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態,由粗到細、由染汙到清淨的改變過程,達到輕安境界現前。這是一個好的境界,能斷除我們身口意的粗暴行爲,使身心有輕快安穩的感覺,讓我們對佛法更有信心。但要了解輕安的境界,並不是證到了叁昧,也不是證到果位上的聖者,只是修行的一個過程,不可起執著,要繼續用功,有這樣的認知,才是「輕安覺支」。
第五、「定覺支」,不執著輕安的境界,繼續攝心,心系在一個境界上,就能遠離妄想,産生定境;雖然定境現前,心也不會起貪著,這就是定覺支。如果這念心不定,就要使這念心能定。我們這念心,不是沈下去,就是浮動。如果心沈下去,就沒有智慧,昏昏沈沈、迷迷糊糊、無所事事,就要把念頭提起來,想一件東西、想一個法,例如想到錫杖、想到叁衣,所謂「常念叁衣,瓦缽法器,志願出家,守道清白」,就是要提起念頭來靠到佛法上。如果心妄動、浮燥,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定不下來,就要把浮燥的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面,所謂製心一處,例如用誦經、持咒、念佛的方法,將心安定下來。所以,昏沈了要對治昏沈,心沈下去了要提念頭,心浮燥了要找個依靠,就是時時刻刻要保持定慧等持、清楚明白、又不打妄想的這念心。
第六、「舍覺支」,了知叁昧境界、能觀想的心念,或對于所修的法、所現出的美妙境界,知道都是心想所生,都是虛妄不實,不但不貪著而能舍離,就是舍覺支。檢討心當中有哪些妄想,或者是修了哪些不正當的法門,現在還執著這一種法門,始終是種障道、障礙,發現了就要把它舍掉,要舍得幹幹淨淨的,保留它沒有一點好處。或者是發現過去對于某人有所執著,給自己的紀念品、相片、東西,還保留著,偶爾還看一看,要趕快舍掉,這都是修行的障礙。除了這些以外,經常檢討有沒有貪愛心、瞋恚心,如果有要馬上舍掉,使心當中時時刻刻保持淨念、保持正定,所以必須要用舍覺支,舍去虛妄不實的法門和知見。
第七、「念覺支」,使這念心念念分明、定慧等持,時時刻刻保持正念、保持無念,這就是念覺支。一念不覺,忽然想到家人與親戚朋友,或是忽然想到修行這麼久了,還沒有成道、證果、證叁昧,愈想愈煩惱。這時,忽然想到這是打妄想,念頭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雜念、妄念,趕快將念頭靠到佛號、經文、咒上面,念念不斷,念念分明,最後由有念歸于無念,達到沒有能念、所念,這就是正念,也就是念覺支。
平時這念心沒有定慧,所以不是妄想,就是昏沈。因此要保持定慧等持,就必須以「擇法、精進、喜」等叁支,來對治昏沈死寂;以「輕安、定、舍」等叁支,來攝治輕浮掉舉,如此便可達成定慧等持的「念覺支」。死寂就是枯定,也就是定多慧少;輕浮掉舉就是身心粗動、擾亂不安,慧多定少。若能依照這七覺支來覺察、覺照,來調適、來修行,念念保持定慧不二,一定可以契入無爲法。
接著就是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透過七覺支的方法,我們的觀念、思想一定正。如四谛: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就是屬于正知見。現在所受的苦是果報,這種苦果是過去的因所招感,這就是正知正見。如果認爲這種苦是父母、是社會製度不良給的,怪東怪西,這樣知見就不正了。集就是因,招感來世的果報,現在把集因斷掉,不種惡果,修叁十七助道品,一定能夠證到菩提涅槃,這就是正見。
「正思惟」,有了正見,心裏所想的,都是依據正確的道理去思惟,例如依叁十七助道品、四谛,乃至中道之理去思惟,就屬于正思惟。修行要轉識成智,就必須用正思惟的方法,先將不正確的思想、觀念轉過來,如此意業就能清淨。
「正語」,有了正見、正思惟,所講的都是佛法、出世法,依據四谛法門所做所爲去講,就如釋迦牟尼佛叁轉四谛一樣,除了這些,還要不惡口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妄言,這就是正語。所以真正的正語就是釋迦牟尼佛叁轉*輪:看對方是什麼根機,對方是上根機的人,就用示相轉;是中根的人,就用勸修轉;是下根的人,就用作證轉。作證轉,自己要證到阿羅漢果才能作證轉,所以我們現在只是示相轉,勸修轉。經過種種的事和理來舉例,講苦集滅道的道理,這就是正語。
「正業」,就是梵行清淨,意即要有清淨的戒行。正業又可分爲在家衆及出家衆的正業。在家居士的正業,即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,心當中不起貪、瞋、癡叁毒。因不染叁毒,自然身業清淨、行爲無失,所修的一切都是梵行,所做的一切也都能自利利他,這就是正業。出家衆的正業,就是要具足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,廣修六度萬行,這就是出家衆的正業。
