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态,由粗到细、由染污到清净的改变过程,达到轻安境界现前。这是一个好的境界,能断除我们身口意的粗暴行为,使身心有轻快安稳的感觉,让我们对佛法更有信心。但要了解轻安的境界,并不是证到了三昧,也不是证到果位上的圣者,只是修行的一个过程,不可起执着,要继续用功,有这样的认知,才是「轻安觉支」。
第五、「定觉支」,不执着轻安的境界,继续摄心,心系在一个境界上,就能远离妄想,产生定境;虽然定境现前,心也不会起贪着,这就是定觉支。如果这念心不定,就要使这念心能定。我们这念心,不是沉下去,就是浮动。如果心沉下去,就没有智慧,昏昏沉沉、迷迷糊糊、无所事事,就要把念头提起来,想一件东西、想一个法,例如想到锡杖、想到三衣,所谓「常念三衣,瓦钵法器,志愿出家,守道清白」,就是要提起念头来靠到佛法上。如果心妄动、浮燥,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,定不下来,就要把浮燥的心安住在一个境界上面,所谓制心一处,例如用诵经、持咒、念佛的方法,将心安定下来。所以,昏沉了要对治昏沉,心沉下去了要提念头,心浮燥了要找个依靠,就是时时刻刻要保持定慧等持、清楚明白、又不打妄想的这念心。
第六、「舍觉支」,了知三昧境界、能观想的心念,或对于所修的法、所现出的美妙境界,知道都是心想所生,都是虚妄不实,不但不贪着而能舍离,就是舍觉支。检讨心当中有哪些妄想,或者是修了哪些不正当的法门,现在还执着这一种法门,始终是种障道、障碍,发现了就要把它舍掉,要舍得干干净净的,保留它没有一点好处。或者是发现过去对于某人有所执着,给自己的纪念品、相片、东西,还保留着,偶尔还看一看,要赶快舍掉,这都是修行的障碍。除了这些以外,经常检讨有没有贪爱心、瞋恚心,如果有要马上舍掉,使心当中时时刻刻保持净念、保持正定,所以必须要用舍觉支,舍去虚妄不实的法门和知见。
第七、「念觉支」,使这念心念念分明、定慧等持,时时刻刻保持正念、保持无念,这就是念觉支。一念不觉,忽然想到家人与亲戚朋友,或是忽然想到修行这么久了,还没有成道、证果、证三昧,愈想愈烦恼。这时,忽然想到这是打妄想,念头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都是杂念、妄念,赶快将念头靠到佛号、经文、咒上面,念念不断,念念分明,最后由有念归于无念,达到没有能念、所念,这就是正念,也就是念觉支。
平时这念心没有定慧,所以不是妄想,就是昏沉。因此要保持定慧等持,就必须以「择法、精进、喜」等三支,来对治昏沉死寂;以「轻安、定、舍」等三支,来摄治轻浮掉举,如此便可达成定慧等持的「念觉支」。死寂就是枯定,也就是定多慧少;轻浮掉举就是身心粗动、扰乱不安,慧多定少。若能依照这七觉支来觉察、觉照,来调适、来修行,念念保持定慧不二,一定可以契入无为法。
接着就是八正道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透过七觉支的方法,我们的观念、思想一定正。如四谛: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就是属于正知见。现在所受的苦是果报,这种苦果是过去的因所招感,这就是正知正见。如果认为这种苦是父母、是社会制度不良给的,怪东怪西,这样知见就不正了。集就是因,招感来世的果报,现在把集因断掉,不种恶果,修三十七助道品,一定能够证到菩提涅槃,这就是正见。
「正思惟」,有了正见,心里所想的,都是依据正确的道理去思惟,例如依三十七助道品、四谛,乃至中道之理去思惟,就属于正思惟。修行要转识成智,就必须用正思惟的方法,先将不正确的思想、观念转过来,如此意业就能清净。
「正语」,有了正见、正思惟,所讲的都是佛法、出世法,依据四谛法门所做所为去讲,就如释迦牟尼佛三转四谛一样,除了这些,还要不恶口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妄言,这就是正语。所以真正的正语就是释迦牟尼佛三转*轮:看对方是什么根机,对方是上根机的人,就用示相转;是中根的人,就用劝修转;是下根的人,就用作证转。作证转,自己要证到阿罗汉果才能作证转,所以我们现在只是示相转,劝修转。经过种种的事和理来举例,讲苦集灭道的道理,这就是正语。
「正业」,就是梵行清净,意即要有清净的戒行。正业又可分为在家众及出家众的正业。在家居士的正业,即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心当中不起贪、瞋、痴三毒。因不染三毒,自然身业清净、行为无失,所修的一切都是梵行,所做的一切也都能自利利他,这就是正业。出家众的正业,就是要具足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,广修六度万行,这就是出家众的正业。
