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神通,就能降伏魔外。如果只修別相念,只能悟到空性,破執著、得解脫。
在佛陀時代,佛弟子是靠佛來修行、帶動,所以佛就是自己的師父,要依靠佛的道場、佛的行爲,向佛來學習,時時刻刻想到佛的行爲、相好、慈悲、智慧和言教。在佛經裏講阿難尊者在釋迦牟尼佛將滅度的時候,請示釋尊:「釋尊涅槃以後,我們以何爲師?以何爲住?」佛就告訴阿難尊者:「以戒爲師,以四念處爲住。」所以要修四念處,以四念處爲安住。世間上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,認爲身要住在某個地方才是住,不知道心的想念才真正是住,確實是如此的,大家可以去體悟。譬如有人拼命想買高樓大廈、買別墅、買樓中樓,認爲買到這些,身體就有個安住了,爲了買這個房子去銀行貸款,還去上會,欠了一堆的債;又找不到好的工作,一個月薪水兩、叁萬塊錢,除了吃的以外,還要還會錢、還要繳銀行的利息,其實心當中有很多的煩惱。雖然是住到樓中樓,晚上睡覺都睡不著,還不如以前不買房子,住在小茅棚裏那般心安理得。
佛法上說的住,是以心的安住爲根本。心清淨了,佛土就清淨,心不清淨就算住在高樓大廈裏,還是像地獄一樣。例如琉璃王滅釋種時,目連尊者看到當時的情形很悲哀,有這麼大的劫難,認爲人間不能住,幹脆就用神通,把釋迦族的五百童男童女送到天上去住;等到戰爭過後,目連尊者把五百童男童女接下來,一看通通化成血水了。所以佛法上所說的住,除了身體的安住以外,最重要的是心要安住。大乘和小乘所說的住,有層次上的差別。在小乘就是要念佛、念法、念戒、念施、念死,以法爲安住、以四念處爲安住;大乘是以菩提心爲安住,這是最重要的。菩提心是無住,什麼都不住,內也不住、外也不住;善也不住、惡也不住;佛也不住、魔也不住;空也不住、有也不住,所以《金剛經》稱爲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
四念處,是修行最根本的方法,使我們心能夠得到安住。心安住到善念、佛法,自然而然身心都很平靜、很甯靜,絕對不會感覺無聊、空虛。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,修行就不知道心要住在哪裏。假使只知道心住,而不知道身住,也是偏到一邊。什麼原因?我們要靜坐修四念處,總是要有個地方,在道場當中,才能夠有這種福報。所以建設道場,也是一件清淨功德,也是福慧雙修。修行要修善法、要修建道場、要普度衆生、又要回光返照。回光返照是自己了生死、斷煩惱,是修慧;建道場、普度衆生屬于福報,稱之爲福慧雙修。所以四念處了解了,不但要修別相念、還要修總相念,讓心有所安住,心安住,身體才會健康,才會得到甯靜,才會與法相應。
四如意足:欲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進如意足、慧如意足,以這四種方法來攝心。「欲如意足」,欲就是希望。譬如修觀身不淨,因爲感覺欲愛、色愛的煩惱很重,使身心痛苦不堪,爲對治內心的欲愛、色愛煩惱,于是生起修不淨觀的欲,這就稱爲「欲如意足」;由欲而起觀想的念,就是「念如意足」。念就是想念、專注,這念心時時刻刻念念分明,專注想身不淨的道理,綿綿密密,不夾雜、不間斷,始終只想這個道理,就是念如意足。如果忽然想到其他的境界,就不如意了。「進如意足」,「進」就是要正精進,始終不斷的重慮緣真,站得住、站得長,一遇境界,只要一提念頭,馬上不淨的境界就現前,這就是想念相應了。修任何法門,都不能修一修就想睡覺,或就貪玩去了,沒有恒心、沒有精進心,任何法門都不容易修成功。「慧如意足」,能觀之心要清楚、明白,所觀之境也要曆曆明明,而且知道所觀這個境界是由自己心想所生都是虛妄不實,離開心沒有一法可得,對所想的境界就不生貪愛、恐怖,這就是智慧。有了智慧,才不會起法礙。修禅定、修叁昧,也是要根據「欲、念、進、慧」這四個道理來想念、來思惟,時時刻刻心和這個理要相應,就是要專注,要有定力,而且還要有智慧。
天臺宗分成「空、假、中」叁種觀想。「假」有很多的方法,譬如修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乃至于觀日輪、月輪、佛像,這些都是心所想出的境界,知道這些境界是心念所生,這些境界現前了,不要慌張或驚喜。如果慌張、驚喜,自己認爲已經得到了什麼,歡喜若狂,就失去了正念。四如意足,就是告訴我們這些道理。依著四如意足的方法去用功、去修行,慢慢地信進念定慧就會在心中生根了。因爲不起觀行,心始終是在妄想、攀緣,很難得到甯靜、平靜。修四念處、四正勤,慢慢地有了體悟、感應、瑞相,粗重的煩惱慢慢停止了,甯靜、輕安的境界現前了,就生根了。繼續再用功,由五根産生力量,所以五根、五力是連帶的。
