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常经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解,这样无形当中,就能得到义净大师的这一种加持。

  

  其实,加持是靠自己的信心所产生出来的;我们对义净大师很崇敬、很向往,乃至于恭敬,无形当中就得到他的加持。这就如同孔子梦见周公,见舜于羹,见尧于墙,因为孔子时时刻刻思慕于尧、舜、文、武、周公之道,所以他晚上作梦都梦到。自己对哪一位佛菩萨,能够产生恭敬心,自然与这位佛菩萨的愿力、乃至于他的功德相应。一方面是佛、菩萨、祖师有其愿力,我们自己也有这种愿行,然后因缘相遇、因缘和合,所谓感应道交,也会作一个好梦;如果连这种好梦都没有作过,就证明自己道心还不具足;所以,更要发大道心,更要发大愿。

  

  唐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,无论是政治、经济、人文、乃至宗教,宗教是以佛教作为代表,都是成就最多的时代。像唐太宗时代,有唐僧玄奘大师,还有他的弟子,前前后后,都有圣僧、高僧辈出。义净大师也是受了这个时代的熏染,同时也是过去发大愿,今生乘愿再来的一位菩萨。义净大师是在武则天时代,从印度留学回到中国。因武则天是一位信佛教、护持佛教的大护法,当时带领了文武百官和皇亲国戚,亲自来迎接义净大师;之后义净大师受武则天护持,所以译了很多佛经。在中国的译经史中,鸠摩罗什大师、真谛三藏法师、唐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,四位对中国佛经的翻译很有贡献,共称为四大译经家。关于义净大师其人其事大众可以多去了解,他的因缘,他的修行,乃至为佛教的贡献,是大众能够学习、仰慕的对象。所以,要多看高僧传,多了解古德们的出家修行、发心,我们无形当中也会受到他们的熏陶,也能够得到法益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40116

  

  

  归依佛宝

  

  《无常经》一看经题,就知道里面所讲的是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」的道理,藉由无常而了知不生不灭的涅槃是有常。一般人不知道一切是无常,所以拼命在名利、财色、权势当中追逐,到最后老病死苦现前,才知道无常,已经来不及了。所以我们现在就要知道一切世间是无常的,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生离死别,没有那一件事情是恒常的。既然是如此,所以必须了达无常,从了达无常当中去追求一个常,一个不生不灭、不变的境界,就是涅槃。只有涅槃才是没有生灭,只有入到涅槃,入到实相当中,才能脱离无常的苦难。

  

  《无常经》又称为《三启经》,何谓「三启」?无论是发心的、或者是菩萨、佛的弟子、乃至于罗汉,要编辑一部经,在没有讲到正文前,先要启请三宝,希望三宝慈光加被,例如《大乘起信论》,马鸣菩萨也是要启请三宝。三启,就是启请三次,一次是启请佛,其次是启请法,再其次是启请僧,分别启请共有三次,所以称为「三启」。分别启请之后,最后就是总启请,《无常经》中:「稽首总敬三宝尊,是谓正因能普济,生死迷愚镇沉溺,咸令出离至菩提。」这就是总启请。前面是各别启请佛、法、僧,一共三次;各别启请完之后,再一次总启请三宝。所以,这一段文分成二段,一段是分别启请佛、法、僧,最后一段总结,是启请总敬三宝尊。

  

  信佛、学佛的佛弟子,启请如来,乃至于佛法僧三宝的目的,是祈求三宝加被,另外是代表我们的恭敬心。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恭敬心、虔诚心,希望事情能做得很好、很完美,但恐怕会有疏漏,所以启请三宝加被,让事情一定能做的很好。《无常经》也是基于这个道理,恐怕这部经有缺失或有疏漏的地方,所以在集结这部经时,先礼请三宝,一是恭敬,一是慈悲加被,目的是在这里。

  

  「稽首归依无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,为济有情生死流,令得涅槃安隐处。大舍防非忍无倦,一心方便正慧力,自利利他悉圆满,故号调御天人师。」

  

  这一段是启请佛宝,赞叹佛宝有这些心愿、有这些因缘、有这些功德。「稽首归依无上士」,稽首就是顶礼跪拜的意思,首就是头部。佛法上的礼节,有问讯礼和最敬礼。问讯礼,我们见到人要问讯,问讯分成三种层次,如果是平辈,就合掌微笑,说声「阿弥陀佛」;如果对方戒行比我们高,就要先对他行弯腰十五度的问讯礼,说句「阿弥陀佛」;如果对方是我的师长,对他的德业非常崇敬,在路上不方便礼拜,就行九十度的问讯,这就是一种礼节。这个地方不是问讯礼,而是稽首归依,就是以最恭敬、最虔诚的心来归依无上士;归依,就是归命。就是我对这位佛或菩萨,乃至于德行高超的修行者,崇拜的五体投地,就是要稽首归依。这里所讲的是要归依谁呢?不是普通的人,也不是菩萨、声闻、缘觉,而是无上士。

  

