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把念头提起来。乃至于想远一点,想到公园里面有一尊最大的佛像,这佛像下面写什么字?就是把心靠到一件事,提起一个念头,或者是想到前面的香炉,就是提。把念头提起来,不提就昏沉了。
转念,如果不知道化念、提念,就用转念。何谓转念?例如妄想不停,自己都觉得很难过,不应该想的,偏偏要想,想这些欲爱色爱的事情,怎么办呢?就要转念,赶快转一个念头,想六波罗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智慧,就转了,就是让自己不想这件事情,另外想一件好的事情。例如想如何去布施?如何持戒?就这样慢慢想;或者回忆,平时对哪一部经、哪一部论,当中有几句文特别有感受,赶快把心靠到这些文上,把心当中的烦恼转过来。所以,平时我们要多记忆古人研究佛法开悟的心得。平时不知道背诵,以为背诵是件苦事,就无法转念。好的句、偈,一定要把它背下来,在背的时候,哪里有妄想、昏沉?这就是专注,专注就是在修行,这就是善调。
如来过去修行,就是用这些方法,能够先调伏自己。凡夫的心像一匹野马,这马起了无明,就会乱跳,乃至于脱缰跑掉。这匹野马跑掉了,要喊它归槽,这就是调御。能够调身、调心,调伏三毒恶业,最后心归于寂静无为的境界,这就是天人师。天人师,就是三界的导师。
《杂阿含经.卷三十三》记载,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,有一位调马师来到精舍,恭请佛陀开示,佛陀就问调马师:「你调伏野马有几种方法?」调马师回答:「有三种方法,第一个用柔软的方法,第二个用刚强的方法,第三个是用刚柔并用的方法。」柔软的方法,就是一种劝诱,如摸摸它的毛、鼻子、耳朵,或抓一抓痒,或用东西引诱它、鼓励它。马也有佛性,像我们人一样,需要安慰、鼓励、劝导、赞叹,或拿一些糖果给他吃。第二个,如果柔软的方法驯服不了,就给它几鞭子,它立刻就顺服了,这就是用刚强的方法。第三种是柔硬兼施,有软也有硬。调马师说完,佛就问:「假使这三种方法都调伏不了,怎么办呢?」调马师回答:「这种马就没有用了,把它杀掉就好了。」调马师说完就接着问佛:「佛陀您称为调御丈夫,您有几种调御的方法?」佛陀回答:「我也是用三种调伏的方法,第一种是柔软的方法,第二种是刚强的方法,第三种也是软硬兼施、恩威并施。」恩,就是柔软的方法;刚强的方法,就是处罚;软硬兼施,就是恩威兼并。佛陀也是用这三种方法来调伏自己和大众。调马师又问:「世尊,假使这三种方法都调伏不了,怎么办呢?」佛就说:「一样是把他杀掉」。调马师就说:「世尊,佛法不是戒杀的吗?怎么调伏不了就把他杀掉呢?这是怎么说法?」佛说:「我这杀法是不一样的,这个人经过三种方法的调伏,都无法改变,第一、不跟他讲话;第二、不再去教授他;第三、不教诫他了。」这个人怎么讲都不听,再讲也毫无意义,浪费唇舌,所以不跟他讲话,这是第一种方法;第二种方法,经过几次的教授都不听,再教授他,只是浪费时间;第三种,不再劝导,也不告诫他,这样真正是等于杀了他是一样的道理。
佛是三觉圆满,能调伏自己,又能调伏大众,所以说「故号调御天人师」。自己成就了,又能够调御人天,所以,佛有时候在天上说法,有时候在人间说法,故号调御天人师,为三界所尊。这是经文「启请佛」的部分,希望大众要把这个偈颂背下来,所谓依名召德,自己将来也能够成就自利利他悉圆满的这一种功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40206
归依法宝
「稽首归依妙法藏,三四二五理圆明,七八能开四谛门,修者咸到无为岸。法云法雨润群生,能除热恼蠲众病,难化之徒使调顺,随机引导非强力。」
归依佛宝已经讲完,接着讲归依法宝。启请三宝的目的,是恭敬、加持和赞叹。第一、启请无上士,第二、启请妙法藏,第三、启请真圣众,称之为《三启经》。所以凡是诵经都要恭敬和礼拜忏悔,祈求三宝慈光加被、业障消除。
「稽首归依妙法藏」,是用我们绝对清净的身口意归依法,以法为师。一般人这念心散乱、颠倒,没有依靠,就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,所以必须找个依靠。「归」就是归向,「依」就是依靠。因此这念心时时刻刻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要归向、依靠佛法僧三宝。这里是「归依妙法藏」,也就是念法,「念」就是思念、想念,时时刻刻想到佛法。「妙法藏」,佛法不但包括的非常广泛,而且很微妙。所谓微妙是微细难见,妙不可测。法有外面的法和心法,所以法有粗有细。一般的法,只是对治粗的烦恼和妄想;微妙的法,则能对治我们细微的烦恼和执着。这里所讲的是妙法,依微妙的法、清净的法,乃至于不可思、不可议的法,就能够断除自己的烦恼与执着。