「信根」,自己可以測驗自己,對于修行有沒有信心?對道場有沒有信心?對佛法有沒有信心?例如:有人對自己說:「你修淨土修很多年了,你看到淨土沒有?你修行這麼久了,見到佛、菩薩、羅漢了沒有?這些不外乎是想讓你們産生一個希望而已,不如在這裏修善法,不要做壞事,老老實實做人就好了。」聽到這些話,就起了疑惑,馬上信心打了折扣,好象佛法裏面沒有聖、沒有賢、沒有羅漢,只要老老實實做個好人,不做壞事就可以了。本來修行是想成道證果,現在聽人家這麼一說,心想「真的喔!修行這麼久也沒見到羅漢、菩薩,也沒見到西方淨土、東方淨土,什麼都沒見過。佛經說這麼多,目的不外乎是要使我們做好人、做好事,這有什麼意思啊!」就退失菩提心了,這就是「信」沒有生根。
假使信生了根,別人說什麼,只是笑一笑而已。人家說:「佛法就是告訴我們做好人,哪裏有什麼聖、什麼賢、什麼佛、什麼神通的?」聽到這些話,只是笑一笑,根本就不理它,這信就生根了。所以聽到人家說有佛,不喜歡;聽到說沒有佛,也不煩惱,信始終是生根不動。人家贊歎,也不因此而高興;人家毀謗,也不因此起煩惱,就是堅住佛法所說是絕對的真理,這個法是真實的,過去的佛、菩薩、乃至于聲聞、緣覺,都是以這個法門得到解脫的,這個苦集滅道,實在是人生的真理,所以說:「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谛,不可令異。」假使有這種信心,佛法的道理就在心當中生根了,這一生絕對不會退轉。
進、念、定、慧也要生根,根深蒂固。可以測驗自己,有沒有由這個根而産生力。舉個例來說,忽然聽到:「有位上師,不但有神通,又可以開方便,可以吃肉、飲酒,又可以得神通、得解脫,現在他已經來這裏了,這個大好機會還不去啊?」聽到別人這麼一講,心就動搖了,真正是想去,這就是沒有生根。所以,對于四谛的道理在平時就要多思惟,從四念處、四正勤……透過七覺支,然後歸于八正道,如此思惟,就能根深蒂固,成道、證果。這五根、五力,是修行必須要經曆的過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40220
何謂七覺支?七覺支就是用七種標准、方法,來測驗、抉擇自己所修的過程、乃至于法門是正是邪?七覺支又稱爲七菩提分,或七支。第一、「擇法覺支」,擇就是揀擇、選擇。現在所學的法門是正、是邪,是世間法、是出世間法,是有爲法、是無爲法?這些都要知道,這個法是邪、是正,是方便法、是究竟法,所以要能揀擇。佛經裏說,小乘以叁法印、大乘是以一法印來決擇,如果這個法門不屬于叁法印,可能就屬于一法印;如果這個法門不屬于叁法印、也不屬于一法印,可能就是外道法門。要想成道證果,就一定要選擇究竟的法門——寂滅涅槃,這就是擇法覺支。
第二、「精進覺支」,覺得佛道路遙,佛、菩薩是不好當的,道業實在難成,于是身心都很疲倦,提不起來了,這就是懈怠。此時就是要精進,從事上精進、理上精進,要大精進、真精進,趕快提起這一念心;事相上拜忏、朝山,乃至于誦經、持咒,修種種善法,這事上的精進是屬于有爲法。有爲法要用普賢十大願王所說的方法來精進,如「一者禮敬諸佛」,怎麼禮敬?「虛空界盡、衆生界盡、衆生業盡、衆生煩惱盡,我禮乃盡;而虛空界、衆生界無有盡故,我此禮敬亦無有盡。念念相續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」然後一拜,來提起精進心。所以懈怠了,就必須要用精進覺支來對治。
第叁、「喜覺支」,心與正法的道理相應,而産生法喜,雖然法喜,但心不執著、貪愛這種喜悅,就稱爲喜覺支。如看經典中的公案、古德修行的經驗,知道修行有什麼好處、證到叁昧有什麼好處,如此勉勵自己,看著看著,忽然有所契悟,心裏産生歡喜,所謂禅悅爲食、法喜充滿,但法喜中覺性要存在。如果修觀時遇到境界,都不可執著。以前有一位修行人,打坐就會看到文殊菩薩所騎的獅子在他腳下繞來繞去,所以每次一打坐就很歡喜,這就是執著境界。境界來了不要歡喜,一歡喜,心當中就沒有正念、沒有正定。所以無論境界是好是壞,心當中不歡喜,也不憂愁煩惱,要使這念心保持平靜。假使不知道這些道理,遇到外面的境界,使自己心當中産生快樂,看到什麼都喜歡笑,見到人也喜歡笑,乃至于打坐看到境界喜歡笑,好象是很快樂一樣,其實已墮入邪知邪見的境界去了。所謂「喜覺支」,時時刻刻要保持這念心的平靜,覺性要存在,心當中沒有歡喜、憂愁煩惱。如果打坐有了境界,經常喜歡發笑,發癡笑、傻笑,心隨境轉,就會失去正念,與道相違,所以要趕快對治,就是喜覺支。
第四、「輕安覺支」,是修定的前方便。平時這念心妄想很多,身心也很粗重,故以「覺」來調和身心;身體的四大及心理狀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