果我們也根據這個道理來用功、來修行,一定可以增福、可以增壽,也可以成道、證果。依據這些原則來講經、講開示,乃至于寫一篇文章,不僅架構完整,內容也很充實。所以現在根據祖師五法來講經,是最適合于現代人,如果是學術研究方面,則要用五重玄義解釋。
明白了講經的這一些原則,再來了解《佛說無常經》,這個經題的大意。佛是能說之人,說什麼呢?無常,這部經是講無常的道理。無常,有大期無常、中期無常、小期無常、生滅無常。何謂大期無常?整個世界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,這是一大期無常;這一大期裏,不管是動物、是植物,最後都要歸于死亡。人有生老病死,動物也有生老病死,植物也有生老病死,這樣去觀無常,明白了無常,就知道要用功;假使不知道無常,一天到晚悠悠忽忽,得過且過,心裏看這個不順眼,看那個不順眼,只知道往外看,不知道往內看;如果能往內看,用功都來不及。我們這念心有生住異滅四相,心也是無常。時時刻刻念念不斷,前念後念,後念前念,始終是生生滅滅,所謂「諸行無常」,所以這部經就是講無常的道理。
在中國有句俗話:「天有不測之風雲,人有旦夕之禍福」。原本好好的,忽然一下病了、或是死了,這就是無常。不管任何人,都逃不過無常,所以稱爲無常殺鬼。任何一個人,都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除非是證到禅定,悟了實相,才能脫離無常。所以,這部經就告訴我們,一切世間是無常,一切人也是無常,所有一切都是無常。最後,要在無常當中契悟真常,真常就是涅槃。在《無常經》中,佛就是說這些道理。
經,是共通的名字,一般有貫、攝、常、法的解釋,任何一部經都包含有這些道理。何謂「貫」?貫就是把它連貫起來。以前的經,是以竹片一塊一塊的連串起來;印度有貝葉真經,是用貝葉樹的葉子寫的經,一片、一片用線連接起來,所以過去的經,又稱之爲線經。除了在事上講,還有理,一個字不能稱爲經,一個字沒有什麼意思。一個個字串起來,就稱爲一句,所以這一句是由一個字、一個字連貫、串連起來的;一句還是不能夠完全說明經上的道理,所以又把每一句連串起來,一部經從開始一直到最後,都是由一句一句連串起來的。有了句,還要成段;有了段,還要成章、成節。所以,在理上也是一字、一句、一段這樣串連起來的,就稱之爲經。所以貫,有貫串的意思。
何謂「攝」?經裏面的文字既然是貫串起來了,而且已一張、一頁的把它裝訂成冊,就成了一部經,或者是一部論、一部書。每一部經都有理上的貫串、事上的貫串的意義存在。貫串以後,再看看這一部經的內涵是否能攝受衆生。攝的意義,是上要與諸佛所說的道理相契,下要普度衆生,要攝受衆生的根機。假使一部經沒有攝受衆生根機的道理、方法,這部經就失去它的意義。雖然是攝,而且還要與佛所說的道理是相應、相符合的。
像這部《無常經》,確確實實有貫、有攝,和佛講的道理是相應的,佛告訴我們: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就是證明這部經是符合佛講的,也是攝受衆生的根機。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是無常,身體是靠不住的,所以有一句俗話說:今天穿了鞋子,明天不知道穿不穿?這就是在說明無常。今天這一口氣存在,明天起床時,這一口氣存不存在還不一定,這就是無常。所以這一部經,是上契諸佛所說之理,下應衆生所度之機。無論大乘、小乘一定要知道無常,假使不知道無常,修行學佛絕對不會有成就。因爲每天悠哉悠哉,混來混去,過一天算一天;如果知道無常,就會廣集福慧資糧,現在不廣集福慧資糧,等到明天可能動都不能動了,念佛也不能念,誦經也不能誦,打坐也不能打,拜佛也不能拜,做功德也沒辦法做。明白無常的道理,修行都來不及了,就會知道要趕緊把握現在,積極建功立德,廣集福慧資糧。
