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解,這樣無形當中,就能得到義淨大師的這一種加持。

  

  其實,加持是靠自己的信心所産生出來的;我們對義淨大師很崇敬、很向往,乃至于恭敬,無形當中就得到他的加持。這就如同孔子夢見周公,見舜于羹,見堯于牆,因爲孔子時時刻刻思慕于堯、舜、文、武、周公之道,所以他晚上作夢都夢到。自己對哪一位佛菩薩,能夠産生恭敬心,自然與這位佛菩薩的願力、乃至于他的功德相應。一方面是佛、菩薩、祖師有其願力,我們自己也有這種願行,然後因緣相遇、因緣和合,所謂感應道交,也會作一個好夢;如果連這種好夢都沒有作過,就證明自己道心還不具足;所以,更要發大道心,更要發大願。

  

  唐朝是中國的黃金時代,無論是政治、經濟、人文、乃至宗教,宗教是以佛教作爲代表,都是成就最多的時代。像唐太宗時代,有唐僧玄奘大師,還有他的弟子,前前後後,都有聖僧、高僧輩出。義淨大師也是受了這個時代的熏染,同時也是過去發大願,今生乘願再來的一位菩薩。義淨大師是在武則天時代,從印度留學回到中國。因武則天是一位信佛教、護持佛教的大護法,當時帶領了文武百官和皇親國戚,親自來迎接義淨大師;之後義淨大師受武則天護持,所以譯了很多佛經。在中國的譯經史中,鸠摩羅什大師、真谛叁藏法師、唐玄奘大師和義淨大師,四位對中國佛經的翻譯很有貢獻,共稱爲四大譯經家。關于義淨大師其人其事大衆可以多去了解,他的因緣,他的修行,乃至爲佛教的貢獻,是大衆能夠學習、仰慕的對象。所以,要多看高僧傳,多了解古德們的出家修行、發心,我們無形當中也會受到他們的熏陶,也能夠得到法益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40116

  

  

  歸依佛寶

  

  《無常經》一看經題,就知道裏面所講的是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。」的道理,藉由無常而了知不生不滅的涅槃是有常。一般人不知道一切是無常,所以拼命在名利、財色、權勢當中追逐,到最後老病死苦現前,才知道無常,已經來不及了。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知道一切世間是無常的,月有陰晴圓缺,人有生離死別,沒有那一件事情是恒常的。既然是如此,所以必須了達無常,從了達無常當中去追求一個常,一個不生不滅、不變的境界,就是涅槃。只有涅槃才是沒有生滅,只有入到涅槃,入到實相當中,才能脫離無常的苦難。

  

  《無常經》又稱爲《叁啓經》,何謂「叁啓」?無論是發心的、或者是菩薩、佛的弟子、乃至于羅漢,要編輯一部經,在沒有講到正文前,先要啓請叁寶,希望叁寶慈光加被,例如《大乘起信論》,馬鳴菩薩也是要啓請叁寶。叁啓,就是啓請叁次,一次是啓請佛,其次是啓請法,再其次是啓請僧,分別啓請共有叁次,所以稱爲「叁啓」。分別啓請之後,最後就是總啓請,《無常經》中:「稽首總敬叁寶尊,是謂正因能普濟,生死迷愚鎮沈溺,鹹令出離至菩提。」這就是總啓請。前面是各別啓請佛、法、僧,一共叁次;各別啓請完之後,再一次總啓請叁寶。所以,這一段文分成二段,一段是分別啓請佛、法、僧,最後一段總結,是啓請總敬叁寶尊。

  

  信佛、學佛的佛弟子,啓請如來,乃至于佛法僧叁寶的目的,是祈求叁寶加被,另外是代表我們的恭敬心。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恭敬心、虔誠心,希望事情能做得很好、很完美,但恐怕會有疏漏,所以啓請叁寶加被,讓事情一定能做的很好。《無常經》也是基于這個道理,恐怕這部經有缺失或有疏漏的地方,所以在集結這部經時,先禮請叁寶,一是恭敬,一是慈悲加被,目的是在這裏。

  

  「稽首歸依無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,爲濟有情生死流,令得涅槃安隱處。大舍防非忍無倦,一心方便正慧力,自利利他悉圓滿,故號調禦天人師。」

  

  這一段是啓請佛寶,贊歎佛寶有這些心願、有這些因緣、有這些功德。「稽首歸依無上士」,稽首就是頂禮跪拜的意思,首就是頭部。佛法上的禮節,有問訊禮和最敬禮。問訊禮,我們見到人要問訊,問訊分成叁種層次,如果是平輩,就合掌微笑,說聲「阿彌陀佛」;如果對方戒行比我們高,就要先對他行彎腰十五度的問訊禮,說句「阿彌陀佛」;如果對方是我的師長,對他的德業非常崇敬,在路上不方便禮拜,就行九十度的問訊,這就是一種禮節。這個地方不是問訊禮,而是稽首歸依,就是以最恭敬、最虔誠的心來歸依無上士;歸依,就是歸命。就是我對這位佛或菩薩,乃至于德行高超的修行者,崇拜的五體投地,就是要稽首歸依。這裏所講的是要歸依誰呢?不是普通的人,也不是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而是無上士。

  

