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常經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用「口而誦,心而惟,身而行」這叁方面來認識佛法、熏修佛法,稱爲依教觀心。用這種方法來返照自心,與這一念心相應了,就能得到叁昧,乃至于成道、證果,所謂「一念相應成正覺」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八)940213

  

  

  

  我們修的是哪一個法門,就跟哪一個心相應。現在修的是妙法藏,妙法藏是與四谛法門相應,四谛與四念處或其他法門都可以相應;身念處:觀身不淨,能觀之心是與這一念不淨心相應,就是觀身體是不清淨的,所以稱爲不淨觀。不淨觀有很多種方法,種子不淨、內外體相不淨、九想觀、九孔流不淨……爲什麼要修不淨觀?因爲欲界衆生欲愛、色愛心重,這個法門是專門對治欲愛、色愛的。看到男衆或女衆,覺得對方長的很莊嚴、很可愛,膚色很漂亮,所以認爲是清淨的,所以才會産生欲愛、色愛。爲了要對治、破除執著欲愛、色愛是清淨,所以就用不淨觀的方法來對治這種顛倒心。

  

  一般最簡單、最好修的是修九孔流不淨,因爲實際上我們真的是九孔流不淨。如果心裏起了欲愛的妄想,馬上找個地方坐下來,看看自己對某個人有妄想、有執著,只要一動念馬上就要察覺,不可以繼續打妄想。檢討爲什麼對這個人執著?是看到他的色相很好,還是氣色很好、還是身材很苗條,或是他的聲音很好聽呢?就這樣分析,找出病源來。我們有很多病,其中之一,不外乎是執著對方的形相,這形相有什麼好呢?自己靜坐分析思惟,就稱爲安禅靜慮。所以平時就要練習盤腿,假使不練,雙腿盤起來又酸、又麻、又痛,還要想九孔流不淨,可能想都想不起來,這樣靜坐思惟就不容易相應。雙腿盤起來一方面是休息,一方面就是在轉業;以前雙腿喜歡動,現在把它收回來不讓它動,讓它消消業障;兩個手結印,靜坐思惟假觀,就是假想出來的觀。假想觀也是很重要,因爲所有一切妄想都是虛妄不實的,所以現在還是用虛妄不實的方法來對治,在《圓覺經》稱爲「以幻修幻」。我們起的貪瞋癡是幻,現在修不淨觀也是個幻,用不淨觀這個虛妄不實的方法對治虛妄不實的煩惱,所以說以幻修幻,這就是般若。

  

  明白了,用不淨的方法來對治,看這個人有哪裏好?頭發很好嗎?叁天不洗頭發,頭發又髒又臭;佛告訴我們所有一切毛發,只有人的毛發是最下賤,因爲其他的毛發都能夠做種種的用途:打毛線衣、做毛筆、乃至于做種種的毛製品。可是沒有人用頭發來做毛製品,因爲頭發冬天不保暖,如果製成毛線衣沒有辦法使身體暖和;夏天又不收汗,用它來做汗衫,又不能吸收汗水,因此可知頭發沒有多大用處,這樣子思惟就不會愛這個頭發了。所以出家衆把頭發剃除,免得起煩惱、生愛著,就是這個道理。很多社會上的女士不知道這個道理,執著頭發爲實有,爲了這個頭發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、金錢,真正是勞民又傷財。

  

  觀身不淨,第一個是頭發不淨;第二個是人有九個地方稱爲九孔,都是不清淨的,兩眼有眼屎,兩耳有耳屎,兩個鼻孔有鼻屎,口有齒垢、口臭,此外大便道有大便、小便道流小便,而且全身的毛孔都會排出臭汗。這麼一想,人的身體都是髒的。不但是外面不淨、裏面也是不淨,腸肝肚腹、五髒六腑都是腥臭的,肚子裏面儲藏有大便、小便,好象是一個活動廁所。所以了解了,原來身體是骯髒、不淨的,自己是如此,天下無論什麼人都是如此。不但人是如此,所有的動物也都是如此。有些人愛寵物,幫它洗臉、抹香水,好象是很可愛,其實有什麼可愛,獸性一發,有的還要自己的命。所以明白了不淨,實在是如此的。

  

  不要認爲這個法門好象很簡單、很平常,也不一定每個法門都要修,假使業障重的,當然是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和八正道通通都要修。如果是善根很好的,說不定修身念處:觀身不淨就能成道證果。以前有一位堅牢尊者就是修不淨觀成道證果的,說了證道偈:「九孔流不淨,如廁蟲樂糞,愚貪身無異,憶想妄分別,則是五欲本,智者不分別,五欲則斷滅,邪念成貪著,貪著生煩惱,正念無貪著,余煩惱亦盡。」所以每一個法門都有它的微妙處,不要認爲這是小乘法門就不要修,以爲只要有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的法門就好了;大衆聽法這念心就稱之爲菩提心,保持這念心「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」、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、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這是最高的境界。假使這念心沒有達到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,不妨礙要修叁十七助道品,叁十七助道品各別一個個修,就是各別對治一個個的煩惱。

  