  何谓「无上士」?无上士是相对于有上士而立的。一个人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,无论是从他因上的发心,或果上的成就,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过他,就是无上。在因上发了大心、大愿,悲智愿行,例如地藏王菩萨发的大愿:「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。」这个愿就是无上,有的人连念都不敢念,就证明心量狭小,愿力不够广大。佛,要度尽一切众生,所以生生世世在三界、六道当中来来往往,普度众生,这个愿心很广大;在因当中的修行,修一切善无善不修,断一切恶无恶不断,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,所以,在因当中佛的愿行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,也是无上;在果当中,佛的智慧、慈悲、定力,乃至种种的德行,也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,都是无上。所以,佛就称之为无上士。

  

  何谓「有上」?无论是德行、智慧已有很高的标准了,可是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,还是有人超过自己,还有比自己高明的人,这就不是无上,所以称之为有上。佛,无论是他的因行、果行,乃至于佛已经契悟了这念心,谁也没有办法超越这念心;达到最圆满、最究竟的境界,就称之为无上士。士,就是修行的人、有学问的人,乃至于修道的人,例如观音菩萨称为白衣大士,所以,「士」是一个通称。但是无上士,只有佛才担当得起这个称谓。

  

  稽首,是佛法上的最敬礼,又称为五体投地礼。所谓「五体投地」,就是我们的头部,另外两个手反掌过来,再加两个膝盖接触到地上,称之为五体投地。因为如来无论是因行、果行,都能够达到最高的境界,所以,我们对如来佛崇拜的五体投地。这表示我们对如来佛最至诚的恭敬,也代表我们身业的清净。

  

  归依,就是归命,代表我们真正是虔诚、恭敬地发了归命的心,用生命至诚地依靠到佛。如此的发心,所造的业障都会消除,所谓有一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一分业障,消除一分业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消除十分业障,增加十分福德和智慧。所以,智慧、福德不是求来的,而是从因当中努力得来的。「稽首归依无上士」,一方面拜佛,属身业;二方面心中恭敬,是意业;三方面口中称颂、赞叹,是口业;这样就能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,三业清净就能与佛心相应,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。

  

  有些人看了佛经,知道很多道理,就不想归依了,认为出家众知道的自己也知道,甚至于自己还知道的更多;另外,看到佛经上说「心即是佛」,便依文解义,认为出家众有心,自己也有心,既然大家都有心,自己也不一定要归依你。所以,就对大众说,修行学佛不一定要归依,心即是佛,自己归依自己就好了。可是自己这念心始终在妄想、颠倒、糊涂当中,念念迁流,作不了主,怎么归依自己?很难的一件事。既然是很难,所以先要从外面的归依,来使心安定。稽首,身业清净、口业清净、意业也清净,藉由外面的境界来磨炼、启发、提升自己,最后做到了,我们这一念心真正是归于自心,归于自性菩提了。假使没有外面的归依,只是口说,自己归依自己,心中有佛就好,可是心中这念清净心、平等心、不动心,始终不现前,是没有办法归依自己这念自性天真佛。所以,我们要了解归依,先归依外在的三宝,就是这个道理。明白了之后,要归依自己的自性三宝,先从外面的归依开始。我们看集结《无常经》的这位尊者就知道,已证悟的尊者,他还是要启请三宝、赞叹三宝慈光加被,就证明外面的归依是很重要的。

  

  归依,为什么要三归,而不是四归或二归呢?三归是个譬喻,比喻出了三界。佛经中譬喻好象猎人猎兔子一样,枪声一响,兔子吓得赶快要逃命,马上就跳一步,第一跳就譬喻第一归,脱离了猎人的枪口,把性命保持住了。就像我们被无常杀鬼,逼到最后生命一定要结束,到最后是黄土一抔,归依了,有三宝作依靠,就把法身慧命保住了。但是,恐怕猎人再追来,所以再跳一步,就是第二归。第一归,脱离猎人的枪口,也就是脱离了无常;脱离了无常的枪口,但是还在心惊胆跳,身心都还不安定,所以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,赶快再跳一步,这是第二归,第二归脱离了惊慌恐怖。可是还不是最好的安身立命处,所以,兔子又跳第三跳,找到一个最好的窝。这个窝,不但脱离了猎人的枪口,也脱离了惊慌恐怖,安定平稳,这就是三归依的意义。

  

  《无常经》、《起信论》,都有赞叹佛、法、僧三宝,祈求三宝慈光加被,因为自己还没有到达如来佛这种境界,所以还是要祈求如来的慈光加被。关于三归的好处实在很多,在佛经里,有很多这类公案。苏东坡赞叹三宝,有很多的意义,他说:「滔滔苦海内,三宝为舟航;炎炎火宅内,三宝为雨泽;冥冥大夜中,三宝为灯塔。」说明归依三宝就如同在苦海中找到舟楫、黑暗中找到光明,在炎热中获得清凉,有这些好处,所以归依三宝是一件大福报、大功德。最后要由外面的三…
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获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