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常经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去契悟,佛法的道理是没有办法在心中生根的,修行过程中遇到困难,马上就会退失菩提心。

  

  苦谛,人生确实是苦,苦是果报,今生无论是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病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怨憎会苦、五阴炽盛苦,乃至于百千万苦,这都是苦果!今生果报现前,什么人都逃不了。这种苦果不是父母、不是佛菩萨、不是上帝给我们的,也不是整个社会国家制度不好,形成这些苦。假使不知道这苦果是因所造成,就会怪东怪西,怪这个不好、那个不好,怪社会制度不好,怪朋友不帮忙,怪师长不关心,起种种的烦恼。

  

  「集」就是因,是集合过去生中所造作的善业、恶业,乃至于善恶业夹杂,这个就是因,由于过去的因而招感现在的苦果。但为什么善法也是苦?如果过去生中做了善事,今生得善报;得善报还是在人间,或者是在天上,最大的善就是在天上享天福,再其次就是在人间享福。在人间无论多富贵,能够逃得出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吗?还是逃不了。另外,假使有钱却没有智慧,又不懂佛法,可能就去乱用钱,花天酒地、吃喝玩乐,而招来种种的祸害。有了钱不知道惜福、修福,又在造罪、造恶业,所以也是苦。所以有钱的人,表面看起来是很自在,其实还是苦。没有钱的人过去造了恶业,今生一生下来就是贫穷,乃至于六根不全,这是过去的业,现在受报,谁也没办法代替。

  

  由于过去的因,所以招感现在的一切苦果;现在所造作的因,又招感未来的苦果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如何了苦?必须要证得涅槃,则所有一切苦都能了脱,过去的苦也能了脱。因为知道现在的因是未来苦,所以现在不种苦的因,而要种菩提、涅槃的因,种出世的因,也就是种「灭」的因。灭就是寂灭,寂是不动,灭是把过去的业障、见思惑灭得干干净净,身口意三业清净了,最后所得到的一种心境,这就是灭。达到「灭」的境界,则所做已办,不受后有;心当中寂然不动,像一潭止水一样不生一点波浪。我们反省看看有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?如果没有,这念心没有办法寂灭,想东想西,患得患失,所以要继续用功,修七觉支、八正道。要想做到八正道,要先用七觉支的七种方法,来使这念心保持定力、智慧,所以七觉支是用功的一种方法、过程,从因到果,用七觉支测验自己、返照自己,来除去心当中的昏沉、浮动,使心平静、调适。调适好了,就能进一步修习八正道。所谓八正道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,修习八正道就能够证到涅槃的果报,就能出三界、了生死。

  

  「三四二五理圆明,七八能开四谛门」,看起来虽然简单,但要想把这些道理了解,必须要下一番功夫,要精进。因为一般人烦恼很多,业习很重,所以过去造作了许多的业因,招感今生的生老病死等种种苦果,这是自作自受,不能怨天尤人。要想脱离种种苦果,首先现在不再种苦因,要种乐因,也就是涅槃因。涅槃就是寂灭,希望能够证到涅槃的果位,证到了涅槃就能出三界、了生死,所以知苦就要断集、慕灭;慕灭,就是希望能证到涅槃果;如果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行,也无法达到,所以必须要修道。修什么道?就是修三十七助道品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、八正道,依着三十七助道品来修行、返照,一定能够得到寂灭的果报、出世的果报。三十七助道品当中为什么要加「助道」呢?「助」就是帮助,三十七道品不是道,而是方法,用三十七个方法来帮助我们证到菩提涅槃的果报、出世的果报。

  

  佛法离不开四谛,四谛是佛法的根本。佛经里讲三转四谛,所谓「三转四谛」,是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开示,第一次是示相转、第二次是劝修转、第三次是作证转,以这三个方便的方法度上根、中根和下根三种人,称之为三转四谛。因为上根的人不需要说太多,只要一提,马上就能触类旁通,一下就明白了。好比一匹良马,它现在不想走路了,忽然鞭子一扬,它马上就跑得很快,乃至于根本就不需要扬鞭子,只要笼头一带,它马上就知道要跑得很快。为什么?只要提它一下、点它一下,就能举一反三。上根的人,佛只是把苦集灭道的道理稍微带一下、提示一下,把这个名相说一说,马上就能契悟道果,证到阿罗汉,就称之为示相转。

  

  示相转,释迦牟尼佛就说了一遍:「此是苦,逼迫性;此是集,招感性;此是灭,可证性;此是道,可修性。」就把四谛法门这么一讲,上根的人就成道、证果了。「此是苦,逼迫性」,众生受生老病死等苦的逼迫,使身心得不到安宁、自在,使我们流浪三界、沉沦六道,逼迫我们非去受报不可,是一种逼迫性,我们应该要知道、要警惕,不要懈怠、放逸,就是这个道理。「此是集,招感性」,集合我们过去的善恶业,今生得这种果报,这种集是可以了断的,所以小乘称之为断烦恼。只要有信心、耐心,就能够断集,而证得涅槃。例如喜欢看小说,这就是集,就是一种烦恼;这一种习气、烦恼是可以断的,只要下定决心不再看就断了。所以「此是集,招感性」,大家要有这种信心、恒心。不要自圆其说,我的业障很重、我的习气很重、我是众生、我是薄地凡夫,而放纵自己,这样就没有办法断烦恼。

