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用「口而诵,心而惟,身而行」这三方面来认识佛法、熏修佛法,称为依教观心。用这种方法来返照自心,与这一念心相应了,就能得到三昧,乃至于成道、证果,所谓「一念相应成正觉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40213
我们修的是哪一个法门,就跟哪一个心相应。现在修的是妙法藏,妙法藏是与四谛法门相应,四谛与四念处或其他法门都可以相应;身念处:观身不净,能观之心是与这一念不净心相应,就是观身体是不清净的,所以称为不净观。不净观有很多种方法,种子不净、内外体相不净、九想观、九孔流不净……为什么要修不净观?因为欲界众生欲爱、色爱心重,这个法门是专门对治欲爱、色爱的。看到男众或女众,觉得对方长的很庄严、很可爱,肤色很漂亮,所以认为是清净的,所以才会产生欲爱、色爱。为了要对治、破除执着欲爱、色爱是清净,所以就用不净观的方法来对治这种颠倒心。
一般最简单、最好修的是修九孔流不净,因为实际上我们真的是九孔流不净。如果心里起了欲爱的妄想,马上找个地方坐下来,看看自己对某个人有妄想、有执着,只要一动念马上就要察觉,不可以继续打妄想。检讨为什么对这个人执着?是看到他的色相很好,还是气色很好、还是身材很苗条,或是他的声音很好听呢?就这样分析,找出病源来。我们有很多病,其中之一,不外乎是执着对方的形相,这形相有什么好呢?自己静坐分析思惟,就称为安禅静虑。所以平时就要练习盘腿,假使不练,双腿盘起来又酸、又麻、又痛,还要想九孔流不净,可能想都想不起来,这样静坐思惟就不容易相应。双腿盘起来一方面是休息,一方面就是在转业;以前双腿喜欢动,现在把它收回来不让它动,让它消消业障;两个手结印,静坐思惟假观,就是假想出来的观。假想观也是很重要,因为所有一切妄想都是虚妄不实的,所以现在还是用虚妄不实的方法来对治,在《圆觉经》称为「以幻修幻」。我们起的贪瞋痴是幻,现在修不净观也是个幻,用不净观这个虚妄不实的方法对治虚妄不实的烦恼,所以说以幻修幻,这就是般若。
明白了,用不净的方法来对治,看这个人有哪里好?头发很好吗?三天不洗头发,头发又脏又臭;佛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毛发,只有人的毛发是最下贱,因为其他的毛发都能够做种种的用途:打毛线衣、做毛笔、乃至于做种种的毛制品。可是没有人用头发来做毛制品,因为头发冬天不保暖,如果制成毛线衣没有办法使身体暖和;夏天又不收汗,用它来做汗衫,又不能吸收汗水,因此可知头发没有多大用处,这样子思惟就不会爱这个头发了。所以出家众把头发剃除,免得起烦恼、生爱着,就是这个道理。很多社会上的女士不知道这个道理,执着头发为实有,为了这个头发不知道花了多少时间、金钱,真正是劳民又伤财。
观身不净,第一个是头发不净;第二个是人有九个地方称为九孔,都是不清净的,两眼有眼屎,两耳有耳屎,两个鼻孔有鼻屎,口有齿垢、口臭,此外大便道有大便、小便道流小便,而且全身的毛孔都会排出臭汗。这么一想,人的身体都是脏的。不但是外面不净、里面也是不净,肠肝肚腹、五脏六腑都是腥臭的,肚子里面储藏有大便、小便,好象是一个活动厕所。所以了解了,原来身体是骯脏、不净的,自己是如此,天下无论什么人都是如此。不但人是如此,所有的动物也都是如此。有些人爱宠物,帮它洗脸、抹香水,好象是很可爱,其实有什么可爱,兽性一发,有的还要自己的命。所以明白了不净,实在是如此的。
不要认为这个法门好象很简单、很平常,也不一定每个法门都要修,假使业障重的,当然是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觉支和八正道通通都要修。如果是善根很好的,说不定修身念处:观身不净就能成道证果。以前有一位坚牢尊者就是修不净观成道证果的,说了证道偈:「九孔流不净,如厕虫乐粪,愚贪身无异,忆想妄分别,则是五欲本,智者不分别,五欲则断灭,邪念成贪着,贪着生烦恼,正念无贪着,余烦恼亦尽。」所以每一个法门都有它的微妙处,不要认为这是小乘法门就不要修,以为只要有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的法门就好了;大众听法这念心就称之为菩提心,保持这念心「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」、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、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」这是最高的境界。假使这念心没有达到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」,不妨碍要修三十七助道品,三十七助道品各别一个个修,就是各别对治一个个的烦恼。
每个人都不能执着这个身相,执着身相就会起贪爱,起了贪爱就想占有,占有不到就起颠倒、梦想,想用尽种种办法来占有别人的身体、别人的色相。社会上会如此的乱,就是欲爱、色爱,乃至于强奸、乱伦所造成,这不外乎是不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。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,用不净观这一种方法来返照,来对治欲爱、色爱,自然就能得到解脱。
受念处:观受是苦。受就是感受,这念心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。苦受有苦苦,乐受有坏苦,不苦不乐受有行苦,所以乐也是苦、苦也是苦、不苦不乐也是苦,因此不要执着感受。吃东西的时候,也要想这个饮食也是不清净的,不生贪爱,因为吃也是苦,时时刻刻要离贪爱。既然感受是苦,就不要去执着、不要去追求,就把贪爱对治了。无论是睡觉的贪爱、饮食的贪爱、乃至于名利财色的贪爱,这都是一种感受。
心念处:观心无常,「观」就是注意,注意这念打妄想的心是无常的,所以佛经讲「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」,观察这念妄想心,念念不住,念念迁流,自然而然这念心就不迁流了。不迁流了,忽然一下,或者是契悟到不生不灭这念心,或者是契悟了空性。在《金刚经》里讲:「过去心不可得、现在心不可得、未来心不可得」,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心是无常的。无论是想好的、坏的,都是一个梦,是好梦已经过去了,再想可能会悲伤,觉得现在不如意,马上心就很难过。所以好的是一个梦,坏的也是一个梦,是妄念、执着,都是生灭,念念不停,想那么多干什么?