  何謂「無上士」?無上士是相對于有上士而立的。一個人叁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,無論是從他因上的發心,或果上的成就,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過他,就是無上。在因上發了大心、大願,悲智願行,例如地藏王菩薩發的大願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衆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這個願就是無上,有的人連念都不敢念,就證明心量狹小,願力不夠廣大。佛,要度盡一切衆生,所以生生世世在叁界、六道當中來來往往,普度衆生,這個願心很廣大;在因當中的修行,修一切善無善不修,斷一切惡無惡不斷,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不度,所以,在因當中佛的願行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,也是無上;在果當中,佛的智慧、慈悲、定力,乃至種種的德行,也是沒有一個人能夠超越,都是無上。所以,佛就稱之爲無上士。

  

  何謂「有上」?無論是德行、智慧已有很高的標准了,可是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還是有人超過自己,還有比自己高明的人,這就不是無上,所以稱之爲有上。佛,無論是他的因行、果行,乃至于佛已經契悟了這念心,誰也沒有辦法超越這念心;達到最圓滿、最究竟的境界,就稱之爲無上士。士,就是修行的人、有學問的人,乃至于修道的人,例如觀音菩薩稱爲白衣大士,所以,「士」是一個通稱。但是無上士,只有佛才擔當得起這個稱謂。

  

  稽首,是佛法上的最敬禮,又稱爲五體投地禮。所謂「五體投地」,就是我們的頭部,另外兩個手反掌過來,再加兩個膝蓋接觸到地上,稱之爲五體投地。因爲如來無論是因行、果行,都能夠達到最高的境界,所以,我們對如來佛崇拜的五體投地。這表示我們對如來佛最至誠的恭敬,也代表我們身業的清淨。

  

  歸依,就是歸命,代表我們真正是虔誠、恭敬地發了歸命的心,用生命至誠地依靠到佛。如此的發心,所造的業障都會消除,所謂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業障,消除一分業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業障,增加十分福德和智慧。所以,智慧、福德不是求來的,而是從因當中努力得來的。「稽首歸依無上士」,一方面拜佛,屬身業;二方面心中恭敬,是意業;叁方面口中稱頌、贊歎,是口業;這樣就能達到身口意叁業清淨,叁業清淨就能與佛心相應,就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。

  

  有些人看了佛經,知道很多道理,就不想歸依了,認爲出家衆知道的自己也知道,甚至于自己還知道的更多;另外,看到佛經上說「心即是佛」,便依文解義,認爲出家衆有心,自己也有心,既然大家都有心,自己也不一定要歸依你。所以,就對大衆說,修行學佛不一定要歸依,心即是佛,自己歸依自己就好了。可是自己這念心始終在妄想、顛倒、糊塗當中,念念遷流,作不了主,怎麼歸依自己?很難的一件事。既然是很難,所以先要從外面的歸依,來使心安定。稽首,身業清淨、口業清淨、意業也清淨,藉由外面的境界來磨煉、啓發、提升自己,最後做到了,我們這一念心真正是歸于自心,歸于自性菩提了。假使沒有外面的歸依,只是口說,自己歸依自己,心中有佛就好,可是心中這念清淨心、平等心、不動心,始終不現前,是沒有辦法歸依自己這念自性天真佛。所以,我們要了解歸依,先歸依外在的叁寶,就是這個道理。明白了之後,要歸依自己的自性叁寶,先從外面的歸依開始。我們看集結《無常經》的這位尊者就知道,已證悟的尊者,他還是要啓請叁寶、贊歎叁寶慈光加被,就證明外面的歸依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歸依,爲什麼要叁歸,而不是四歸或二歸呢?叁歸是個譬喻,比喻出了叁界。佛經中譬喻好象獵人獵兔子一樣,槍聲一響,兔子嚇得趕快要逃命,馬上就跳一步,第一跳就譬喻第一歸,脫離了獵人的槍口,把性命保持住了。就像我們被無常殺鬼,逼到最後生命一定要結束,到最後是黃土一抔,歸依了,有叁寶作依靠,就把法身慧命保住了。但是,恐怕獵人再追來,所以再跳一步,就是第二歸。第一歸,脫離獵人的槍口,也就是脫離了無常;脫離了無常的槍口,但是還在心驚膽跳,身心都還不安定,所以找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,趕快再跳一步,這是第二歸,第二歸脫離了驚慌恐怖。可是還不是最好的安身立命處,所以,兔子又跳第叁跳,找到一個最好的窩。這個窩,不但脫離了獵人的槍口,也脫離了驚慌恐怖,安定平穩,這就是叁歸依的意義。

  

  《無常經》、《起信論》,都有贊歎佛、法、僧叁寶,祈求叁寶慈光加被,因爲自己還沒有到達如來佛這種境界,所以還是要祈求如來的慈光加被。關于叁歸的好處實在很多,在佛經裏,有很多這類公案。蘇東坡贊歎叁寶,有很多的意義,他說:「滔滔苦海內,叁寶爲舟航;炎炎火宅內,叁寶爲雨澤;冥冥大夜中,叁寶爲燈塔。」說明歸依叁寶就如同在苦海中找到舟楫、黑暗中找到光明,在炎熱中獲得清涼,有這些好處,所以歸依叁寶是一件大福報、大功德。最後要由外面的叁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