何謂「常」?不因爲時間、空間的變化,這部經就受影響。這一部經從過去到現在,從現在到未來,這當中的真理都是實實在在的,是曆古今、曆百世而常新,這就是「常」。無常的道理從過去到現在都存在,從開天辟地到現在,有沒有過去的人到現在還存在的?沒有,因爲人也是無常。不要說是從過去開天辟地,所謂「一朝天子一朝臣」、「滄海桑田」,無常的現象馬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,所以這就是攝受衆生,一切都是無常,要趕快發心,修福德、修智慧,建功立德,廣集福慧資糧。無常,就是常理,它是不變的,不管是中國人、外國人,這些道理都是實實在在的,誰也推翻不了。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會一天過一天,虛度一生。
法,是一個軌則,說明人生有這一個軌則,根據上面這些道理去用功,就能了解人的生命、生活與生存,自然而然就找到這麼一個軌則。上面所說,就是這部經所顯示的道理,有貫、攝、常、法這四種真義。如果身口意叁業,依據這些道理來起心動念,來作爲,就能夠使我們到達涅槃,脫離無常。
「經」還有一種解釋,經者,徑也,就是道路。人生總是要找一條路,找一條什麼路呢?找一條大路、光明的路、一條直接的路,而不是小路、黑暗的路,也不是遠路。《無常經》告訴我們一條菩提涅槃的大道,這就是一條直路、大路、一條光明的正路。明白這些道理,就知道《無常經》裏面所講的,都是最真實的道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叁)940109
釋人題
經題明了了,進一步,研究這部經究竟是何人翻譯的?這一部經是由義淨大師所翻譯。義淨大師是唐朝時代的人,俗姓張,名文明,出家法名爲釋義淨。義淨大師非常仰慕唐玄奘大師和東晉法顯大師的高風、修行,因爲受他們的影響,所以,也前往印度取經。
義淨大師到印度取經的過程,曆經種種艱辛,學成以後,在回來的途中又是經過一番辛苦。傳記中說,義淨大師要把經取回來時,所搭乘的船在海上忽然遇到飓風,也就是現在所謂的臺風。這風和浪實在很大,船都快要翻了。當時,船上有一位邪知邪見的人講:「我們今天如果翻船,一定是有原因的,因爲我們當中有一位出家衆,和我們都不一樣,而且這一位出家衆運載了很多的佛經,如果把這位出家衆和佛經丟到海裏去祭拜海龍王,這條船一定不會翻船,大家就都能保全性命。」
義淨大師千辛萬苦取了很多經,乃至于佛像、舍利,好不容易要回到中國了,還要曆經這些辛苦。幸虧,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,當中有一位護法居士,不但了達佛法,又學了一身的武功,就站出來說:「你們要把這位大師和佛經扔到海裏面去,可以!你們要有這個能耐,先把我扔到海裏面去。」這位居士站出來這麼一說,就降伏了這一次的魔難,義淨大師才得以通過這一關。
義淨大師艱辛求法的一番辛苦感歎,由他所寫的一首詩得以窺見,「晉宋齊梁唐代間,高僧求法離長安,去人成百歸無十,後者安知前者難。路遙碧天唯冷結,沙河遮日力疲殚,後賢如未谙斯旨,往往將經容易看。」這確確實實是他這一生求法的寫照。「去人成百歸無十」,一百個人到西天去取經,能回到中國來的不到十個人,確實是如此的。以義淨大師來說,原先跟他一起去取經的同參道友一共有叁十多位,都想到印度去取經,跟著義淨大師一齊走,結果要上船的時候,只剩義淨大師一人,由此可知,這當中曆盡了多少的千辛萬苦!
我們現在能夠看到這部經,實在是很有福報、很幸運。如果我們自己還不知道這些道理,不知道是個福報,不知道珍重,自己實在是空度一生。古人對于佛經是非常的尊敬、恭敬,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家性命,都要修行、求法、弘法,及印經、流通經。所以過去古德有這些成就,有種種的感應,都是由于有這種至誠恭敬心和大悲大願心,才能成就功德,成就自己的道業。義淨大師寫的這首詩,實在是很好,希望大衆把它背下來,多多去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