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對夫妻,在外面流浪了十多年,地方上的慈善人士,都知道這對夫妻實在很可憐、很窮困,所以就爲他們募集了一筆錢,修了一棟房子,另外剩的余款就幫他們存在銀行。住到第叁天,房子失火,通通燒得光光的,男衆被燒死,女衆燒成重傷。一般人,只知道在物質生活上去救人;在佛法上,除了用物質救人,還要使他們改過向善,慚愧忏悔,才能真正使他們改變現況。

  

  在曆史上也有類似的公案,在宋朝時代,有一位範仲淹,未當官前,吃住都成問題,由于他的用功及廣修福德,後來考上進士,當了宰相。雖然當了官,還是經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薦一位窮秀才,學問實在很好,但是叁餐不繼,希望範仲淹能夠幫助他。所以,範仲淹就把窮秀才找來,一談之下,果真是個人才,可惜時運不濟。于是範仲淹就想把唐朝書法家歐陽詢在「薦福寺」修建完工時,所寫的碑銘拓印下來,翻成一個版本,送給這位窮秀才去發行。所有一切通通都計畫好了,可是出乎意料之外,就在開工的前一天晚上,突然刮風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這顯示窮秀才的福德因緣不具足,無法享用富貴的福報。所謂「時來風送藤王閣,運去雷轟薦福碑」,也就是說,這一生當中應該得到的,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得到;如果已經超過自己的福報範圍,又不知道修善積福,又不知道開源節流,只知坐吃山空,把前世所修的福享完,就算別人想幫助也沒辦法受用。所以,要積極修福德、修智慧。

  

  「防非忍無倦」,防非止惡,是要防口非、心非和身非。口非有惡口、兩舌、妄言和绮語;心裏面有貪瞋癡,這是心非;身體有殺盜淫,是身非;所以,要防這些業障、是非,就稱爲防非。我們心當中有很多習氣,例如發願:從現在開始起,絕對不說別人的過失。可是已經說成習慣了,不說心中就很難過。一般人說是心直口快,這樣子心直口快,可能就會惹大禍,所以要忍耐。假使不知道忍,想改過防非,始終是很難有成就。佛法說:忍色忍欲難,但是一定要忍,順境要忍,逆境也要忍。尤其是「非」,不應該做的絕對不做,不應該想的絕對不去想,不應該說的絕對不說,時時刻刻就是一個忍字,要忍心不動。

  

  不但是要忍,而且還要無倦,不要只忍一次,要時時刻刻都修忍辱法門。在佛經中講,要想成佛,由凡夫一直到成就如來無上正等正覺,就是一個忍字,只是忍的層次有差別。無倦,順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一年、二年、十年,乃至于這一生都要忍,真正是達到身口意叁業無有厭倦。像普賢十大願王,一者禮敬諸佛,盡虛空遍法界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我都要禮敬,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,無有疲厭,乃至于盡未來際,都要發這個願,願發了之後,再一拜。布施也是一樣的,從現在開始,我要修布施,大舍、中舍、小舍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時時刻刻都要發這種願。如果是拜佛或是打坐,腿子酸痛麻,有一點小小毛病,都不能忍,就不想用功了,就是「倦」了。所以要想達到精進,沒有懈怠,就是一個忍字。

  

  在佛經裏,忍有幾個層次。一個是伏忍,伏就是降伏,例如好動的人,坐也坐不住,一坐下來就想東想西,靜不下來,就想出去走一走,乃至于想開車出去兜兜風,有這些習慣,就要忍下來。心想看好的東西、想聽音樂,都克製不去做;就是要降伏自己這念心,養成好的習慣,而且還要無倦、不懈怠才能有所成就。心當中有了煩惱,如貪吃、貪睡、貪色,自己時時刻刻要檢討反省,降伏這念心,就稱爲伏忍位,這是第一步功夫。

  

  平常要檢討反省有沒有伏忍的功夫?有了伏忍,就是把修行這條路找到了,如果連伏忍都做不到,修行就不容易成就。在日常生活上,人與人之間可能有一些怨氣,人與物之間、人與事之間,可能有一些煩惱,沒有別的,就是一個忍字。慢慢忍,一開始要勉強自己忍,這就是伏,降伏粗暴的心、好動的心,降伏貪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心,降伏也就是一個忍字。修行學佛很簡單,就是一個忍字。

  

  伏忍之後,慢慢産生了信心,覺得「忍」很不錯,起初很勉強,慢慢産生信心了,就稱之爲信忍位。由于繼續不斷的修忍辱,慢慢成習慣了,逆來順受,甘之如饴,不毀謗,也不怨歎了,這是第叁個「順忍位」成就了。

  

  繼續用功,到達第四個層次,就證到果位上的聖者了,稱爲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,一個是生忍,一個是法忍。何謂生忍?就是衆生給自己的境界,都能夠忍得下來。另外,法忍是外界給自己的煩惱,例如天災地變,地震、刮風、下雨、火災和水災,都能夠忍得下來。遇到這些災難,由于忍的關系,所以成就了無生法忍,心當中就像金剛一樣,動都不動一下,一個念頭都不起,這時定就現前了。例如去爬山,如果迷了路,在那起煩惱,亂了分寸,真正就會遭山難;假使明白忍的道理,平時有這些功夫,保持智慧、平靜的心想辦法,無論什麼事情都能夠逢凶化吉,遇難呈祥。