  

  「此是灭,可证性」,灭就是寂灭涅槃,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、成道、可以证到涅槃的果位,自己有这么好的选择、这么好的归路,不要迷失,不要放弃了,不要小看自己,因为「此是灭,可证性」。「此是道,可修性」,这个道人人都能修,今生就可以修,无需等到来世。只要现在修三十七助道品,一定可以成道、证果。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提示一下,不需要多说,上根利智的人马上就开悟,就成道、证果,这就是示相转。至于上上根基的人和见佛得度根器的人,也不需要示相转,讲三句话「善来比丘,须发自落,袈裟着身」,就成道、证果了。所以示相转的根器比见佛得度的根器还要差一等。

  

  对于听闻示相转仍没有成道的人,佛就详细说明,讲「此是苦,汝应知」,劝大众赶快修,这就是劝修转。示相转,恐怕大众不了解、觉得不关自己的事情,听了从左耳朵进、右耳朵出,所以要劝修:此是苦,你应该知道。哪些是苦?生、老、病、死等种种苦,应该去了解,为什么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?应该要知道这些苦从何而来?「此是集,汝应断」,你现在不断,将来一定要受尽生死轮回的果报,始终是头出头没,所以「汝应断」,你现在应该要断,不要懈怠、不要放逸。「此是灭,汝应证」,寂灭涅槃,每个人都可以证到寂灭涅槃这一种无为的果报,所以要有信心,不要小看自己,不要自卑,不要自己认为业障很重。「汝应证」,你一定可以证到寂灭涅槃的果位,所以要赶快努力。「此是道,汝应修」,不要怕苦,要有恒心,人家听一次就记得,自己要听十次才记得,最后还是一样的;人家十次,自己需要一百次还是愿意去做,为什么呢?因为到最后都是一样的。别人听一次就知道,我听十次才知道,最后一样是了解这个道理;别人听一百次才知道,我听一百次还是听不懂,我还是要继续听、继续熏修,乃至于千次、万次,终究会修成功,证到罗汉果,最后都是一样的。不会因为你一听、一学习、一思惟,就能成道、证果,而我学习了一年、两年、三年、四年,乃至于十年我才能成道、证果,而你证的果比我现在所证的果要殊胜;因为同样是断见思惑、证到六神通,一样是得到解脱。所以「此是道,汝应修」,是佛劝中根器的人的方法。

  

  第三类根性的人,光是说还不行,所以第三次佛不但要示相转、劝修转,还要作证。如果你不相信,这些苦我已经知道了;如果你不相信,我的烦恼已经漏尽了;如果你不相信,我已经证到寂灭涅槃的果位了;如果你不相信,这个道我已经修圆满了,所以佛就是以自身来作证。佛为度不同根器的人,这样说了三次四谛,就称为三转四谛。

  

  我们不要觉得四谛很简单,如果没有经过一番熏习,一定会忘记什么是四谛。所以一定要下一番功夫,这样对于四谛的道理,才能够种到八识田中,成为金刚种子,永为道种。「我现在听了四谛法,觉得四谛法实在是人生的真理,这四谛好象是在对我个人说的一样」,这样子感激,甚至于感激得像须菩提听到《金刚经》就痛哭流涕一样。以前有一位毕陵伽婆蹉尊者,听到释迦牟尼佛讲苦集灭道的道理,好象是对他一人在讲,就觉得实在是很有福气,听到闻所未闻的这种妙法,自己庆幸的不得了,时时刻刻念兹在兹,走路、吃饭、乃至于行住坐卧都想到四谛,这就是念法。念就是想念,除了口而诵,最重要的是要「心而惟」,惟就是思惟,就是念法。心要专注,心专注念法,心才不会散乱、颠倒,才是真正的禅定、止观。所以念就是思惟,思惟这个道理。如果恐怕思惟不成,再加「口」把它念出来,这又更进一步的了。恐怕口念不出来,就要手结印,用身来加强。所以除了心念、口讲,身体还要动,这样就称之为三业相应。三业相应,就是专注,三昧才可能会现前。如果口不念、身体也不要动,就是当下这一念心靠在法上,一念相应,就得解脱、就成正觉。所以心念是最重要的,心一定要念。明白了,就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。

  

  毕陵伽婆蹉尊者,因为走路也在想这个道理,一不注意,脚踩到了刺,痛得不得了。当下就觉悟到「这个痛,是谁在痛?一个是脚掌在痛,一个是能知脚掌痛的心在痛,如果是这样不就有两个知了吗?一个是脚掌在痛、一个是知在痛,这样不是我就有两个心了?这也不对,究竟是谁在痛?是脚掌在痛?是我的心在痛?」于是专注的参究这个问题。专注了一段时间,明了所有的痛都是自己分别妄想所生,突然身心忽空,当下契悟空性,就入了空定,断了六根本烦恼,就成道、证果了。所以修行时要用心,要很专注…
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获福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