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常经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归,来启发我们的自性三宝,所以,归依三宝是有很多的意义。

  

  以下首先说明正信三归:就是明了人有生老病死苦及人人都有佛性,一切佛菩萨是我们的师父,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,要了生死、断烦恼、证菩提,基于这种发心来修行,这就是正信三归。

  

  另一种是结缘三归。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受了三归依,并不知道三归的意义,以为归依了就是学佛。其实,归依只是个开始,等于学生读书一样,办理注册只是取得学生的身份,可以到学校里去读书,并享用学校里的一切设施、环境,但是还没有毕业,还要靠老师的指导。受三归依,只是个开始,要继续用功,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就会认为受了三归就了了。所以,结缘三归,就是虽然过去受了三归,但是对于佛法的道理很模糊,对于修行也没有很深的认识,所以一直也没有办法提升自己;现在有因缘遇到大善知识,所以要另外再受个三归,这就称为结缘三归。求学问要拜师,修行也要拜师,例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拜了五十三位师父,在过去丛林要参访、参学,这也是一种结缘。所以,古人所说:「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」教过我们一个字,乃至当一天我们的师父,都要对他很礼敬,所以,归依就像拜师父一样,以佛为师、以法为师、以僧为师,就称之为结缘三归。

  

  稽首归依无上士,稽首,是代表我们的身业清净,心恭敬是代表意业清净,口念出来是口业清净,当我们念这个经文的时候,就有这三种功德,这样一定能够消除业障、能够得到三宝的慈光加被。藉由对三宝的恭敬,养成恭敬心,之后对于自己的父母、老师,乃至对于主管、长官,也都会有恭敬心。如果平时缺乏恭敬心,甚至于根本就没有恭敬心,要养成恭敬心,也是不容易,就要藉由经常礼佛、忏悔、诵经、念佛,来养成自己的恭敬心。

  

  礼佛也有不同的层次,一个是恭敬礼,以恭敬心来礼;另一个是平等礼,能礼所礼性空寂。假使礼佛时不是恭敬礼,也不是平等礼,而是我慢礼,我慢礼就会遭罪过。礼佛没有恭敬心,如此没有一点好处,例如有人说,礼佛是在运动,假使以运动的心来礼佛,不但得不到福报,而且可能还招罪过。如果是以恭敬心来礼佛,又能消除业障、增长福慧,又能强健身体。就如同吃素一样,有的人是为求身体的健康而吃素;佛法中讲吃素,是基于大慈悲心,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的亲眷、一切众生都有生命、一切众生都有佛性、一切众生都是未来诸佛,所以不忍吃众生肉,以这种心念来吃素,就是一举数得,里面包含无穷尽的意义和功德。所以,归依也是一样的,要有恭敬心,有了恭敬心,就能够产生无量的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40123

  

  

  

  「稽首归依无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」,礼佛拜佛,一方面是忏悔业障,二方面是祈愿三宝慈垂加被,三方面是赞叹三宝的功德。「常起弘誓大悲心」,常起,不是一天打鱼,十天晒网,而是要时时刻刻,念兹在兹,精进不退。弘誓,如来佛过去发了四弘誓愿,要普度众生;大悲心,就是观众生苦,由观众生苦发菩提心,之后才能真正落实四弘誓愿去度众生,如果没有慈悲心,所发的愿,都不够广大,而且也不够落实。我们每一天都应该要发四弘誓愿,「弘誓」就是广大的愿力,要在三宝前,恳切地从心中发出修自利利他的大愿,就称为弘誓。弘誓,要以大悲心为根本,佛经说:「诸佛如来,以大悲心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,而起大悲;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,成等正觉。」如果缺乏大悲心,四弘誓愿可能只是口在发,而不是从心当中发出来。有了大慈悲心,再发宏愿,才真正能落实。

  

  进一步,要了解四弘誓愿是根据四谛法门发出来的。所谓四谛,就是苦谛、集灭、灭谛、道谛。第一个,以四谛法的苦谛发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我们慢慢去观察,所有的众生从早上到晚上,除了心里面念念生灭以外,都是在为名利财色,为自己的情爱、家庭、父母、儿女和事业在努力奋斗。这些都是烦恼因,将来一定是感苦果,而且这样的心量狭小,因为一切都只是为自己着想,都是我执。我们观众生,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种种苦恼,这个世界就像个苦海一样,众生都在生死苦海当中头出头没,所以,我们要发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的愿,来救拔众生离苦,这是依苦谛而发。

  

  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要观众生苦,才发得出来,假使没有了达众生是苦,发不出愿来。有人说:众生苦与我有什么关系?要知道,拔一毛而动全身。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,都是未来的诸佛,所有的众生在这个社会上都是互相依存。假使这个社区都是好人,住在这里就感觉很安定,真正是达到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的境界;如果这个社区里面,有强盗、小偷、绑票勒索者,乃至有赌场,住在这种地方,感觉不安定,品质也很低落。所以,众生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及人格,都有很大的影响,真正是拔一毛而动全身。