  每個人都不能執著這個身相,執著身相就會起貪愛,起了貪愛就想占有,占有不到就起顛倒、夢想,想用盡種種辦法來占有別人的身體、別人的色相。社會上會如此的亂,就是欲愛、色愛,乃至于強奸、亂倫所造成,這不外乎是不知道身體是不清淨的。如果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,用不淨觀這一種方法來返照,來對治欲愛、色愛,自然就能得到解脫。

  

  受念處:觀受是苦。受就是感受,這念心有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。苦受有苦苦,樂受有壞苦,不苦不樂受有行苦,所以樂也是苦、苦也是苦、不苦不樂也是苦,因此不要執著感受。吃東西的時候,也要想這個飲食也是不清淨的,不生貪愛,因爲吃也是苦,時時刻刻要離貪愛。既然感受是苦,就不要去執著、不要去追求,就把貪愛對治了。無論是睡覺的貪愛、飲食的貪愛、乃至于名利財色的貪愛,這都是一種感受。

  

  心念處:觀心無常,「觀」就是注意,注意這念打妄想的心是無常的,所以佛經講「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」,觀察這念妄想心,念念不住,念念遷流,自然而然這念心就不遷流了。不遷流了,忽然一下,或者是契悟到不生不滅這念心,或者是契悟了空性。在《金剛經》裏講:「過去心不可得、現在心不可得、未來心不可得」,是什麼原因呢?因爲心是無常的。無論是想好的、壞的,都是一個夢,是好夢已經過去了,再想可能會悲傷,覺得現在不如意,馬上心就很難過。所以好的是一個夢,壞的也是一個夢,是妄念、執著,都是生滅,念念不停,想那麼多幹什麼?

  

  例如:看到念珠,這是第一念,這念珠是什麼質料:是瑪瑙,乃至于是沈香、檀香,這是第二念了。起初知道是念珠的這一念心生起來,你再去分別,第一念已經滅掉了,接著分別是什麼材質的這念心生出來了,這是第二念。繼續想沈香的念珠念了實在是很有感應,能令心很定,我一定要得到這個念珠,可是沈香的念珠可能要好幾萬。這麼一想,又沒有這麼多錢,忽然看到某人的沈香念珠,就想把它占爲己有。正好看到他的念珠就放在桌子上,人也不在,就藉這個機會順手牽羊,占爲己有,就犯偷盜罪了。這就是不知道這念心是無常的,如果知道是無常,第一念是念珠,第二念一起,馬上知道又在打妄想了,趕快把它收回來。再進一步,念頭一動,想到念珠這是生,再想這個念珠是沈香的時候,想到念珠的這念心已經滅掉了,想這是沈香的念珠又是生;又繼續想念珠究竟是什麼人的?想念珠是沈香的這念心又滅了,就是這麼觀心始終就是在生滅當中,這就是觀心無常。最後忽然發現,所有一切念頭都是生生滅滅、生滅滅已,到最後到達沒有生滅,寂然無爲這念心就現前了。

  

  法念處:觀法無我。「法」就是森羅萬象,我們所看見有名有相的境界都是法,乃至于心的生滅法。「無我」,就是沒有自性,何謂沒有自性?譬如一棵樹,假使這棵樹是有我、有自性,樹自己會生小樹,小樹一定會再生小樹出來,它可以獨立來運轉這一個事情。由于樹是無我,所以不能獨立主宰自己,而是要靠種種因緣,也就是說這棵樹的存在要靠土壤、水份,沒有土壤、水份,樹也沒辦法生根、也不能生存;有了土壤、水份還要靠空氣、陽光,才能成長茁壯,所以樹是無我。樹也是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四大假合,所以樹的形相是假有,它的性質是空性,這就是樹無我。再觀樹一代繁一代,必須要經過種種的因緣,或者是播種、或者是插枝,必須用這些方法才能夠産生下一代,所以樹是緣起,既然是緣起就是無我,無我就是空性。

  

  一切宇宙萬事萬物都沒有自我的存在,都是仗因托緣所産生。像一個道場也是仗因托緣,要有人來出家修行,還要有師父在這裏指導、帶動,還要有在家居士的發心護持。另一方面,建道場還要請建築師經過種種手續的申請才能夠成就,這就是因,少了一樣,道場就不能成就,是因緣和合而産生。所以,一切都是無我,人無我、法無我,無我、無我所,就是這樣去思惟。

  

  無我就是空性,所悟到的空性還有深淺不同。小乘的聖者,觀察無我,連形相也不存在,只悟到空性而忽略了假有,所以只證到偏空。菩薩不但悟到無我的空性,還不離開假有;菩薩觀所有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,但虛妄的影子還存在,所以說「如幻叁摩提,彈指超無學」。

  

  四念處: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,個別想念,個別對治,就是別相念。如果別相念成就了,再進一步,還要觀總相念。總相念一法具足一切法,事也無礙、理也無礙。怎麼說一法具足一切法?觀身不淨、觀受也是不淨、觀心也是不淨、觀法也是不淨;觀受是苦、觀身也是苦、觀心也是苦、觀法也是苦;觀心無常、觀法也是無常、觀受也是無常、觀身也是無常;觀法無我、觀心也是無我、觀受也是無我、觀身也是無我,所以一法具足一切法。這一些法門都要去思惟,先修別相念,修好了,再修總相念。在佛經裏講,修總相念,不但能證到空性、得到解脫,還能夠啓發智慧和…
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喜施獲福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