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当中就产生一种禅悦,所以,只有涅槃寂静才是最快乐的,才能够脱离无常。
佛经里面讲,有四种涅槃。四种涅槃:就是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、无住涅槃和自性清净涅槃,自性清净涅槃,又称之为大般涅槃。四种涅槃,是将我们这念清净心、无为心、不动心,分成四个层次,归纳起来,通通叫做涅槃。不管是哪一种涅槃,都是指我们心里一种安定的境界,二方面,是看自己转烦恼、断烦恼到什么程度。想漏尽烦恼,平常就要检讨反省,使烦恼成菩提。从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、无住涅槃到大般涅槃,是指这念心境的层次愈来愈高。不管是证到哪一种涅槃,都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安定,都能够脱离无常。
「安隐」,众生是没有安隐,时时刻刻都提心吊胆。慢慢去观察,众生有的是为名、为利、为财,有的是为家庭、为女儿、为父母,不管是为什么,心始终是安不下来,为什么?因为没有得到涅槃的境界。所谓涅槃,不是死了以后才是涅槃,是现在修行就能够证得的。所谓「涅者不生,盘者不灭,不生不灭,称为涅槃。」就是说,大众听法这念心,烦恼不生、妄想不生,本性寂静无为的这念心不灭。这念心不灭,就像一潭止水,没有一点波浪;有了波浪,就患得患失,就不是涅槃。这念心达到不动的境界了,利衰毁誉等八风吹不动,就是涅槃的境界。
何谓不生?我们心当中有喜怒哀乐、有物欲,有欲爱、色爱,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七情六欲,有种种利害得失,有这些心,心当中就有了波浪。现在我们不受这些环境的引诱,心当中保持不动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就是这念心「不生」。不但佛法讲不动心,孟子也讲四十不动心;苏东坡讲八风吹不动,就证明这不动心是很重要的。不过「不动」,当中仍有层次上的差别。如能做到打坐的时候心不动,但走路的时候会不会起心动念?面对外面种种的境界时动不动?一个是静当中不动,一个是动当中也不动,这就是层次上的差别。更进一步,心像一面镜子一样,没有一点尘垢,如果有了尘垢,这面镜子就失去了光明;我们心当中有了尘点,也会失去心光、智慧之光,乃至于菩提之光、神通之光。如果心当中没有欲爱色爱、没有贪瞋痴慢疑邪见这些烦恼,没有尘垢了,心中就是一片光明,就能产生作用。就像镜子上没有尘垢了,可以照天照地,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;什么东西经过,在镜子里马上看得清清楚楚,而且照过之后,镜子里面,一点东西、一点影子都不留。所以,古人形容这念心,如雀鸟飞空不留痕,一点痕迹都没有;又如雁过寒潭不留影,好象天上的雁子飞过寒潭,飞经过时潭水清楚地反射出影子,飞过了之后,就一点影子也没有。我们这念心真正到达这个境界,就是菩提、涅槃,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,也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。达到寂灭涅槃的境界,就能脱离生死、脱离三界,这个境界没有生老病死苦,是最安定的,所以称之为安隐处。
历史上有一则公案,银山祖师金碧峰修成了三昧,他经常入到定当中,在金碧峰禅师阳寿已尽时,阎王派二个小鬼去捉拿金碧峰禅师。这二个小鬼到处去找金碧峰禅师,都找不到,无法交差,这二个小鬼就去请土地公想办法。土地公告诉小鬼们说:皇帝曾经特别供养金碧峰禅师一个紫金钵,禅师他什么都放得下,就是这个紫金钵放不下,经常要看一看这紫金钵,他现在入定了,但心当中还有一些些挂碍在紫金钵上,你们想办法把紫金钵从桌子上打翻到地下,禅师就会出定,一出定你们就可以找得到他。
二个小鬼就依照土地公所说去作,金碧峰禅师果真因此出定,正当小鬼要带禅师去阎罗王面前时,金碧峰禅师心想,自己修行了几十年,就被这个紫金钵给害了,于是向小鬼说:我这一生都在修行,从来没有做过坏事,到阎王那里没有关系,不过,我还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没有办,现在请个假,很快就回来,把事情处理了,马上就跟你们去。
二个小鬼看金碧峰禅师说得诚恳,就准他的假了。金碧峰禅师知道由于自己心当中起了贪爱,贪爱这个金钵,一下就把金钵扔掉,这就破了最后的法执,破了我法二执,把贪瞋痴慢疑邪见这些烦恼全漏尽,真正是了生死了,于是金碧峰禅师又入定,这定境又较过去的更为提升。