例如:看到念珠,这是第一念,这念珠是什么质料:是玛瑙,乃至于是沉香、檀香,这是第二念了。起初知道是念珠的这一念心生起来,你再去分别,第一念已经灭掉了,接着分别是什么材质的这念心生出来了,这是第二念。继续想沉香的念珠念了实在是很有感应,能令心很定,我一定要得到这个念珠,可是沉香的念珠可能要好几万。这么一想,又没有这么多钱,忽然看到某人的沉香念珠,就想把它占为己有。正好看到他的念珠就放在桌子上,人也不在,就藉这个机会顺手牵羊,占为己有,就犯偷盗罪了。这就是不知道这念心是无常的,如果知道是无常,第一念是念珠,第二念一起,马上知道又在打妄想了,赶快把它收回来。再进一步,念头一动,想到念珠这是生,再想这个念珠是沉香的时候,想到念珠的这念心已经灭掉了,想这是沉香的念珠又是生;又继续想念珠究竟是什么人的?想念珠是沉香的这念心又灭了,就是这么观心始终就是在生灭当中,这就是观心无常。最后忽然发现,所有一切念头都是生生灭灭、生灭灭已,到最后到达没有生灭,寂然无为这念心就现前了。
法念处:观法无我。「法」就是森罗万象,我们所看见有名有相的境界都是法,乃至于心的生灭法。「无我」,就是没有自性,何谓没有自性?譬如一棵树,假使这棵树是有我、有自性,树自己会生小树,小树一定会再生小树出来,它可以独立来运转这一个事情。由于树是无我,所以不能独立主宰自己,而是要靠种种因缘,也就是说这棵树的存在要靠土壤、水份,没有土壤、水份,树也没办法生根、也不能生存;有了土壤、水份还要靠空气、阳光,才能成长茁壮,所以树是无我。树也是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风大四大假合,所以树的形相是假有,它的性质是空性,这就是树无我。再观树一代繁一代,必须要经过种种的因缘,或者是播种、或者是插枝,必须用这些方法才能够产生下一代,所以树是缘起,既然是缘起就是无我,无我就是空性。
一切宇宙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我的存在,都是仗因托缘所产生。像一个道场也是仗因托缘,要有人来出家修行,还要有师父在这里指导、带动,还要有在家居士的发心护持。另一方面,建道场还要请建筑师经过种种手续的申请才能够成就,这就是因,少了一样,道场就不能成就,是因缘和合而产生。所以,一切都是无我,人无我、法无我,无我、无我所,就是这样去思惟。
无我就是空性,所悟到的空性还有深浅不同。小乘的圣者,观察无我,连形相也不存在,只悟到空性而忽略了假有,所以只证到偏空。菩萨不但悟到无我的空性,还不离开假有;菩萨观所有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,但虚妄的影子还存在,所以说「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」。
四念处: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,个别想念,个别对治,就是别相念。如果别相念成就了,再进一步,还要观总相念。总相念一法具足一切法,事也无碍、理也无碍。怎么说一法具足一切法?观身不净、观受也是不净、观心也是不净、观法也是不净;观受是苦、观身也是苦、观心也是苦、观法也是苦;观心无常、观法也是无常、观受也是无常、观身也是无常;观法无我、观心也是无我、观受也是无我、观身也是无我,所以一法具足一切法。这一些法门都要去思惟,先修别相念,修好了,再修总相念。在佛经里讲,修总相念,不但能证到空性、得到解脱,还能够启发智慧和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