「正命」,即以正當的方法來維持生命與生活,與正業有連帶關系。人除了求生命所須的物質之外,還要有精神生活。所以正命,包含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。在佛陀時代,出家衆是「上乞佛法以資慧命,下乞飲食以資色身」,意即以乞食、弘法爲命。尤其以弘揚佛法爲重,所以出家修行是以弘揚佛法,自利利他爲正命。這就是我們真正的正命。居士的正命,就是從事正當的職業。凡是不違背法律,不違背社會道德標准的職業,就屬于正命。在家修行,不但是要有正命,還要不違背因果,合乎淨業的標准。譬如,從事漁業,雖不違背法律,是屬于正當的職業,可是從因果上來看,就不屬于淨業,因爲捕魚殺生害命,增加自己的業障,將來又要受報、償還命債,所以是得不償失。
「正精進」,就是不要邪精進,任何事情都是依據四正勤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」爲准則,然後再配合戒定慧叁無漏學,乃至于六波羅蜜,最後趨向于菩提涅槃,這就是正精進。
「正念」,是這念心時時刻刻安住于中道實相,安住于佛法、善法。這念心跑掉了,趕快收回來,時時刻刻使這念心能作主,沒有貪、瞋、癡,沒有生滅,時時刻刻不動搖,正智分明、正智如如,這就是正念,就能與菩提心相應。所謂「菩提」,就是指這念覺心、無住心。修行與無住心相應,隨便起心動念,都是善念、都是智慧,這就是達到真正的正念。
「正定」,有了正念,進一步才能達到正定。禅定是從修止、修觀而得,但是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;如果方法不正確,就會變成邪定。想要達到正定,必須這念心時時保持不攀緣、不打妄想,安住于菩提涅槃之理,時時只有這念智慧心的存在,所謂定慧等持,這樣就是正定現前。所以叁十七助道品,能夠幫助我們成道、證果、得到解脫,這種觀念就是正知正見。
「七八能開四谛門」,七覺支、八正道能夠把四谛門打開,最後趨向于解脫、趨向于涅槃。門是通達之義,由四谛門能夠通達到涅槃,所以「修者鹹到無爲岸」。生死的果報就是此岸,到達寂滅涅槃、寂靜無爲就是彼岸;從生死到達寂滅涅槃,這當中化除煩惱的過程,就稱爲「中流」。以「叁四二五」、七覺支和八正道,化除心當中的煩惱、無明,這樣就能夠達到無爲涅槃的彼岸。
「法雲法雨潤群生」,這是個譬喻。雲能夠遮蔽日光,譬喻佛法能夠遮止我們心中的一切惡念;雨能夠滋養一切衆生,使得到生存,譬喻得到法的滋養,能夠使我們得到法身慧命、得到解脫。所以佛法好象雲、雨一樣,能夠遮止一切惡法,能夠産生一切善根、慧根,使我們能夠契悟菩提。由于法雲法雨的潤濕,使我們能夠得到新的希望、新的生命,菩提涅槃就是一個最高遠的新希望、新生命。透過四谛法來熏修,確實能夠證到涅槃的果報,所以「法雲法雨潤群生」。
漢明帝時有一句關于「法雲法雨」的詩。當時有竺法蘭、攝摩騰二位尊者來到中國,並且把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,還有佛像、佛的舍利帶到中國來。當時道士褚善信說道教才是中國的,佛法是外來的,中國人應該信中國的道教,不應該信外來的佛教,外來的不適合中國,外來的不究竟,所以應該要淘汰。可是漢明帝崇信佛法,于是道士就提議互比高下,所以搭起東臺安放道經和符箓,西臺則放置佛經和舍利,然後燃火燒經,結果所有的道經全被燒掉;佛經不但是燒不著,而且舍利放光。最後攝摩騰、竺法蘭兩位顯現神通,在空中起十八種神變,後來道士們通通歸依了佛教。這時攝摩騰、竺法蘭就說了一首詩:「狐非獅子類,燈非日月明,池無巨海納,丘無嵩嶽榮;法雲垂世界,法雨潤群萌,顯通希有事,處處化群生。」來證明佛法是不可思議的。「狐非獅子類」,也就是將道教比擬成狐狸,有一點點神通,就自以爲了不得,但是遇到獅子一吼,這狐狸就嚇得動彈不得;「燈非日月明」,燈火的光明怎麼和日月的光明比擬。「顯通希有事」,顯神通是希有的事情,用神通智慧,可以降伏這些外道。「法雲垂世界,法雨潤群生」,這裏就講到法雲法雨,有這麼一個曆史的淵源。
「能除熱惱蠲重病」,依據這四谛、「叁四二五」、七覺支、八正道來修,一定能夠除去我們的熱惱,除去心當中的無明、煩惱。我們心當中有叁把火:欲火、饑火和無明火,所以心當中始終得不到清涼,要想得到清涼就必須要用「叁四二五理圓明」,就是用這些微妙的法門來除去見思惑。「蠲重病」,蠲字在佛法上、在文意上有很多的解釋,在這裏蠲就是蠲除、免除的意思;重病就是我們在叁界、六道輪回當中,都是有許多的病,如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病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等種種的病。需要用四念處、四如意足、四正勤這些方法,來蠲除內心的無明、煩惱,蠲除這種熱惱,熱惱沒有了,病自然就化掉了。
「難化之徒使調順」,就是說這個「無上士」,指釋迦牟尼佛,已經能夠用這種方法漏盡自己的煩惱,不但如此,還能普度群生,所以「難化之徒使調順…
《無常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