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对夫妻,在外面流浪了十多年,地方上的慈善人士,都知道这对夫妻实在很可怜、很穷困,所以就为他们募集了一笔钱,修了一栋房子,另外剩的余款就帮他们存在银行。住到第三天,房子失火,通通烧得光光的,男众被烧死,女众烧成重伤。一般人,只知道在物质生活上去救人;在佛法上,除了用物质救人,还要使他们改过向善,惭愧忏悔,才能真正使他们改变现况。
在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公案,在宋朝时代,有一位范仲淹,未当官前,吃住都成问题,由于他的用功及广修福德,后来考上进士,当了宰相。虽然当了官,还是经常做善事。有一回他的朋友向他推荐一位穷秀才,学问实在很好,但是三餐不继,希望范仲淹能够帮助他。所以,范仲淹就把穷秀才找来,一谈之下,果真是个人才,可惜时运不济。于是范仲淹就想把唐朝书法家欧阳询在「荐福寺」修建完工时,所写的碑铭拓印下来,翻成一个版本,送给这位穷秀才去发行。所有一切通通都计画好了,可是出乎意料之外,就在开工的前一天晚上,突然刮风、下雨、打雷,雷一劈就把这座石碑打得粉碎。这显示穷秀才的福德因缘不具足,无法享用富贵的福报。所谓「时来风送藤王阁,运去雷轰荐福碑」,也就是说,这一生当中应该得到的,只要努力一定可以得到;如果已经超过自己的福报范围,又不知道修善积福,又不知道开源节流,只知坐吃山空,把前世所修的福享完,就算别人想帮助也没办法受用。所以,要积极修福德、修智慧。
「防非忍无倦」,防非止恶,是要防口非、心非和身非。口非有恶口、两舌、妄言和绮语;心里面有贪瞋痴,这是心非;身体有杀盗淫,是身非;所以,要防这些业障、是非,就称为防非。我们心当中有很多习气,例如发愿:从现在开始起,绝对不说别人的过失。可是已经说成习惯了,不说心中就很难过。一般人说是心直口快,这样子心直口快,可能就会惹大祸,所以要忍耐。假使不知道忍,想改过防非,始终是很难有成就。佛法说:忍色忍欲难,但是一定要忍,顺境要忍,逆境也要忍。尤其是「非」,不应该做的绝对不做,不应该想的绝对不去想,不应该说的绝对不说,时时刻刻就是一个忍字,要忍心不动。
不但是要忍,而且还要无倦,不要只忍一次,要时时刻刻都修忍辱法门。在佛经中讲,要想成佛,由凡夫一直到成就如来无上正等正觉,就是一个忍字,只是忍的层次有差别。无倦,顺境、逆境,白天、晚上,一年、二年、十年,乃至于这一生都要忍,真正是达到身口意三业无有厌倦。像普贤十大愿王,一者礼敬诸佛,尽虚空遍法界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我都要礼敬,念念相续,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,无有疲厌,乃至于尽未来际,都要发这个愿,愿发了之后,再一拜。布施也是一样的,从现在开始,我要修布施,大舍、中舍、小舍,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时时刻刻都要发这种愿。如果是拜佛或是打坐,腿子酸痛麻,有一点小小毛病,都不能忍,就不想用功了,就是「倦」了。所以要想达到精进,没有懈怠,就是一个忍字。
在佛经里,忍有几个层次。一个是伏忍,伏就是降伏,例如好动的人,坐也坐不住,一坐下来就想东想西,静不下来,就想出去走一走,乃至于想开车出去兜兜风,有这些习惯,就要忍下来。心想看好的东西、想听音乐,都克制不去做;就是要降伏自己这念心,养成好的习惯,而且还要无倦、不懈怠才能有所成就。心当中有了烦恼,如贪吃、贪睡、贪色,自己时时刻刻要检讨反省,降伏这念心,就称为伏忍位,这是第一步功夫。
平常要检讨反省有没有伏忍的功夫?有了伏忍,就是把修行这条路找到了,如果连伏忍都做不到,修行就不容易成就。在日常生活上,人与人之间可能有一些怨气,人与物之间、人与事之间,可能有一些烦恼,没有别的,就是一个忍字。慢慢忍,一开始要勉强自己忍,这就是伏,降伏粗暴的心、好动的心,降伏贪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的心,降伏也就是一个忍字。修行学佛很简单,就是一个忍字。
伏忍之后,慢慢产生了信心,觉得「忍」很不错,起初很勉强,慢慢产生信心了,就称之为信忍位。由于继续不断的修忍辱,慢慢成习惯了,逆来顺受,甘之如饴,不毁谤,也不怨叹了,这是第三个「顺忍位」成就了。
继续用功,到达第四个层次,就证到果位上的圣者了,称为无生法忍。无生法忍,一个是生忍,一个是法忍。何谓生忍?就是众生给自己的境界,都能够忍得下来。另外,法忍是外界给自己的烦恼,例如天灾地变,地震、刮风、下雨、火灾和水灾,都能够忍得下来。遇到这些灾难,由于忍的关系,所以成就了无生法忍,心当中就像金刚一样,动都不动一下,一个念头都不起,这时定就现前了。例如去爬山,如果迷了路,在那起烦恼,乱了分寸,真正就会遭山难;假使明白忍的道理,平时有这些功夫,保持智慧、平静的心想办法,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够逢凶化吉,遇难呈祥。