「正命」,即以正当的方法来维持生命与生活,与正业有连带关系。人除了求生命所须的物质之外,还要有精神生活。所以正命,包含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。在佛陀时代,出家众是「上乞佛法以资慧命,下乞饮食以资色身」,意即以乞食、弘法为命。尤其以弘扬佛法为重,所以出家修行是以弘扬佛法,自利利他为正命。这就是我们真正的正命。居士的正命,就是从事正当的职业。凡是不违背法律,不违背社会道德标准的职业,就属于正命。在家修行,不但是要有正命,还要不违背因果,合乎净业的标准。譬如,从事渔业,虽不违背法律,是属于正当的职业,可是从因果上来看,就不属于净业,因为捕鱼杀生害命,增加自己的业障,将来又要受报、偿还命债,所以是得不偿失。
「正精进」,就是不要邪精进,任何事情都是依据四正勤「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」为准则,然后再配合戒定慧三无漏学,乃至于六波罗蜜,最后趋向于菩提涅槃,这就是正精进。
「正念」,是这念心时时刻刻安住于中道实相,安住于佛法、善法。这念心跑掉了,赶快收回来,时时刻刻使这念心能作主,没有贪、瞋、痴,没有生灭,时时刻刻不动摇,正智分明、正智如如,这就是正念,就能与菩提心相应。所谓「菩提」,就是指这念觉心、无住心。修行与无住心相应,随便起心动念,都是善念、都是智慧,这就是达到真正的正念。
「正定」,有了正念,进一步才能达到正定。禅定是从修止、修观而得,但是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;如果方法不正确,就会变成邪定。想要达到正定,必须这念心时时保持不攀缘、不打妄想,安住于菩提涅槃之理,时时只有这念智慧心的存在,所谓定慧等持,这样就是正定现前。所以三十七助道品,能够帮助我们成道、证果、得到解脱,这种观念就是正知正见。
「七八能开四谛门」,七觉支、八正道能够把四谛门打开,最后趋向于解脱、趋向于涅槃。门是通达之义,由四谛门能够通达到涅槃,所以「修者咸到无为岸」。生死的果报就是此岸,到达寂灭涅槃、寂静无为就是彼岸;从生死到达寂灭涅槃,这当中化除烦恼的过程,就称为「中流」。以「三四二五」、七觉支和八正道,化除心当中的烦恼、无明,这样就能够达到无为涅槃的彼岸。
「法云法雨润群生」,这是个譬喻。云能够遮蔽日光,譬喻佛法能够遮止我们心中的一切恶念;雨能够滋养一切众生,使得到生存,譬喻得到法的滋养,能够使我们得到法身慧命、得到解脱。所以佛法好象云、雨一样,能够遮止一切恶法,能够产生一切善根、慧根,使我们能够契悟菩提。由于法云法雨的润湿,使我们能够得到新的希望、新的生命,菩提涅槃就是一个最高远的新希望、新生命。透过四谛法来熏修,确实能够证到涅槃的果报,所以「法云法雨润群生」。
汉明帝时有一句关于「法云法雨」的诗。当时有竺法兰、摄摩腾二位尊者来到中国,并且把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,还有佛像、佛的舍利带到中国来。当时道士褚善信说道教才是中国的,佛法是外来的,中国人应该信中国的道教,不应该信外来的佛教,外来的不适合中国,外来的不究竟,所以应该要淘汰。可是汉明帝崇信佛法,于是道士就提议互比高下,所以搭起东台安放道经和符箓,西台则放置佛经和舍利,然后燃火烧经,结果所有的道经全被烧掉;佛经不但是烧不着,而且舍利放光。最后摄摩腾、竺法兰两位显现神通,在空中起十八种神变,后来道士们通通归依了佛教。这时摄摩腾、竺法兰就说了一首诗:「狐非狮子类,灯非日月明,池无巨海纳,丘无嵩岳荣;法云垂世界,法雨润群萌,显通希有事,处处化群生。」来证明佛法是不可思议的。「狐非狮子类」,也就是将道教比拟成狐狸,有一点点神通,就自以为了不得,但是遇到狮子一吼,这狐狸就吓得动弹不得;「灯非日月明」,灯火的光明怎么和日月的光明比拟。「显通希有事」,显神通是希有的事情,用神通智慧,可以降伏这些外道。「法云垂世界,法雨润群生」,这里就讲到法云法雨,有这么一个历史的渊源。
「能除热恼蠲重病」,依据这四谛、「三四二五」、七觉支、八正道来修,一定能够除去我们的热恼,除去心当中的无明、烦恼。我们心当中有三把火:欲火、饥火和无明火,所以心当中始终得不到清凉,要想得到清凉就必须要用「三四二五理圆明」,就是用这些微妙的法门来除去见思惑。「蠲重病」,蠲字在佛法上、在文意上有很多的解释,在这里蠲就是蠲除、免除的意思;重病就是我们在三界、六道轮回当中,都是有许多的病,如生苦、老苦、死苦、病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等种种的病。需要用四念处、四如意足、四正勤这些方法,来蠲除内心的无明、烦恼,蠲除这种热恼,热恼没有了,病自然就化掉了。
「难化之徒使调顺」,就是说这个「无上士」,指释迦牟尼佛,已经能够用这种方法漏尽自己的烦恼,不但如此,还能普度群生,所以「难化之徒使调顺…
《无常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