  

  尤其整个社会人与人互相依存,所谓天涯若比邻,全世界只要一个地方有灾难和战争,马上台湾就会受影响,从这个角度来看,众生与自己是息息相关。假使整个世界都能够了达佛法的意义,明因果,修善断恶,我们住在哪里都很安定。所以,为了这种利害关系,我们一定要发这个大愿,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,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心。尚且不论一切众生是我们过去的亲眷,即便就眼前的利害关系,我们也希望台湾安定、世界安定,这样住在这个地方也会很安定。住的地方安定,无论是修行、弘法,乃至自己的功德才能成就、道业才能成就。台湾安定、世界安定,做生意、做事业,也才会安定,才有发展。

  

  有的人不敢发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的愿,怕发了做不到,担心自己打了妄语,恐怕佛菩萨会责怪,其实无需这么想。如同我们读书,一定要有个目标:如希望自己大学毕业,如果连这个愿都不敢发,要读到大学毕业也是很难。修行学佛,最重要的是愿心,所谓有愿必成。发众生无边誓愿度,虽然度不尽众生,可能度一半,也不错;度不到一半,度四分之一,也不错。如果连这个愿都不敢发,可能一个都度不了,这就不是菩萨行的根本。深切的去了解四弘誓愿的意义后,一定能够落实发愿。有了愿,就能产生力量,修行就有了方向,所以菩萨是以誓愿持身,于菩提道上就不会退转。所以四弘誓愿中,第一个是依苦谛发众生无边誓愿度。

  

  我们心当中有种种烦恼,集就是一种烦恼,是集合我们过去善业和恶业所造成。因为有烦恼,就要断烦恼,所以发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用什么来断呢?用六波罗蜜,用戒定慧,用种种方法;佛说八万四千法门,都是用来断烦恼的。我们发了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这个大愿,自然就能把烦恼伏下去,因为有愿力,这念心就会产生力量。假使没有发这个大愿,烦恼一来,没有力量,就被烦恼给吞没、给打败,就会退失菩提心,所以愿行要广大。

  

  第三个,是道谛。道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,修八正道,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,要想断烦恼,要想度众生,总是要有一些本事、有一些方法,就如同医生为人治病,总要懂得一些处方、一些脉理才可以。我们内心有这么多的烦恼,外面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,所以必须要发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要发一个大愿,什么法门都要学,所谓菩萨向五明处学,第一个是内明,第二个是外明,外明包括:工巧明、医方明、因明和声明,声明就是要懂得各国的语言,这些都是方法。发了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,无形中心量也会日益广大。

  

  法门无量誓愿学,学这些法门做什么?就是要达到灭谛,也就是要成道,所以根据灭谛来发「佛道无上誓愿成」的弘愿。灭就是寂灭、涅槃。寂灭,就是诸位大众听法这念心达到一念不生的境界,达到这一境界,马上就能禅悦为食。而寂灭涅槃就是禅悦为食当中最高的一种禅悦。我们每天都在发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愿,但要了解佛道有深有浅,在小乘来讲,声闻四果,是佛道、缘觉,也是佛道;菩萨,三贤十地,也是佛道;而最高的佛道,就是如来佛,所以称之为「无上大涅槃,圆明常寂照」,这就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。佛道就是指我们这念心,不管是大乘、小乘,都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,达到不生不灭。烦恼不生,本性不灭,人人都可以做得到,只是众生不知道而已。现在我们了解了,就要检讨自己有没有依据四谛来发四弘誓愿,如果没有,从现在开始,就要依据四谛法门来发四弘誓愿,要「常起弘誓大悲心」。

  

  「为济有情生死流」,就是要普度众生。「济」,就是济度;有情,是有情识、有想念,就是所有一切众生,就称之为有情。如果一个人没有想念、没有情识,就如同木头、瓦块,成了植物人了。生死流,一切众生都有生、老、病、死苦。流,就是一种流向,觉悟了,就是反照自心,就称为入流;没有觉悟的众生,就称为出流,心流到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去了,往外面流转,流转生死、六道,流转三界;在三界当中头出头没,这个地方死掉,又到另一地方去受生,另一地方生了,将来又死,死了又到另一地方受生,始终是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流转不停,流转六道。所以「为济有情生死流」就是要度有情出离生死的苦海。

  

  我们用四弘誓愿度众生不再流转生死,要流到涅槃里去,要「令得涅槃安隐处」。就是指我们这念心要安住在涅槃;安住在涅槃,就是脱离了生死。有很多人听到涅槃,心当中就有些芥蒂,以为涅槃就是死亡,这是错误的观念。涅槃,是寂静、空寂的意思,就是大众听法这念心达到最高的寂灭境界,马上…
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获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