  

  最後是寂滅忍,寂滅忍就是涅槃。所以,一個忍字,就能由凡夫位到賢位,由賢位到聖位,由聖位到大聖之位,這就是菩提涅槃、解脫的境界。所以,忍字對修行很重要,忍就是明明白白的一條路。像釋迦牟尼佛已經是達到了寂滅忍,精進忍辱不退,什麼都能夠做得到。

  

  「一心方便正慧力」,現前這一念心,是最重要的,要想達到這念心,了了分明、一心不亂、定慧等持,必須要有方便,這個方便就是般若智慧。佛經上說:「善開方便門,安住大乘心」,一心就是大乘心。慧爲什麼還加一個「正」?因爲慧,還有邪慧。有人很聰明,但不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,聰明反被聰明誤,這就是邪慧。正慧,能夠反照自心,能夠破除黑暗、化除無明煩惱,這就是一種力量。有正慧就有力量,就像一把寶劍一樣,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,這個力量能夠破除我執、法執,破除無始無明。這都要靠正知正見,反觀自照的這念心。

  

  「自利利他悉圓滿」,前面這些功德都能成就了,又能自利、利他。自利,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叁惑漏盡,叁惑漏盡就能證得叁智圓明,這是自己得到利益,得到解脫,能夠了生死、超凡入聖、生死自在,能夠得到大智慧、大神通,不但是自己如此,而且利他也能夠圓滿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,從開始成道,一直到度衆生,通通都達到圓滿;不但是圓滿,還把正法流布到現在,所以,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稱爲叁覺圓滿。這就是真正如來住世,如來佛的境界。

  

  「故號調禦天人師」,能夠有這種功德果報,是因地當中能夠調伏自己,叁惑漏盡,叁德圓滿;又能夠說法四十九年調伏一切衆生,所以,真正是調禦丈夫。如來有十種稱號: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調禦丈夫是十種稱號當中之一。調禦什麼呢?就是調身、調心和調息,這是對自己的好處。調身,身體要能夠善調,第一、要調飲食,不要暴飲暴食,也不要不吃,要恰到好處,吃八分飽;不要貪著口味,吃東西只是爲資養色身。第二、要調和身儀,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。第叁、不懈怠,也不過分的精進。太懈怠,如同燒開水一樣,加熱到水快開時,休息一下,水又變冷了;再繼續燒,快要開了,又休息一下,這樣永遠也燒不開。太精進,會逼迫身心,使生理受不了,使心中起無明、生煩惱,所以,用功要知道調適。例如,每天不斷的修一切善,從早上忙到深夜,當中身體倦了,就要靜坐,或者是睡眠,要適得其中,這就稱之爲調。調飲食、調睡眠、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,這屬于調身。

  

  調心,使心不散亂、不顛倒。還未證到寂靜無爲、一念不生的境界時,心要時時刻刻靠到善法上。靠,就是想到,從現在開始起,要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就是念頭始終想到這些善法。心要用善法來滋養、滋潤,心當中有善法,心就暫時有了依靠,有了依靠,心就慢慢靜下來了,這就是調身、調心。

  

  修行,雖然要善調身心,但是也不能太過,如有一點點小毛病,就借故要請假,這也不對,爲什麼?小毛病自己要能克服,自己不知道克服,認爲自己有病,不病也會生病,因爲萬法唯心造。調禦,調這個口,口喜歡多管閑事,自己時時刻刻都要調,少講話,乃至于不講話,所謂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聲佛。因爲話說多了,還不如念佛好,不念佛,口就說東說西,沒個依靠。如果自己能作主,要講就講,不講就不講;要講只講好話、只講佛法,絕對不講人家是非,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,歸于正念,這樣口業就清淨了。要想達到叁業清淨,就是要調,如果不調,很難達到叁業清淨。心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,任心自在,堅住正念;誦經、持咒、早晚課誦,乃至修一切善法,這都是調身、調心的方法。

  

  調息,用鼻子呼吸,不要用口,出入息不要有聲音。調身、調息、調心,都調好了,要安禅靜慮,把心靜下來,檢討反省,自己哪個煩惱重,就專門把這個煩惱拿來分析,把它化掉。化掉,就是化念;修行要知道,提念、化念、轉念和無念。何謂化念?化就是化掉,煩惱來了,把這念煩惱心化掉。用什麼方法化呢?反照自心,發一個慚愧忏悔心,馬上就把起無明這念心化掉了。會參禅的,念頭一起來,「誰」一問,這念頭就不存在了,就化掉了。會念佛的,煩惱一來,就念一句阿彌陀佛,一下就把這煩惱化掉了,就稱爲化念。化念的方法很多,以上舉幾個例子來講,這都是調。

  

  提念,就是提起念頭,例如坐在這裏昏沈,昏沈的原因很多,一個是所有念頭通通沈下,落入五陰境界去了。這就要提,把念頭提起來,參禅也可以,阿──誰?或者是念佛、或者是誦心經也可以。提,把念頭提起來,或者是想一件事情,例如想錫杖、想叁衣瓦缽,這就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