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當中就産生一種禅悅,所以,只有涅槃寂靜才是最快樂的,才能夠脫離無常。

  

  佛經裏面講,有四種涅槃。四種涅槃:就是有余涅槃、無余涅槃、無住涅槃和自性清淨涅槃,自性清淨涅槃,又稱之爲大般涅槃。四種涅槃,是將我們這念清淨心、無爲心、不動心,分成四個層次,歸納起來,通通叫做涅槃。不管是哪一種涅槃,都是指我們心裏一種安定的境界,二方面,是看自己轉煩惱、斷煩惱到什麼程度。想漏盡煩惱,平常就要檢討反省,使煩惱成菩提。從有余涅槃、無余涅槃、無住涅槃到大般涅槃,是指這念心境的層次愈來愈高。不管是證到哪一種涅槃,都能讓我們得到一種安定,都能夠脫離無常。

  

  「安隱」,衆生是沒有安隱,時時刻刻都提心吊膽。慢慢去觀察,衆生有的是爲名、爲利、爲財,有的是爲家庭、爲女兒、爲父母,不管是爲什麼,心始終是安不下來,爲什麼?因爲沒有得到涅槃的境界。所謂涅槃,不是死了以後才是涅槃,是現在修行就能夠證得的。所謂「涅者不生,盤者不滅,不生不滅,稱爲涅槃。」就是說,大衆聽法這念心,煩惱不生、妄想不生,本性寂靜無爲的這念心不滅。這念心不滅,就像一潭止水,沒有一點波浪;有了波浪,就患得患失,就不是涅槃。這念心達到不動的境界了,利衰毀譽等八風吹不動,就是涅槃的境界。

  

  何謂不生?我們心當中有喜怒哀樂、有物欲,有欲愛、色愛,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七情六欲,有種種利害得失,有這些心,心當中就有了波浪。現在我們不受這些環境的引誘,心當中保持不動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就是這念心「不生」。不但佛法講不動心,孟子也講四十不動心;蘇東坡講八風吹不動,就證明這不動心是很重要的。不過「不動」,當中仍有層次上的差別。如能做到打坐的時候心不動,但走路的時候會不會起心動念?面對外面種種的境界時動不動?一個是靜當中不動,一個是動當中也不動,這就是層次上的差別。更進一步,心像一面鏡子一樣,沒有一點塵垢,如果有了塵垢,這面鏡子就失去了光明;我們心當中有了塵點,也會失去心光、智慧之光,乃至于菩提之光、神通之光。如果心當中沒有欲愛色愛、沒有貪瞋癡慢疑邪見這些煩惱,沒有塵垢了,心中就是一片光明,就能産生作用。就像鏡子上沒有塵垢了,可以照天照地,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;什麼東西經過,在鏡子裏馬上看得清清楚楚,而且照過之後,鏡子裏面,一點東西、一點影子都不留。所以,古人形容這念心,如雀鳥飛空不留痕,一點痕迹都沒有;又如雁過寒潭不留影,好象天上的雁子飛過寒潭,飛經過時潭水清楚地反射出影子,飛過了之後,就一點影子也沒有。我們這念心真正到達這個境界,就是菩提、涅槃,就是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,也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。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,就能脫離生死、脫離叁界,這個境界沒有生老病死苦,是最安定的,所以稱之爲安隱處。

  

  曆史上有一則公案,銀山祖師金碧峰修成了叁昧,他經常入到定當中,在金碧峰禅師陽壽已盡時,閻王派二個小鬼去捉拿金碧峰禅師。這二個小鬼到處去找金碧峰禅師,都找不到,無法交差,這二個小鬼就去請土地公想辦法。土地公告訴小鬼們說:皇帝曾經特別供養金碧峰禅師一個紫金缽,禅師他什麼都放得下,就是這個紫金缽放不下,經常要看一看這紫金缽,他現在入定了,但心當中還有一些些挂礙在紫金缽上,你們想辦法把紫金缽從桌子上打翻到地下,禅師就會出定,一出定你們就可以找得到他。

  

  二個小鬼就依照土地公所說去作,金碧峰禅師果真因此出定,正當小鬼要帶禅師去閻羅王面前時,金碧峰禅師心想,自己修行了幾十年,就被這個紫金缽給害了,于是向小鬼說:我這一生都在修行,從來沒有做過壞事,到閻王那裏沒有關系,不過,我還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沒有辦,現在請個假,很快就回來,把事情處理了,馬上就跟你們去。

  

  二個小鬼看金碧峰禅師說得誠懇,就准他的假了。金碧峰禅師知道由于自己心當中起了貪愛,貪愛這個金缽,一下就把金缽扔掉,這就破了最後的法執,破了我法二執,把貪瞋癡慢疑邪見這些煩惱全漏盡,真正是了生死了,于是金碧峰禅師又入定,這定境又較過去的更爲提升。

  