所谓「藏」,是含藏义,含藏的有事、有理。事有无量的事,理有无量的理,事当中有理、理当中有事,所谓事事无有障碍,理事也是无有障碍。所以经上说:「破一微尘,出大千经卷。」一微尘,指的就是我们这一念心。这一念当中有无量的智慧、神通和无量的世界,所以说「破一微尘,出大千经卷」,了解了佛法,就知道佛法实在是妙难思。所谓「藏」,指佛法含藏了无量无边的义理,是非常微妙的。今生能够有幸得遇妙法藏,就要做难遭遇想,所以要以「稽首」、五体投地的归依,以我们的生命、最恭敬的心,来受持、护持这个法、流通这个法,并且要时时刻刻想到这个法。妙法,能让我们破除微细的执着和微细的烦恼,能够使我们超凡入圣。所以「以佛为师、以法为师」,这样子礼请、赞叹「妙法藏」,自然而然能得到法的加持,契悟妙法。
由于对法产生了恭敬心,事上五体投地来礼拜,所以就与这个法很容易相应。古人说:有一分恭敬心,能消一分业障,消了一分业障,就增加一分福德和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就能够消十分的业障,消了十分的业障,就能够增加十分的福德和智慧。所以,古人能够有成就,就是对法的恭敬,乃至能够为法忘躯。现在许多人都想修行学佛,可是缺乏对法的虔诚恭敬,所以与法不相应。念佛,佛也不灵;拜忏,忏也不灵;打坐,也没有感应;就是因为法得来太容易,到处都是佛法,顺手拈来都是佛经,以至于不知道珍惜,不知道这是大福报,所以道业很难成就。古人要得到一部经、要看经是很不容易的,古时候经都是珍藏在藏经楼,不能随便翻阅,因此觉得佛经非常宝贵,所以看经、写经、拜经要洗手,乃至于要漱口,甚至于用血来写经,或逐字的拜经,都不外乎就是表示恭敬心和难遭难遇。有了这种绝对虔诚的恭敬心,就能消除业障,增长福德和智慧,自然而然我们这念心和佛经就能相应,所以一拜经、一写经就有感应。能拜、能念、乃至于能写的这念心和经上的道理,无论是事或理相应了,就得到受用。
《无常经》所说的妙法藏,是指哪一些呢?总要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,提纲挈领选择一个入处,下面就提示它的纲要,这一个入处就是「三四二五理圆明」。「三四」、「二五」,指的是三十七助道品。「三四」就是有三个四的法门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就称为「三四」。我们一定要依着「三四」的法门,如法去修行、归依,时时刻刻重虑缘真、念兹在兹,念念都在法上面、都在恭敬上面。当中不能有丝毫的妄想心、懈怠心、我慢心,必须要用虔诚恭敬的心来修这四个法门。
第一、四念处:身念处,观身不净;受念处,观受是苦;心念处,观心无常;法念处,观法无我。第二、四正勤:「勤」就是精进、勤劳,如果知道精进、勤劳而不正,所学的就是徒费努力,毫无用处。例如有很多不了解佛法的,甚至于已经知道佛法的,还不依着佛法去修行,道听涂说地拼命在邪门上精进,结果是南辕北辙,始终修不了道,这就不是正精进。所以要以「四正勤」:「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;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」这四个方向去精进。平时可以检视自己的精进,是否有依据四正勤做为修行的座右铭、修行的原则?如果没有依据这四个原则精进,就不是正勤,而是走错路了。不正就是邪,世间上也有很多人修行很精进,但始终无法成就道果,反而还退失菩提心,就是因为不是正精进,而是邪。第三、四如意足,依欲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进如意足、慧如意足,这四个方法来修,就达到定慧等持,能够称心如意。
「二五」就是二个五:五根、五力。何谓五根?信根、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五力就是由这五法根深蒂固而产生出力量。有根才有力,例如树生了根,而且深根固柢,就有力量了,再大的风暴,这棵树都能屹立不动。如果生了根,可是这根才刚刚生出来,还很细,风一吹就倒了;所以修行要使佛法的道理在心中生根,然后慢慢使根长粗,乃至根深蒂固,则八风都吹不动,因为产生出力量了。所以同样是信,但每一个人的信心有深、有浅;同样是在修行学佛,由于根、力的不一样,所断的烦恼自然也有深浅的不同。
「七八能开四谛门」,所谓「七八」就是七觉支、八正道。四谛就是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佛法是以四谛为根本,不管是大乘、无上乘都必须要熟背、了解四谛,要契悟四谛。背诵了以后还要了解它的道理;了解道理才能依教修观,依这个道理去起观行,而证涅槃。所以四谛是佛法、人生的根本,这里的妙法藏指的就是四谛。「谛」就是真理,有四种真理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这四种真理。假使修行没有从四谛法门去深入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