所以,我们心当中,不但是要寂静不动,而且对欲爱、色爱这些烦恼,都要看破、放下,经常检讨反省,心当中有没有欲爱、色爱,有没有瞋恚、嫉妒?经常这样反省检讨,把心中这些垃圾通通过滤的干干净净,没有一点灰尘,这念心就像宝镜一样,能够照天照地,真正达到如鸟飞空不留痕,如雁过寒潭不留影,这念心如明镜当台,胡来胡现,汉来汉现,相来则现,相去则无。古代北方和西方民族的人称为胡人,汉是指我们中国人,比喻这念心到达涅槃的境界,胡人来能看得清清楚楚,中国人来也能看得清清楚,这是形容,什么事情我们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相来则现,相去则无,不管什么相,男女老幼、士农工商学兵,乃至所有一切天仙鬼神,大大小小,经过都看得清清楚楚,但相过去了,心当中一点痕迹都没有。不像现在的人,早上想到的事情,到了明天、后天还在想,牵肠挂肚,有人对不起我,一直都记在心中,这些都是众生境界。到达涅槃的境界,即说即了,即作即了,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」如果知道一切法毕竟空寂,心当中还有什么可挂碍的,禅宗祖师说:「有一些些,还有一些些。」有一些些欲爱、色爱、瞋恚的心念,将来一定还要受生死,有这些烦恼,就是有集,就无法证到涅槃的境界。正如佛经云:「有此则有彼,无此则无彼,此生则彼生,此灭则彼灭。」
这一念心达到毕竟空寂,连空也不执着,到最后像一潭止水、一片明镜一样,这是属于涅槃的境界,就是真正的佛法。涅槃的境界,每一个人都能证得到,可以省视自己是不是往这个方向去走?如果做不到,今生没办法了道,证不到寂静无为的境界,就要先修方便法门,要多做些功德、善事,多在三宝中发大心、发大愿,广集福慧资粮,等到来世再来出家修行,再来证到菩提涅槃。
「稽首归依无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,为济有情生死流,令得涅槃安隐处」,这一段是赞叹如来佛的。如来佛已经证到涅槃的境界,我们现在稽首归依、赞叹、发大愿,希望自己将来,乃至现在一定能够证到涅槃的安隐,要出就出,要入就入,自己出入自在,什么人都找不到自己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有一个法门、有一个境界能够超过涅槃的境界,这个法门就是释迦牟尼佛普度众生的方便说法。例如净土是方便说法,兜率天也是方便说法,主要目的,是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够证到自性菩提涅槃,真正的了生脱死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40130
想要证到涅槃的境界,还要做到「大舍防非忍无倦,一心方便正慧力,自利利他悉圆满,故号调御天人师」。「大舍防非忍无倦」,修行就是要舍,不但要舍,还要大舍。世间上的人也知道,有舍才有得,没有舍就没有得,所以说「舍得」。舍就是布施,是一个因,所谓「舍一得万报」,也就是布施一块钱,可以得一万块钱的果报。布施有财布施、法布施和无畏布施。财又分内财、外财,外财布施,就是外面的财产,如黄金、钞票、种种名贵的珠宝,乃至于房子、土地,这些都属于外财布施。内财,就如我们的身体、头目脑髓,例如释迦牟尼佛过去修菩萨行的时候,舍身喂虎,割肉喂鹰,就属于内财布施。
我们懂得很多的佛法,有大乘、小乘,有渐修、顿悟;乃至于八万四千法门,乃至于世间法、出世间法;都能融会贯通,以佛法修布施,就称法布施。法布施是救人的法身慧命,财布施是救人的生命、身体的健康。如有人没有饭吃,饿了好几餐,所以要布施。但是光有这种布施,没有法布施,是没有用的,为什么呢?俗话说:救人只能救急,不能救贫。道场是以法布施为根本,其他的化缘、行脚托钵赈灾,乃至于捐血,都属于财布施,这些都是方便。最重要的是要法布施,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,都是用自己的生命、财产等等来做布施,目的是希望求无上道。已经证得了无上道,佛陀就不再用财布施,而用法布施,法布施是救人的慧命,是救人的心,也就是从因上去改变人的命运,这才是治本。
许多人不了解,认为财布施才真正是安定社会、对社会有好处。然而真正对社会有好处的,是法布施,法布施就是教育,如果社会没有教育,没有文化,只是追求名利财色,要吃好、住好,拼命在物质上追求,那这个社会将成为禽兽的社会。物质生活是一种刺激,用刺激来满足自己的欲望,就会造成彼此是非、斗争、残杀,到最后世界毁灭、人类毁灭。如果,我们有文明、文化、有佛法,就不会只着重于物质生活的追求,而使人愈走心量愈狭小。佛法是最高的文化与智慧,所以,成立精舍就是大布施,就是大舍。把佛法、佛的智慧,遍植到大众的心里,使每一个人不再迷惑,都能够认识自己,找到人生的方向,所以,这是一种大布施。
过去有一位地主,花了数年的时间兴建社区房屋,后来房子都建好了,银行贷款的手续也通通都办好了,就等着第二天到银行去取现金。可是人算不如天算,就在当天晚上下了大雨,整个社区通通淹水,到第二天,水深将近一公尺高,都没有退过,银行里就止付他的贷款。这个地方是洼地,是淹水的地区,到现在已经好几年,一户也没卖出去。这就是只在物质上追求,而没有从精神、福德上追求,到后来是得不偿失。另外,有一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