最后是寂灭忍,寂灭忍就是涅槃。所以,一个忍字,就能由凡夫位到贤位,由贤位到圣位,由圣位到大圣之位,这就是菩提涅槃、解脱的境界。所以,忍字对修行很重要,忍就是明明白白的一条路。像释迦牟尼佛已经是达到了寂灭忍,精进忍辱不退,什么都能够做得到。
「一心方便正慧力」,现前这一念心,是最重要的,要想达到这念心,了了分明、一心不乱、定慧等持,必须要有方便,这个方便就是般若智慧。佛经上说:「善开方便门,安住大乘心」,一心就是大乘心。慧为什么还加一个「正」?因为慧,还有邪慧。有人很聪明,但不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,聪明反被聪明误,这就是邪慧。正慧,能够反照自心,能够破除黑暗、化除无明烦恼,这就是一种力量。有正慧就有力量,就像一把宝剑一样,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,这个力量能够破除我执、法执,破除无始无明。这都要靠正知正见,反观自照的这念心。
「自利利他悉圆满」,前面这些功德都能成就了,又能自利、利他。自利,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三惑漏尽,三惑漏尽就能证得三智圆明,这是自己得到利益,得到解脱,能够了生死、超凡入圣、生死自在,能够得到大智慧、大神通,不但是自己如此,而且利他也能够圆满。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从开始成道,一直到度众生,通通都达到圆满;不但是圆满,还把正法流布到现在,所以,是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称为三觉圆满。这就是真正如来住世,如来佛的境界。
「故号调御天人师」,能够有这种功德果报,是因地当中能够调伏自己,三惑漏尽,三德圆满;又能够说法四十九年调伏一切众生,所以,真正是调御丈夫。如来有十种称号: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,调御丈夫是十种称号当中之一。调御什么呢?就是调身、调心和调息,这是对自己的好处。调身,身体要能够善调,第一、要调饮食,不要暴饮暴食,也不要不吃,要恰到好处,吃八分饱;不要贪着口味,吃东西只是为资养色身。第二、要调和身仪,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威仪。第三、不懈怠,也不过分的精进。太懈怠,如同烧开水一样,加热到水快开时,休息一下,水又变冷了;再继续烧,快要开了,又休息一下,这样永远也烧不开。太精进,会逼迫身心,使生理受不了,使心中起无明、生烦恼,所以,用功要知道调适。例如,每天不断的修一切善,从早上忙到深夜,当中身体倦了,就要静坐,或者是睡眠,要适得其中,这就称之为调。调饮食、调睡眠、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,这属于调身。
调心,使心不散乱、不颠倒。还未证到寂静无为、一念不生的境界时,心要时时刻刻靠到善法上。靠,就是想到,从现在开始起,要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,就是念头始终想到这些善法。心要用善法来滋养、滋润,心当中有善法,心就暂时有了依靠,有了依靠,心就慢慢静下来了,这就是调身、调心。
修行,虽然要善调身心,但是也不能太过,如有一点点小毛病,就借故要请假,这也不对,为什么?小毛病自己要能克服,自己不知道克服,认为自己有病,不病也会生病,因为万法唯心造。调御,调这个口,口喜欢多管闲事,自己时时刻刻都要调,少讲话,乃至于不讲话,所谓少说一句话,多念一声佛。因为话说多了,还不如念佛好,不念佛,口就说东说西,没个依靠。如果自己能作主,要讲就讲,不讲就不讲;要讲只讲好话、只讲佛法,绝对不讲人家是非,时时刻刻保持清楚明白,归于正念,这样口业就清净了。要想达到三业清净,就是要调,如果不调,很难达到三业清净。心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,任心自在,坚住正念;诵经、持咒、早晚课诵,乃至修一切善法,这都是调身、调心的方法。
调息,用鼻子呼吸,不要用口,出入息不要有声音。调身、调息、调心,都调好了,要安禅静虑,把心静下来,检讨反省,自己哪个烦恼重,就专门把这个烦恼拿来分析,把它化掉。化掉,就是化念;修行要知道,提念、化念、转念和无念。何谓化念?化就是化掉,烦恼来了,把这念烦恼心化掉。用什么方法化呢?反照自心,发一个惭愧忏悔心,马上就把起无明这念心化掉了。会参禅的,念头一起来,「谁」一问,这念头就不存在了,就化掉了。会念佛的,烦恼一来,就念一句阿弥陀佛,一下就把这烦恼化掉了,就称为化念。化念的方法很多,以上举几个例子来讲,这都是调。
提念,就是提起念头,例如坐在这里昏沉,昏沉的原因很多,一个是所有念头通通沉下,落入五阴境界去了。这就要提,把念头提起来,参禅也可以,阿──谁?或者是念佛、或者是诵心经也可以。提,把念头提起来,或者是想一件事情,例如想锡杖、想三衣瓦钵,这就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