  所以,我們心當中,不但是要寂靜不動,而且對欲愛、色愛這些煩惱,都要看破、放下,經常檢討反省,心當中有沒有欲愛、色愛,有沒有瞋恚、嫉妒?經常這樣反省檢討,把心中這些垃圾通通過濾的幹幹淨淨,沒有一點灰塵,這念心就像寶鏡一樣,能夠照天照地,真正達到如鳥飛空不留痕,如雁過寒潭不留影,這念心如明鏡當臺,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,相來則現,相去則無。古代北方和西方民族的人稱爲胡人,漢是指我們中國人,比喻這念心到達涅槃的境界,胡人來能看得清清楚楚,中國人來也能看得清清楚,這是形容,什麼事情我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。相來則現,相去則無,不管什麼相,男女老幼、士農工商學兵,乃至所有一切天仙鬼神,大大小小,經過都看得清清楚楚,但相過去了,心當中一點痕迹都沒有。不像現在的人,早上想到的事情,到了明天、後天還在想,牽腸挂肚,有人對不起我,一直都記在心中,這些都是衆生境界。到達涅槃的境界,即說即了,即作即了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如果知道一切法畢竟空寂,心當中還有什麼可挂礙的,禅宗祖師說:「有一些些,還有一些些。」有一些些欲愛、色愛、瞋恚的心念,將來一定還要受生死,有這些煩惱,就是有集,就無法證到涅槃的境界。正如佛經雲: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,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

  

  這一念心達到畢竟空寂,連空也不執著,到最後像一潭止水、一片明鏡一樣,這是屬于涅槃的境界,就是真正的佛法。涅槃的境界,每一個人都能證得到,可以省視自己是不是往這個方向去走?如果做不到,今生沒辦法了道,證不到寂靜無爲的境界,就要先修方便法門,要多做些功德、善事,多在叁寶中發大心、發大願,廣集福慧資糧,等到來世再來出家修行,再來證到菩提涅槃。

  

  「稽首歸依無上士,常起弘誓大悲心,爲濟有情生死流,令得涅槃安隱處」,這一段是贊歎如來佛的。如來佛已經證到涅槃的境界,我們現在稽首歸依、贊歎、發大願,希望自己將來,乃至現在一定能夠證到涅槃的安隱,要出就出,要入就入,自己出入自在,什麼人都找不到自己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有一個法門、有一個境界能夠超過涅槃的境界,這個法門就是釋迦牟尼佛普度衆生的方便說法。例如淨土是方便說法,兜率天也是方便說法,主要目的,是要使每一個人都能夠證到自性菩提涅槃,真正的了生脫死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40130

  

  

  

  想要證到涅槃的境界,還要做到「大舍防非忍無倦,一心方便正慧力,自利利他悉圓滿,故號調禦天人師」。「大舍防非忍無倦」,修行就是要舍,不但要舍,還要大舍。世間上的人也知道,有舍才有得,沒有舍就沒有得,所以說「舍得」。舍就是布施,是一個因,所謂「舍一得萬報」,也就是布施一塊錢,可以得一萬塊錢的果報。布施有財布施、法布施和無畏布施。財又分內財、外財,外財布施,就是外面的財産,如黃金、鈔票、種種名貴的珠寶,乃至于房子、土地,這些都屬于外財布施。內財,就如我們的身體、頭目腦髓,例如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行的時候,舍身喂虎,割肉喂鷹,就屬于內財布施。

  

  我們懂得很多的佛法,有大乘、小乘,有漸修、頓悟;乃至于八萬四千法門,乃至于世間法、出世間法;都能融會貫通,以佛法修布施,就稱法布施。法布施是救人的法身慧命,財布施是救人的生命、身體的健康。如有人沒有飯吃,餓了好幾餐,所以要布施。但是光有這種布施,沒有法布施,是沒有用的,爲什麼呢?俗話說:救人只能救急,不能救貧。道場是以法布施爲根本,其他的化緣、行腳托缽赈災,乃至于捐血,都屬于財布施,這些都是方便。最重要的是要法布施,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,都是用自己的生命、財産等等來做布施,目的是希望求無上道。已經證得了無上道,佛陀就不再用財布施,而用法布施,法布施是救人的慧命,是救人的心,也就是從因上去改變人的命運,這才是治本。

  

  許多人不了解,認爲財布施才真正是安定社會、對社會有好處。然而真正對社會有好處的,是法布施,法布施就是教育,如果社會沒有教育,沒有文化,只是追求名利財色,要吃好、住好,拼命在物質上追求,那這個社會將成爲禽獸的社會。物質生活是一種刺激,用刺激來滿足自己的欲望,就會造成彼此是非、鬥爭、殘殺,到最後世界毀滅、人類毀滅。如果,我們有文明、文化、有佛法,就不會只著重于物質生活的追求,而使人愈走心量愈狹小。佛法是最高的文化與智慧,所以,成立精舍就是大布施,就是大舍。把佛法、佛的智慧,遍植到大衆的心裏,使每一個人不再迷惑,都能夠認識自己,找到人生的方向,所以,這是一種大布施。

  

  過去有一位地主,花了數年的時間興建社區房屋,後來房子都建好了,銀行貸款的手續也通通都辦好了,就等著第二天到銀行去取現金。可是人算不如天算,就在當天晚上下了大雨,整個社區通通淹水,到第二天,水深將近一公尺高,都沒有退過,銀行裏就止付他的貸款。這個地方是窪地,是淹水的地區,到現在已經好幾年,一戶也沒賣出去。這就是只在物質上追求,而沒有從精神、福德上追求,到後來是得不償失。另外,有一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